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兜(貼身內衣)

肚兜(貼身內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肚兜又稱“抹胸”,是中國傳統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內衣,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圓弧形。 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繡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藍印花布,圖案多為“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餘”等吉祥圖案。繡花肚兜較為常見,刺繡的主題紋樣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蟲,大多是趨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題。

肚兜(dù dōu ),古稱兜肚,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繫於腰間。關於肚兜的名稱,歷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還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訶子、衵服等稱謂。

肚兜的藝術以刺繡為主,也有貼補花紋的。由於它包括縫、繡、剪裁、造型及色彩構成,所以肚兜屬於民間婦女藝術中的綜合表現部分。婦女只為情人、丈夫或兒子繡肚兜;她們自用的肚兜一般只以純色(多為紅色)布料做成,略加花邊裝飾而已。繡給情人的肚兜多以戲曲、神話、傳說中之愛情故事為題材以示意;為兒童繡的則以虎、虎吃五毒、蓮(連)生貴子等護生、繁衍主題為內容。肚兜、虎頭鞋、虎頭帽、虎形圍嘴、各種神靈的護生耳枕和布玩具,構成了圍繞生命生殖繁衍主題的配套藝術表現。也可以說是圍繞新生命的成長,或者說是圍繞人生三大禮儀——生、婚、喪中第一個大項目而創作,在民間藝術中形成特殊的領域,很值得繼續研究。

基本介紹

釋義,起源,歷史,漢代,明代,清代,圖案,材質,造型,作用,習俗,婚禮,人生禮儀,裝飾保健,心愿,現狀,時尚,武術寶貝,發展,

釋義

1.貼身遮護胸腹的布片。菱形,有的有袋,用以貯物。 明劉若愚《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像金鑄者,曾經盜去鎔使,惟像首屢銷不化。盜藏之肚兜,日夜隨身。”《恨海》第二回:“車夫一面說著,放下了馬鞭子,把銀子放在肚兜里。”茅盾林家鋪子》四:“ 壽生一面說,一面撩起衣服,從肚兜里掏出一個手巾包來遞給了 林先生 。”按,罩在衣外炊事用者,亦有此名, 滬語名為“飯單”, 湖湘間名曰“圍裙”。
2.舊時婦女或小兒用的抹胸。 清 吳珠泉 《續板橋雜記·雅游》:“至於抹胸,俗稱肚兜,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小兒用者,今仍常見,惟一般無袋。 湖湘 間名“兜肚”,睡眠時以免風吹肚臍。

起源

關於肚兜,說來話長,其來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裡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先秦稱“膺”,漢謂之“抱腹”,流行於魏晉南北朝。亦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系至背後,稱之為“縛胸”。

歷史

漢代

劉熙《釋名.釋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曰:肚兜,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清曹庭棟養生隨筆》卷一載: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虛弱,更宜加意暖之。辦兜肚,將蘄艾捶軟鋪勻,蒙以絲綿,細針密行,勿令散亂成塊,夜臥必需,居常亦不可輕脫。又有以薑桂及麝諸藥裝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

明代之後,婦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習慣,當時叫“兜子”,俗稱抹胸。是用交料兩塊,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兩種款式,一種是短小貼身的,縛於胸腹之間,俗稱“抹胸肚”。另一種是束於腰腹之間的,稱為“肚兜”。《清稗類鈔》記載:“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寒內侵者,俗稱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

清代內衣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鍊,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由此可見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風侵體,更兼有藥療及香囊的功用了。
titletitle
紅樓夢》第三十六回寫寶釵來至寶玉房中,看見襲人在做針線,原來是白綾紅里的兜肚,上面扎著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綠葉,五色鴛鴦。

圖案

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繡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藍印花布,圖案多為“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餘”等吉祥圖案。繡花肚兜較為常見,刺繡的主題紋樣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蟲,大多是趨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題。

材質

小孩肚兜的外面用料多為紅布,成人多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由於肚兜是婦女每天穿著的內衣,時常需要換洗,除了考慮材質、款式的舒適性,同時必須做得牢固,在織繡工藝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脫落。保存的實物來看,肚兜的布料以絲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顏色大多一致,顏色有白、紅、粉紅、藍、淺藍、淺綠、淺黃、黑等。
titletitle
基本上,肚兜的材質、用色與穿者的年齡、身份地位、經濟能力和地方習俗文化也有著緊密的關聯。一如喜事喜用紅彩。老人崇尚樸素,故多採用黑色。年輕人或中年婦女挑選各種不同顏色。平民的肚兜面料以白、藍為基調,繡花簡雅素淨;家境富裕者材料多採用貴重的綢緞絹絲,其上更是盤金鑲銀、描龍繡鳳,紋樣顯得斑斕飽滿,華麗無比。

造型

肚兜形狀像背心的前襟,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圓弧形。
肚兜的造型,各地不同,基本風格近似一個展開的摺扇形(或近似菱形)。其做法是,先決定兜圍、斜襟、腰角、口袋的尺寸,以墨筆將設計圖樣直接繪在布上。裁成的菱形布片長寬約三十公分,下端成圓弧型,將頸圍的銳角剪去,再於兩個尖端裝上一對花扣,以便鉤穿金銀鏈條,或固定布帶子,用以系在頸子上。左右兩角則用細布帶固定,並繫於腰間。
台灣肚兜因地域的不同,在形狀與圖紋上仍有區別。新竹地區的肚兜,下端稍窄,呈圓弧形;蘭陽地區肚兜下端較寬,底部呈平直,左右兩側則縮成帶狀。桃園、苗栗客家的肚兜造型,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不同的是,其肚兜構圖講究飽滿、花紋斑斕多為滿繡。
除了上述常用的造型外,在現存的實物標本中,也可見到兩種形制特殊的肚兜。其一是在原有的褶扇形(或菱形)布片下方,加上一方形護腹片,此種形式較常見於中部地區及北部客家莊。

作用

實用價值
包圍著胸部和腹部,具有保溫護腑的功能。成年人肚兜貼身不外露,小孩在熱天露在外面顯得天真爛漫。肚兜里外兩層,兩邊附有大小口袋,口袋有單層和雙層,有些口袋上還有袋蓋。肚兜的口袋是給小孩裝糖果、玩物、小銅板,大人則放置鑰匙、貴重錢財或小物件。
象徵意義
小孩肚兜上繡有虎頭像、“五毒”圖案,大人以此寄託孩子健康成長。新婚夫婦肚兜上繡有鴛鴦戲水,象徵夫妻恩愛。臨潼地區肚兜圖案多用蛤蟆,成為女媧氏後代子孫的護身符,同時是生殖崇拜的象徵。在西府大荔、合陽地區,肚兜呈葫蘆狀,葫蘆、南瓜曾是農耕先民的主食之一,加之多籽,象徵多子多福。
相傳在清朝以前的肚兜都是用布條連線在頸間的,但是到了乾隆年以後就有了用銀鏈子系在脖子上的。具體原因是因為劉墉參了乾隆一本,將明朝明陵的木材修葺了清朝的皇宮。因此乾隆就將肚兜的布條改成銀鏈子,象徵著批夾戴鎖,自我懲罰的意思。
時尚意義
時尚就是女人的玩具。無論是神秘古老的文化,還是新潮前衛的科技,統統可以融進“服飾”之中,成為女人最得意的玩具。有人問:你第一眼關注女人身體的哪個部位?有人說是臉,有人說是胸,還有人說是臀,更有人說是腿,但就是很少有人一開始就去注意她們的頸、肩、背。其實,後者才是最不可忽視的部位。人們常說,有的女人耐看,乍看沒什麼,愈看愈美麗;有的女人不耐看,初見驚艷,看久了就生厭。頸、肩、背就是那種耐看的部位,而肚兜則將這些耐看的部位裝點得風情別具。
titletitle
這些部位既不搶眼,也不驚心,在性感上屬於“內涵曖昧”的角色:含蓄、沉靜、回味濃郁。它們迂迴地,低調地,在你毫不知情之下偷襲你,讓你驚訝、震撼,如指尖輕觸低伏電壓一般酥麻輕癢。那窄細傾斜的肩,由頸部滑下的曲線,沿肩往兩側順流而下,那道曲線美得令人窒息,與腰線到骨盆處向外那種圓弧狀構圖有上下輝映之美,肩頸處微微看到骨骼,顯而不露,隱隱有一種風姿。
細長白嫩的脖頸,使人一見就憐,仿佛一陣風吹過,撒下萬種風情。而背部的風情則在於比例的合度與線條的柔和。由頸根以下,微微向上隆起,然後在腰部上方急速收緊向下,構成一個漂亮的長S形,以至臀部再以圓球狀高高翹起,讓你感受到一種難以抵擋的誘惑。
女人肩、頸的這種風情,往往是穿上了露肩晚禮服,將一頭秀髮高高挽起之後,自然流露出來的。然而,近夏的女子,不必再去羨慕穿晚禮服的女人,也不會去在意沒有晚宴的日子。因為這種東方女性的典雅與神秘,正在日益流行的精工刺繡、密釘珠花流蘇,民族味十足的肚兜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用華麗與簡約的理念解構服裝未來風,以全新手法強調民俗,是“肚兜”出現的理由。一根細線牽住頸部,兩條絲帶束住細腰,小小的肚兜,讓年輕女孩把美好的青春展現無遺,特別是潔白的頸、肩、背讓人好生羨慕。在整流器個夏季,把久藏的天真爛漫宣洩在小小肚兜上。
然而,肚兜,並不能讓所有女人錦上添花,穿肚兜的女人肩背不能過於厚實,也不宜太過瘦削。正如有人調侃的那樣:女人的虎背熊腰是男人的噩夢;而只剩兩塊大肩背骨的女人則有如鳥翅。
肚兜,只屬於那些足夠自信的女子。因為肚兜將女性那充滿誘惑力的背部顯露了出來。她們的身材比例要足夠的好,因為,任何一點不足就會讓整體感覺立馬下降,讓人產生奇怪的感覺。然而就肚兜本身材質而言,無論是蕾絲還是彈性細網,水晶珠鑽,桃色亮片則如點點星光把女性襯衣得更加魅力四射;即使是一塊簡單的牛仔布,卻能將少女的不羈與熱情表現得恰到好處;奇異的各種圖案,再配以合適的包袋、頸飾、手鍊、繡鞋、腰帶,則把女性的美麗推至了頂點。
肚兜,那一抹風情,讓人感覺回味悠長,她不同於那些的潮裝,異裝,不一定出自於名家之手,不一點要費多少剪裁的工夫,但是,往往只是這樣簡單的東西,卻又把女性的柔美,性感,等等各種特質以一種合適的方式展示著,就如愛蓮說中香遠益清,獨具風味,是民族特色的代表。

習俗

婚禮

肚兜在婚禮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客家人的婚俗中,出嫁時,新娘肚兜內藏滿各種寶貝,每一種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內有曆書一本,桔餅兩個,冰糖一包,小鏡一面,洋銀一圓,及銅、銀各一個。曆書是取押煞之意,桔餅則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鏡代表光明,銅取同心,洋銀即團圓之意。到了洞房之夜,新娘便取出各物並與新郎共食桔餅和冰糖。

人生禮儀

在陝西的關中一帶,肚兜往往伴隨著人生禮儀。婦女有喜後,母親和婆家要為快出世的娃娃縫製肚兜。端午節時,舅舅要給小外甥送肚兜兒。未過門的媳婦也會給未來的丈夫做肚兜。壯年人到了“過門坎”的年歲,也會換上新裹肚兒圖個平安;老年人到了“過門坎”的忌年,閨女要為老人做裹肚兒,禱求長壽。不少地方人死後,淨身後先給穿裹肚兒,再穿壽衣
titletitle
在山西的大部分地方不論莊稼漢、婦女們,還是娃娃們,一年四季祖祖輩輩都離不開兜肚肚。孩子呱呱墜地,母親準備的第一件衣服,就是紅布兜肚;自此以後外婆家、親戚們年年生日要送兜肚肚;及至長大成人定了親,媳婦也要送兜肚兒……年復一年,日子變了樣,但兜肚的習慣卻沒走樣。

裝飾保健

一塊尺把長的菱形布,繡上花草圖案、麒麟送子、五毒艾虎等吉祥圖樣,上端綴個套環套上脖頸,下面兩頭束帶齊腰束住,一年四季不離身。後腦勺留一撮“長命毛”的孩子,光屁股套一紅兜肚,活潑可喜,不用擔心肚寒;莊稼漢們小憩田頭,烈日之下,脫掉外衣,露出精美的兜肚,既有一番情趣,又炫耀了自家媳婦的女紅;媳婦們穿上兜肚,給孩子餵奶不用擔心肚子受寒……確實,兜肚既是美觀的裝飾品,又是和胃暖肚的保健品。

心愿

而今兜肚的用場可能已超出了先民的初衷。山西人不僅用它來護身,而且也把自己祈盼安康幸福美好生活的心愿,都寄托在這小小的兜肚上。

現狀

肚兜是民間的傳統內衣。近代由於社會的演變,西方機織品的引進,城市百姓首先改肚兜為襯衫、背心。但時至今天,偏僻地帶尚有穿肚兜的遺習,不過只為幼兒製作,為成人所做的似乎不多見了。 但是隨著時代變化,神秘古老的肚兜成了新潮前衛的時尚,融進“服飾”之中,成為女人最得意的玩具。

時尚

導語
時尚圈從來不乏勇於嘗試、大膽創新的潮人,尤其是走在時尚最前沿的女明星們,古今中外服飾經過稍稍改良就又能掀起一陣時尚風潮,而這一次,被改良的則是極具中國風格的紅肚兜。章子怡、鞏俐、阿Sa、林志玲、白靈、孫儷等一眾女星演繹的性感肚兜,不知愛美的MM有沒有動心呢?
流行
肚兜裝的流行,發端於名女人;名女人,猶如靚麗流行色的發布台。章子怡在國際電影節上以大紅肚兜與雪白肌膚閃亮登場,不知迷倒了多少時尚女孩……『內衣外穿』的潮流,讓許多女明星把本屬內衣的肚兜當作外套甚至禮服穿著招搖過世。

武術寶貝

2010年5月1日,中國河南鄭州,2010武林風中美對抗賽,武術寶貝成為現場的焦點。
肚兜寶貝之一肚兜寶貝之一
武術寶貝肚兜之二武術寶貝肚兜之二
武術寶貝肚兜之三武術寶貝肚兜之三
武術寶貝肚兜之四武術寶貝肚兜之四
武術寶貝肚兜之五武術寶貝肚兜之五

發展

發展
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
漢: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稱彩繡),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我國內衣發展史我國內衣發展史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唐代:訶子
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繫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繡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歡襟
“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馬甲
“小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對襟,襟上也施數粒扣,穿時將胸腰裹緊。“小馬甲”的發展並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點便成了胸罩。面料以棉、絲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