東至方言

東至方言

東至縣是一個方言雜匯之縣,居民多為漢族,少數民族如回、壯、滿等也有極少數分布,本縣境內使用的語言均屬漢語方言。狹義上的東至方言僅指東至縣中心城區市民使用的方言,但廣義上的東至方言分屬三大方言的四種話,且相互之間區別較明顯,它們是:吳語宣州片的兩種話及徽語、贛語各一種。江淮官話亦已隨外來人口流入本縣。即:宣吳石陵片、宣吳銅涇片片、徽語旌占片河、贛語懷岳片。外地人稱東至方言是“九轉十八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至方言
  • 所屬體系贛語懷岳片、江淮官語、徽語
  • 使用地區:安徽省東至縣
綜述,變調現象,正字表,

綜述

東至縣地域遼闊,地形複雜,人口眾多,北至安慶市,南抵鄱陽湖,東往徽州府,西至彭澤縣,從地圖上看,就像一枚橢圓形的鵝蛋,又似一枚楔子插入江西的贛北地區,所以素有“安徽西南大門”之稱。
縣境內崇山峻岭,小丘綿延,河湖縱橫。地形態勢是南部山區、北部圩湖地區、中間是丘陵地帶。歷史上按地形和人口分布為上鄉、中鄉和下鄉。上鄉一帶的居民多是清末民初、太平天國時期流入的江西、河南移民;中鄉多是本地人和流入的徽州人;下鄉,100年前還是大江灘涂,地稱“雁汊”,出沒者多系漁民。今楊套一帶舊屬懷寧縣,“雁汊漁火”為舊懷寧十景之一。清末“桐懷”紳士合股圈圩,自此大量江北移民接踵而至。今大渡口沿江一帶為懷寧移民區,腹部直抵八都山多半是樅陽、桐城移民區,東南部是廬江移民區。上中下鄉的方言有很大區別,上鄉說的是贛語,中鄉說的是徽語,下鄉說的是江淮官話。因此,外地人都說東至方言是“九幫十三腔”。
當然典型的方言還是縣城所在地的堯渡話。這裡人稱他為“其”、稱你為“儂”、稱父親為“爹爹”、稱祖父為“他他”,稱叔叔為“大大”、稱母親為“姆媽”、稱大腿為“大抬”、稱就為“秋”、稱沒有為“牛”、稱吃為“七”、稱肉為“辱”、稱豆為“偷”……讓我來學幾句給你聽聽,如“姆媽上街買辱和偷腐還牛回來?”翻譯過來是:“母親上街買肉和豆腐還沒回來?”,又如“爹爹說笑話逗得姆媽笑得拍大抬”,翻譯過來是“父親說笑話逗得母親笑得拍大腿”,再如一個打工女回鄉大談外面世界如何精彩,八達嶺、長城如何雄偉莊嚴,說到最後就露出了廬山真面目:“秋(就)是蠶豆牛(沒)七(吃)過!”一語既出,引得哄堂大笑。還有一個學生見了同學打架,就向老師報告說:“老師耶,其跟其打架,其跑去拉搞,其丟掉其不打,其把其頭上打一頭的皰。”把“他”說成“其”,把老師弄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以然。
再說上鄉的贛語,語氣中帶有都昌腔,如說吃飯是“恰波”、洗臉為“洗面”、砍柴為“捉蛇”、稱拿為“馱”、稱老人為“老閣”……。有一個笑話,說的是一幫城裡小伙子到河西茶場買茶葉,走到榮房屋一戶家裡歇腳,這家老婦敬茶敬煙,熱情款待。其中有位小伙子問:“老大娘,請問你家老爹哪去了?”大娘答:“我家老閣(老頭子)早上洗了面(臉),恰(吃)了波(飯),就上山捉蛇(砍柴)去了。”大娘的一席話,弄得他們似懂非懂,面面相覷,誤以為這家老大爺是個捉蛇能手,會捉蛇。其中有個小伙子來了勁,說:“你家捉的蛇賣不賣。我們想買幾條下面吃。”大娘答道:“等老閣(老頭子)挑下山,你們就馱(拿)去。”小伙子一聽馱蛇,嚇得拔腿就跑,再也不提蛇下面的事了。
大渡口一帶的江淮官話,帶安慶音,聽起來就像唱黃梅調,如把“挑”讀成“道”把“長”讀成“丈”、把“勤”讀成“近”、把“扮”讀成“半”、把“慢”讀成“漫”、把“盼”讀成“判”……老懷寧籍人說話還帶個“子”、“兒”的尾音,如“小伢子哪裡去了?”、“老頭兒又不知鑽到那個巷挑(道)里打麻將去了。”懷寧籍以外的人尾音還要帶上“節、鐵、熱、六、局、合”等字。如“刺(氣)死我節(也)。”

變調現象

所謂變調現象,就是指聲調語言中的由調音節在一定情況下發生音調變化的情況,如我們都知道的國語中存在兩個三聲(上聲)連續時前一個三聲念二聲的現象(嚴格來說是變調為24·214,和35·214有區別)。東至話中也有這個現象,主要有兩種類型:
①上聲變調
與國語的上聲變調類似,東至話的上聲也存在變調,但規則不同:
只有上聲字單讀或者在語言停頓的末尾,它才保持原調;其它情況均變調為22.
例:你洗了澡冇?&我已經洗了澡,你咧?
前一句中的“澡”字,由於在句中,故變調為22,而後一句的“澡”保持原調,即21.
這個變調的變化幅度不明顯,造成很多人在學習武漢話是出現聲調方面不地道的現象,但地道武漢話母語者,則很容易區別這兩者的區別。
②調化陰平
這種變調是國語中沒有的,它的規則如下:
1.疊詞的稱呼
如“爸爸”“爺爺”“浩浩”“婷婷”等疊音的稱呼詞中,第二個字一律變為陰平聲,即一聲;但若兩字原調為上聲,可變可不變,如“奶奶”“姐姐”。
2.習慣的變調
這類詞沒有規律,需記憶,亦為第二個字改念陰平。此處進行一定總結:
屋裡 角落 得羅 姑娘 麻木 笤帚 裡面
這個現象很類似於北京話或國語中的輕聲現象,因此語言學家推測這是由於在清朝時受滿語影響造成的。
晏(音:eàn。形容詞,遲的、晚的。)
例:1.今天又來~了。 2.~點走都來得及。
【說明:以e開頭表示上齶發鼻音,下同。這種發音與贛語懷岳片的發音方式又略有不同。】

正字表

偔(音:eǒ。代詞,我。)
例:1.你是要把~氣死嗎? 2.~今天不舒服,你幫我請個假。
儂(音:eěn。代詞,你。)
例:1.~是怎么回事啊。 2.是~叫我吧?
岡(音:gáng。動詞,講,說。)
例:1.那句話不是我~的。 2.你以後~話要動動腦子。
幾(音:jí。形容詞,非常的)
例:1.你的作文寫得~好喔。 2.這小孩子小嘴~會講喔。
背(音:bān。動詞,用兩手使折斷。)
例:1.快把棍子~斷。 2.鐘錶被人~壞了。
瀌(音:biāo。動詞,液體受壓從小孔里噴出。)
例:1.中彈後鮮血直~。 2.剛打開閥門水就~了出來。
嫑(音:biào。形容詞,不要。)
例:1.~講我知道這件事。 2.~把手伸出去。
盋(音:bó。名詞,烹製菜餚及湯品的罐。)
例:1.用瓷~子煨了排骨湯。 2.上一~子酸菜魚。
蒬(音:cī。動詞,(指人)滑、摔。)
例:1.地太滑了,他直接~過去了。 2.他~了一跤就哭了。
㓾(音:cí。動詞,剖殺禽類、魚類。)
例:1.把那魚~了紅燒。 2.那隻鴨子拔了毛還沒~。
⭃(音:dòu。動詞,拼接、湊在一起。)
例:1.把榫頭~上去。 2.你自己拆的怎么~不起來了?
沰(音:duó。動詞,淋。)
例:1.流感季節不能~雨。 2.路上~了點雨。
搛(音:gān。動詞,夾(菜)。)
例:1.肉丸子用筷子不好~嘛。 2.你先~給客人吃。
熯(音:hàn。動詞,用很少的油煎。)
例:1.自己~個粑吃。 2.早點店一般都~餃子賣。
嚇(音:hiē。動詞,嚇唬。)
例:1.吼聲把他~一跳。 2.搞的~人巴拉的。
戽(音:hú。動詞,從容器潑灑出來。)
例:1.水~得一地都是。 2.湯都~到身上去了。
囥(音:kàng。動詞,藏匿。)
例:1.快把信封~起來。 2.又~到什麼地方去了。
佢(音:kiě。代詞,他(她)、它。)
例:1.是~跟你講的吧。 2.~今天又沒有來。
摜(音:kuān。動詞,摔、扔。)
例:1.車子肯定~壞了。 2.餅乾~的稀巴爛的。
㽿(音:kō。名詞,皮膚上的痂痕。)
例:1.傷口結~子了。 2.怕發炎就不要扣~子。
嫽(音:liáo。動詞,逗弄、招惹。)
例:1.流浪狗不能~。 2.那個女的喜歡~人。
䤉(音:mī。動詞,飲、喝(酒)。)
例:1.好酒不能只~一口。 2.不能喝酒就隨意~~。
嘸(音:miǔ。形容詞,沒有。)
例:1.~人曉得是怎么搞的。 2.~錢了怎么坐車回去?
抪(音:pū。動詞,湯沸騰溢出。)
例:1.雜飯又煮~了。 2.哪個把牛奶燒~了都不管?
喫(音:qī。動詞,吃。)
例:1.可~飯了啊? 2.昨天那個面不好~。
攄(音:qū。動詞,伸(臂)、塞入、放置。)
例:1.把草~給牛吃。 2.不要把手~在口袋裡。
萩(音:qiū。動詞,(煙)熏,嗆人。)
例:1.生火的時候~死了。 2.他在拿煙~蚊子。
ᐥ(音:sā。動詞,容器中堆得太滿,從邊上掉落出來。)
例:1.運煤車~得到處都是。 2.吃飯總是~到地上。
嗍(音:sō。動詞,吮吸。)
例:1.小孩~指頭。 2.喝完了再使勁~一下。
搨(音:tā。動詞,塗抹。)
例:1.往臉上~護膚霜。 2.出個門~許多粉做什麼?
搲(音:wǎ。動詞,用手或瓢舀出。)
例:1.從缸里~一碗米。 2.吃完自己~湯喝。
唏(音:xī。形容詞,大喊、尖叫。)
例:1.一大早清~鬼叫的。 2.不要激動不要~好不好?
枵(音:xiāo。形容詞,薄、不厚。)
例:1.這本書比那本~。 2.這件衣服太~了。
奓(音:zā。動詞,張開、敞開。)
例:1.口腔檢查要把嘴~開。 2.褲子繃線了就別把腿~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