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上中下)

東周列國志(上中下)

東周列國志(上中下)》由馮夢龍蔡元放所著,本書以春秋時期五霸迭興,戰國時期七雄並立為主要線索,形象地敘述了從周平王東遷洛邑秦始皇統一天下這五百多年的歷史,生動地表現了各國之間紛紜複雜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反映了當時的道德觀念和民習風尚。

基本介紹

書籍介紹,作品目錄,

書籍介紹

《東周列國志》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此書刊本很多,卷首有蔡元放序,所署年代不一,或作乾隆元年(1736年),或作乾隆十七年(1752年),或作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該書作者原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經由蔡元放改編,廣為流傳。
關於東周列國的故事,早在明朝嘉靖、隆慶年間就有餘邵魚編撰的《列國志傳》,該書8卷226則,約28萬字。全書始於武王伐紂,終於秦並六國。這部《列國志傳》自稱“編年取法麟經(《春秋》的別名),記事一據實錄”,但其中仍有許多民間傳說故事。余邵魚字畏齋,福建建陽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世宗嘉靖末前後在世。
明朝末年,馮夢龍在《列國志傳》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形成了《新列國志》一書,共108回,增至70餘萬字。馮夢龍依據《左傳》、《史記》等書,刪除了舊本《列國志傳》中明顯不符合史實的故事傳說,同時增添了不少重要內容。在改編中,他還刪去了武王伐紂到西周衰亡這部分內容,集中寫春秋、戰國,即東周的歷史。馮夢龍(1574—1646),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的作品最有名的有“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智囊》、《情史》等。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蒐集、整理、編輯,為我國文學做出了獨異的貢獻。
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對《新列國志》作了一番修改,並加了序、讀法、詳細的評語和簡要的注釋,改名為《東周列國志》,23卷,108回。此書只能說是《新列國志》的評點本,但它是近200年來最流行的本子,使《列國志傳》和《新列國志》都鮮為人知了。蔡元放,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名界,號七都夢夫、野雲主人。清初著名文學家。
《東周列國志》從西周末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寫起,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全國為止,包括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500多年的歷史,內容極為豐富複雜。作者在描寫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亡盛衰過程中,對那些腐朽殘暴、驕奢淫侈的統治者,如周幽王齊襄公陳靈公宋康王等進行了揭露和否定;對改變政治、促進社會發展的開明君主和官吏,如齊桓公管仲魏文侯西門豹秦孝公商鞅等,予以肯定和讚揚。這是和目前廣泛接受的歷史評價是一致的。由於馮夢龍和蔡元放都非常強調歷史演義必須忠於史實,所以《東周列國志》的史學價值很高,影響相當大。蔡元放自己就在《讀法》中說過:“讀《列國志》,全要把作正史看,莫作小說一例看了。” 《東周列國志》所敘述的歷史,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秦漢前的一些史家為了某種原則立場,對歷史事件的敘述和評價,有時會隱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記述的文字中,號稱“春秋筆法”,沒有一定見地的人,很難發覺,更談不上理解了。這部書的通俗之處,正是將那暗礁一樣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種種是非善惡,忠奸智愚,畢露於光天化日之下。
東周列國志(上中下)

作品目錄

第一回 周宣王聞謠輕殺
杜大夫化厲鳴冤
第二回 褒人贖罪獻美女
幽王烽火戲諸侯
第三回 犬戒主大鬧鎬京
周平王東遷洛邑
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應夢
鄭莊公掘地見母
第五回 寵虢公周鄭交質
助衛逆魯宋興兵
第六回 衛石?大義滅親
鄭莊公假命伐宋
第七回 公孫閼爭車射考叔
公子?獻諂賊隱公
第八回 立新君華督行賂
敗戒兵鄭忽辭婚
第九回 齊侯送文姜婚魯
祝聃射周王中肩
第十回 楚熊通僭號稱王
鄭祭足被脅立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