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夔(唐高祖李淵的十九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靈夔(?―688年)贏姓李氏,唐朝宗室,唐高祖李淵的十九子,與十一子李元嘉同為宇文昭儀之子。少有美譽,善音律,好學問,工草隸。貞觀五年,冊封魏王。十年,改封燕王,賜實封八百戶,授幽州都督。十四年,改封魯王,授兗州都督。二十三年,加實封滿千戶。永徽六年,轉隆州刺史,後歷絳、滑、定等州刺史,太子太師。垂拱元年,授邢州刺史。

參與越王李貞起兵反對武則天事件,被流放振州,自殺。武則天改其姓為虺。神龍初年,恢復李靈夔父子生前爵位,還復李姓。

基本介紹

  • 本名:李靈夔
  • 別稱:魯王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地:長安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688年
  • 主要成就:兗州都督,太子太師
人物簡介,生平介紹,史書記載,舊唐書,新唐書,

人物簡介

李靈夔(?―688年),唐高祖李淵第十九子,唐太宗李世民異母弟,母宇文昭儀

生平介紹

自幼好學問,善草書、隸書,通音律,有美譽,和同母兄韓王李元嘉十分友愛。631年,封魏王。636年,改封燕王,受實封八百戶,任幽州都督。640年,徙封魯王,轉任兗州都督。649年,加增實封千戶。655年,轉任隆州刺史。歷任絳州滑州定州刺史,太子太師。685年,轉任邢州。688年,越王李貞起兵反對武則天,事泄李靈夔被捕。李靈夔被流放振州,自殺。武則天改李靈夔、李藹為虺氏,直至唐中宗復辟稱帝的神龍初年,李靈夔父子恢復生前爵位,並還復李姓。
李靈夔有兩個兒子:李詵、李藹。清河王李詵早逝;范陽王李藹,察知越王李貞必將失敗,告發李貞的陰謀而免死,任右散騎常侍,但後來還是被酷吏殺害。李藹之子李道堅嗣魯王爵位。

史書記載

舊唐書

《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四》:
魯王靈夔,高祖第十九子也。少有美譽,善音律,好學,工草隸,與同母兄韓王李元嘉特相友愛。貞觀五年,封魏王。十年,改封燕王,賜實封八百戶,授幽州都督。十四年,改封魯王,授兗州都督。二十三年,加實封滿千戶。永徽六年,轉隆州刺史,後歷絳、滑、定等州刺史,太子太師。垂拱元年,授邢州刺史。四年,與兄元嘉子黃公撰結謀,欲起兵應接越王李貞父子,事泄,配流振州,自縊而死。
有二子:長子銑,封清河王。次子藹,封范陽王,歷右散騎常侍,為酷吏所陷。神龍初,追復靈夔官爵,仍令以禮改葬。封藹子道堅為嗣魯王。性嚴整,雖在閨門,造次必於莊敬。少年佐郡,聲實已彰。景龍四年,加銀青光祿大夫,歷果、隴、吉、冀、洺、汾、滄等七州刺史,國子祭酒。開元二十二年,兼檢校魏州刺史,未行,改汴州刺史、河南道採訪使。此州都會,水陸輻湊,實曰膏腴,道堅特以清毅聞。入為宗正卿,卒。子宇嗣,二十九年,封嗣魯王。至德元年,從幸巴蜀,為右金吾將軍。寶應元年,皇太子封為魯王,改宇嗣鄒王。道堅弟道邃,中興初,封戴國公。以恭默自守,修山東婚姻故事,頻任清列。天寶中為右丞,大理、宗正二卿,卒。

新唐書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
魯王靈夔,篤學,善草隸,通音律。初王魏,後王燕,為幽州都督。已而徙王,實封至千戶。頻歷五州刺史,遷太子太師。垂拱元年,徙相州,坐與越王謀起兵,流振州,自殺。
子詵,為清河王,早夭。藹為范陽王,知越王必敗,白髮其謀,得不誅。歷右散騎常侍,為酷吏所害。神龍初,悉追復王爵,以藹子道堅嗣。
道堅方嚴有禮法,閨門肅如也。七為州刺史,遷國子祭酒。開元中,選授汴州刺史、河南道採訪使。州據水陸都會,前後刺史多瀆利,唯道堅以清毅稱。入為宗正卿。薨,贈禮部尚書。子宇嗣,從玄宗至蜀,為右金吾將軍。寶應初,皇太子子封魯王,更封宇為嗣鄒王。弟道邃封戴國公,恭默自守,以修山東婚姻故事,數任清職,終尚書右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