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仁

李濟仁

李濟仁,男,漢族,1931年1月生,歙縣人,中共黨員,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終身教授。首屆“國醫大師”、首批“全國500名老中醫”、首批國家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首批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首批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精擅內、婦科疑難雜症,尤擅痹病、痿病、腫瘤等頑疾治療,有《濟仁醫錄》等專著10餘部,論文百餘篇,並參編《內經》、《中醫基礎理論》等高等學校規劃教材。

2017年7月24日,李濟仁被評為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

2017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濟仁
  • 別名:李元善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歙縣
  • 出生日期:1931年1月
  • 職業:醫生
  • 代表作品:《濟仁醫錄》
人物經歷,主要事跡,獲得榮譽,主要領域,“張一帖”,大事年表,奠基人,風雨同行,培養後學,快樂人生,

人物經歷

李濟仁,男,漢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48年1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首屆“國醫大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安徽省名老中醫。2016年6月11日,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對李濟仁家族的突出事跡進行了專題報導。
李濟仁
1931年,出生於安徽省歙縣
1943-1948年,師從新安名醫張根桂汪潤身等,並臨證隨診;
1949年,在歙縣小川開業行醫,任所長;
1955年、1958年兩度被選派到安徽中醫進修學校(安徽中醫學院前身)師資班學習;
1959年,參與籌建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1970年,轉入安徽醫學院(現安徽醫科大學)工作;
1972年,調至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工作;
1990年,成為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
2009年,當選為首屆“國醫大師”。
2011 年,國醫大師被聘為安徽省靜安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名譽院長。

主要事跡

李濟仁原名李元善,為表明志向和決心,取“仁心濟世”之意而更名。他誓衛醫道,誠信行醫,力求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療程治癒病人,一直秉承舍醫送藥的優良傳統。行醫60餘載,他拯疾濟羸,以仁心仁術、濟人濟世為銘,詮釋大醫精誠要義。
李濟仁12歲就跟隨當地名醫學醫,成長為具有460餘年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的傳承人。從鄉野郎中成長為一代名醫,李濟仁初心不改,執著於中醫事業的發展,校注整理新安醫著,潛心提煉新安醫學診治特色和規律,帶領學生還原了668位新安醫家、400餘部新安醫籍原貌,並釐清和闡明了新安醫學對急、危、難、重病症的診療經驗和規律。李濟仁獨著和主編《濟仁醫錄》等學術專著14部,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獲省部級科研獎勵5項,並參編《內經》《中醫基礎理論》等高等學校規劃教材。
15歲的王某,四肢痿弱無力,經常跌倒。經大醫院診斷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長期服用激素、維生素等無效。李濟仁以《內經》理論與診治方法融會新安醫學學術思想,連續調方數次,患者病情大有好轉。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李濟仁不僅在醫術上繼承“張一帖”,更是將“張一帖”舍醫送藥的傳統延續傳承。幾十年來,他無論多么繁忙,每年都會定期返回家鄉為鄉親們贈醫施藥。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李濟仁和夫人為國內外1萬餘人次的患者提供了“無償函診服務”。
李濟仁始終秉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家規家訓,他的5個子女也在中醫藥不同領域各有建樹,成為當代中醫傳承的典範。他還培養指導了一批研究生作為傳人,形成一個博士團隊。

獲得榮譽

李濟仁榮獲首屆國醫大師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2017年7月24日,李濟仁被評為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
2017年11月,獲得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評選表彰的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主要領域

原名李元善,1931年初冬出生於徽州歙縣,7歲入私塾,善文。動亂年代,民眾深受病患之苦,遂從“天下之至變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醫也”之古訓,立志以醫道濟人濟世。 1943-1948年,他師從新安名醫張根桂研習中醫,並更名“濟仁”,成為新安一代名醫世家“張一帖”第14代傳人。
1、稱號及專著
古老的徽州,秀木成陰、風景如畫,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域性醫學流派新安醫學便誕生於此。
2、行醫特點
繼承傳統並開拓創新,是李濟仁醫術之特色。在醫治外感病、急症方面,他繼承“張一帖”心法,妙方獨具,用藥猛、擇藥專、劑量重,常一劑奏效;對於疑難雜症,則合參新安汪機“培元派”調補氣血、固本培元思想,主張辨症與辨病相結合。由於不了解中醫,很多人不信任其“偏方秘方”,醫生們故常不敢使用。對此,李濟仁有著獨到見解:“有些驗方聽起來的確荒誕不經。但常年使用、效果確實的驗方,還是值得採納的。”他熔經方、時方、驗方於一爐而精心化裁,針對世界性頑疾系統提出益腎填精、健脾和胃、養血舒筋等法,在痹症診治上提出寒熱辨治、氣血並舉、痹痿同治“三期療法”、創立治療冠心病的“歸芎參芪麥味方”、治療慢性B肝的“B肝轉陰方”等效方驗方,並總結出“強調服藥時間,注重動靜宜忌”、“推崇數方並用,主張定時分服”等精闢論見。由於醫名遠播、療效精到,海內外慕名求診者紛至沓來,對此,李濟仁總是予以悉心診治。繁忙的醫、教、研之餘,他甚至還為4000餘位患者提供“無償函診服務”。
李濟仁 圖2李濟仁 圖2
3、領域貢獻
李濟仁是“新安醫學”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理論與臨床並重是其從醫的另一重要特色。“新安醫學需要更多的人來傳承”,他潛心提煉新安醫家診治之特色規律,主編《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等書,其中,集新安醫著之大成的鴻篇巨著《新安醫籍叢刊》首次將歷代新安醫家著作進行校注整理。“獨本不能流傳……要讓更多人領會新安醫學的魅力”,為此,他毅然捐出傳本極少的新安醫著《神灸經綸》,交由出版社出版。經多年努力,他帶著學生們成功“還原”已塵封於歷史的668位新安醫家、400餘部新安醫籍,並釐清闡明其針對急、危、難、重病症的診療經驗和富特色的診療規律。此外,李濟仁還以《內經》為宗,理論與臨證互作闡發,確立中醫醫學地理學、中醫時間醫學等新學術生長點,及體質學說、五體痹病、五臟痿病等研究專題,在中醫理論與臨床的研究上碩果纍纍。
對於醫術,李濟仁孜孜以求,凡有所悟、所思、所得,均述諸筆端,數十年來聚沙成塔,共撰寫《濟仁醫錄》、《痿病通論》等專著12部,參編《內經》、《中醫基礎理論》等首批衛生部高等學校規劃教材,並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項,對新安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的傳承與創新起到重要示範作用。
面對榮譽,李濟仁卻一貫淡然:“學生們的成績就是我辛苦的最好回報。……家族制是古代社會文化意識,在現代多元教育形式高度發達的今天,注重的是文化傳承和多元化傳承方式。 ‘張一帖’是民族文化瑰寶,我想把它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人了解它、利用它。 ”

“張一帖”

2010年07月13日“張一帖”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黃山市申報的張一帖內科療法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擴展項目傳統醫藥類),這是繼2008年12月張一帖內科療法被列為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獲得的又一殊榮。 新安醫學享有明清時期中國醫藥學“矽谷”之美譽,是祖國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安醫學的世醫“家族鏈”中,以內科為主的“張一帖”家族被認為是歷史最悠久、當代影響最大的家族之一。從明朝嘉靖年間“張一帖”得名算起,代代為醫,傳承至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張一帖”以其辨證準,劑大力專,治療內科疑難雜症和急性熱病屢獲佳績而享譽皖、浙、贛數省。 “張一帖內科”第十五代傳人張其成教授作為唯一的中醫醫家的代表,曾參加中央電視台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記憶》訪談節目。
李濟仁
杏林史話
“懸壺”溯源
“懸壺”是根據壺公的故事而來,而壺公何許人?《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傳》和葛洪神仙傳》雖都有記載,但均為神話傳說。據《安徽衛生志》記載,“後漢歷陽(今屬安徽和縣)人謝元,醫術精湛,診病兼賣藥,日收錢數萬,盡以施貧。因其習慣將藥裝在葫蘆里懸掛在店鋪門頭上,故被人尊之為‘壺公’”。從此之後,郎中行醫也用葫蘆來作店鋪招牌,以表示醫術高超、所售藥物靈驗,“葫蘆”也因此成了醫生的標記。而後,人們便稱技術高明醫德高尚的中醫師為 “懸壺濟世”,歷代醫家行醫開業,每以“懸壺之喜”等為賀。到了後世,甚至不乏藥房以葫蘆為招牌、藥廠以葫蘆為商標圖案者。 (佚名)全文轉載《安徽日報》2008年9月8日B4版

大事年表

1931年:
1月24日、庚午年十二月初六(己卯日),李濟仁生於安徽省歙縣橋亭山。原名李元善。
這個日子要審定
1935年:
1月28日、甲戌年十二月廿四日八時(甲辰日)張舜華生於安徽省歙縣定潭。
1943年:李濟仁隨新安名醫汪潤身學習。
1946年:李濟仁、張舜華在張根桂門下共同學醫。李元善改名李濟仁。
1949年:
李濟仁在歙縣橋亭山、小川、三陽坑開業行醫。
1950年:
李濟仁組建歙縣小川聯合診所,任所長。
張舜華在定潭開業行醫。
1955年:
李濟仁參加安徽中醫進修學校(安徽中醫學院前身)師資班學習,至1956年。
1957年:
李濟仁組建歙縣街口區大聯合診所,任所長。
農曆9月初8,張根桂病故,年49歲。
農曆12月初3,李濟仁與張舜華成婚。
1958年:
2月,李濟仁調入歙縣人民醫院工作。6月,參加安徽中醫學院《內經》師資班學習,至1959年。
6月,張舜華進定潭聯合診所工作,任業務副所長。後改為定潭衛生院,任業務副院長。
1959年:
3月,李濟仁借調入安徽中醫學院,任《內經》教研組組長、前期大教研室主任。
4月1日,張舜華赴歙縣中醫進修學校學習,至12月止。
10月20日(九月十九日凌晨三時廿分),長子張其棖(張其成)出生。
12月,李濟仁正式調至省城合肥工作。
1960年:
李濟仁參與籌建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任秘書職。
1961年:
2月,李濟仁父李榮珠病故,時年68歲。
3月1日(正月十五上午五時許),女兒李艷(行二)出生。
4月,李濟仁母洪聚娣病故,時年68歲。
1963年:
7月30日(六月初十上午十時許),次子李梃(行三)出生
1965年:
9月,李濟仁任安徽省青年聯合會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並獲“安徽省社會主義建設先進教師”榮譽稱號。10月24日至北京中醫學院中國中醫研究院,參加內經教學研究班學習,並編寫《內經》、《中醫基礎理論》等首批衛生部高等學校規劃教材,全國共18位教師參加。
1967年:
7月13日(六月初六下午三時廿分),三子李標(行四)出生。
家中因文革而抄家,祖傳的醫藉、家當散失殆盡。
1970年:
李濟仁任安徽醫科大學內科醫療組組長,至1972年。
1971年:
歙縣各級領導及民眾被張舜華的事跡及勤勞所感,“鐵打的身體,馬不停蹄,上到北京,下跑遍農村”之諺自此傳開。
1972年:
李濟仁年底調至皖南醫學院,任中醫教研室主任,附屬弋磯山醫院中醫科主任;
1973年:
8月,由於醫術神奇,張舜華贏得了皖、浙、贛民眾的普遍信仰,省、市、縣均有請調意向。然因當地民眾再三挽留而婉拒。仍留在定潭衛生院工作,仍堅持跋山涉水,在周圍各縣、地出診。被譽為“女張一帖”。
10月22日(九月廿七日中午十二時),幼子李梢(行五)出生。
1976年:
12月,張舜華母姚玉梅病故,年68歲。
1978年,李濟仁任副教授。
1979年:
李濟仁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自彭光譜、程宜福、胡劍北、仝小林等開始,至今共指導《內經》、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治療學、中醫時間醫學等方向的碩士生20餘名。
1980年:
4月10日,張舜華調至安徽蕪湖市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中醫科工作,任副主任醫師。
1981年:
7月下旬,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及複審通過,李濟仁任國務院首批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碩士研究生導師。
10月,李濟仁任皖南醫學院學術、學位委員會委員。
1982年:
8月,李濟仁被聘為中共安徽省委保健委員會保健醫師。
12月,將收藏多年的清初著名書畫家程邃(穆倩)隸書四條屏等珍品無償捐贈給安徽省博物館,“此種精神殊堪嘉許”,受到表彰。
1983年:
2月27日,受廣西省科學院、廣西中醫學院廣西醫學院邀請,赴南寧市參加“廣西計算機中醫診斷鑑定會”,任鑑定委員會副組長。會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計算中心召開。
1984年:
10月29日,《安徽日報》 以“中醫基礎理論的探索者——訪皖南醫學院李濟仁副教授”為題作了長篇報導。
1985年,李濟仁任教授、主任醫師。
12月,李濟仁任安徽省新安醫學會副會長;1999年任名譽會長。
1986年:
3月,李濟仁專著《杏軒醫案並按》(與胡劍北合著)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王個簃先生題簽,鄒雲翔、班秀文先生為序。余瀛鰲、龔維義、胡世傑等為該書撰寫書評。
4月,任安徽省高等學校教師職務學科評議組成員。後歷任評審委員會臨床醫學科成員、副組長,直至1998年。
10月,李濟仁任安徽省衛生技術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兼中醫學科評議組組長,直至1998年。
同年,張舜華晉升為主任醫師,副教授。
1987年:
5月,李濟仁專著《痹證通論》(與仝小林合著)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林散之先生題名,王玉川朱良春先生序。
10月,李濟仁由皖南醫學院老年醫學研究所聘為研究員。
11月,李濟仁任安徽省醫史學會副會長;1990年任名譽會長。
1988年:
8月,李濟仁任安徽省中醫管理局《中醫臨床與保健》編委會副主任。
12月,李濟仁任安徽省中醫醫療事故技術鑑定委員會副主任。
1989年:
李濟仁由安徽省中醫管理局聘為省中醫藥學徒教學指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兼高等學徒教學指導組組長。
10月10日,李濟仁在江西廬山參加並主持全國痹病、脾胃病學術會議。被聘為首屆全國中醫痹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後與路志正焦樹德、朱良春、陳之才並稱為中國中醫風濕病學會“五老”之一。
1990年:
4月,李濟仁與胡劍北合著的《中醫時間醫學》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
6月,李濟仁主編的《名老中醫腫瘤驗案輯按》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亞明先生題名,呂炳奎錢伯文先生序。謝海洲撰寫書評文章。
7月,李濟仁、張舜華主編的《新安名醫考》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吳作人先生題名,李梢篆刻書名,裘沛然、高爾鑫先生作序。余瀛鰲、謝海洲等為該書撰寫書評發表。
8月,專著《痹證通論》、《杏軒醫案並按》由台灣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再版發行。
8月,張舜華傳記收入《安徽高級專家人名詞典(第一分冊)》。
9月,北京亞運會期間,李濟仁7本著作在中國中醫藥文化博覽會參展。《新安名醫考》作為安徽展廳的唯一禮品書饋贈給中外專家、領導。
11月9日,《中國中醫藥報》“名醫名方錄”專欄介紹李濟仁事跡。
11月,《中醫雜誌》及其英文版刊發李濟仁的“痹證用藥經驗談”。
12月3日,《老年報》以“他把最難懂的《內經》講活了”為題專題報導李濟仁的教學事跡。
1991年:
1月25日,《中國中醫藥報》長篇報導:“心存仁濟育桃李——記皖南醫學院李濟仁教授”。
2月,李濟仁張舜華載入《中國中醫人名詞典》。
7月,根據國家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檔案精神,李濟仁被確立為全國繼承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同時,由安徽省中醫管理局聘為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專家指導委員會成員。已指導高級學徒2名(李有偉等)。
8月,李濟仁任皖南醫學院臨床醫學學科評議組組長。
9月,李濟仁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0月,李濟仁、張舜華因治療痹病、肝病、男性不育證等疑難雜病的經驗,濕溫傷寒證、虛寒證的治療方法及驗方,被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的《中醫人物薈萃(第一卷)》。
10月,李濟仁被載入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美國ABI多版《世界名人錄》:《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Intellectuals》(IBC Cambridge),《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Distinguished Leadership》(The 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並被聘為英、美國際傳記中心終身研究員。
11月,李濟仁業績載入《中國當代醫學專家集萃》。
11月,李濟仁對《內經》病證研究的成果被載入《當代中國科技名人成就大典》。
11月13日,《黃山日報》長篇報導:“名揚海外,情系故鄉——記歙藉著名中醫專家李濟仁”。
1992年:
3月24日,《安徽工人報》專題報導:“李濟仁教授以醫濟人惠及四方”。 5月15日,《工人日報》專題報導“十年無償函診,三千病人康復”。
7月,李濟仁受聘為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技術顧問。
10月,李濟仁受聘為安徽省中醫肝脾病證專業委員會顧問。
10月,李濟仁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美國ABI評為1991~1992年度“國際風雲人物”、“世界領先500人”;並被授予“終身成就金質獎章”、“卓越學術領導金獎”。
10月,張根桂被收入《安徽人物大辭典》。
1993年:
1月 22日,《健康報》“醫苑人傑”專欄報導:“拳拳仁濟心——記皖南醫學院教授李濟仁”。
5月,傳記及驗方“靈茵退黃方”等載入《中華名醫特技集成》。
1994年:
4月7日,《安徽日報》以“佼佼學者集一家”專題報導了李濟仁、張舜華一家的事跡。
5月,李濟仁治療淋證的系列驗方載入《當代中國名醫高效驗方1000首》。
9月,李濟仁主持的“對新安醫家治療危、急、重、難病證經驗的研究”課題獲安徽省科委重點立項資助。
10月,在《蕪湖日報》開展“一個醫生的故事”徵文活動中,李濟仁由於醫德醫風高尚被報導及表彰。
11月,李濟仁業績載入《中國當代名人錄》。
12月,李濟仁主持的“中醫時間醫學系統理論與套用研究”科研成果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李濟仁任主編之一的《新安醫籍叢刊》(安徽科技出版社)獲第九屆華東六省一市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1995年:
1月,李濟仁任安徽省中醫文獻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3月,李濟仁任安徽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醫學類學科評審組成員。
7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長篇報導:“術著岐黃,心涵雨露——記新安醫學傳人李濟仁、張舜華教授”。
7月,李濟仁主持的“新安名醫考證研究”科研成果獲安徽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省自然科學三等獎。
7月,作為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的10位代表之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中央領導親切接見,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出了會見實況。
9月,任安徽省中醫藥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10月,在蕪湖市主持召開全國西醫院校中醫藥教育臨床科研學術研討會,任副會長。
11月,主編的《痿病通論》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陳大羽先生題寫書名。余瀛鰲先生撰寫書評在《中國中醫藥報》發表。
11月,在無錫參加全國風濕病會議,為主持人之一。
1996年:
2月,為紀念從醫50周年,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濟仁醫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田紀雲題寫書名,董建華院士、周仲英教授作序,呂炳奎先生及吳作人、林散之啟功程十髮費新我諸先生題贈之妙墨佳畫,亦點綴其間。該書付梓後,余瀛鰲、謝海洲等先生撰寫了書評文章在《中華醫史雜誌》等發表。
2月,任蕪湖市中醫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名譽理事長。由於在擔任蕪湖市中醫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長期間貢獻突出而接受榮譽證書。
10月,李濟仁、張舜華傳記及業績載入《96中國人物年鑑》。
10月,李濟仁在黃山市主持首屆全國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學學術研討會。
10月,李濟仁主編的《臨床治療學研究與套用集成》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10月,李濟仁在首屆國際中醫風濕病學術會議進行大會報告:診治頑痹的學術經驗。
1997年:
4月,李濟仁被評為首屆安徽省名老中醫。
4月,“李濟仁診治頑痹的用藥經驗”收入《中國中醫專家臨床用藥經驗和特色》一書。
李濟仁主持的“名老中醫治療腫瘤經驗和理論研究”科研成果獲安徽省科技成果獎。
1998年:
4月4日,張舜華積勞成疾,患腦出血。7月,赴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治療,憑頑強毅力康復。期間曾受鄧朴方接見,並為韓國友人等治病。
12月,李濟仁由女兒李艷陪同,經海南、廣州、深圳,赴香港科技大學、澳門進行學術交流及會診。
1999年:
1月,李濟仁主編的《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由華夏出版社出版,為當代名醫論著叢書之一。余瀛鰲先生以“宣明德范,昭示來學——薦閱李濟仁《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為題在《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撰寫了書評,謝海洲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撰寫了書評。
5月,李濟仁被聘為安徽中醫學院新安醫學文化館顧問。
5月,安徽中醫學院新安醫學文化館成立,開闢“張一帖”專欄,宣揚了張守仁張根桂,並重點介紹了張舜華的業績。
10月,在歙縣定潭創辦“世傳張一帖診所”,由次子李梃任所長。
10月,李濟仁被收入《當代名老中醫風采》。
《戀愛·婚姻·家庭》以“博士兄弟和他們的中醫世家”為題、《安徽日報》以“一門三博士”為題進行長篇報導。《文摘周刊》、《文萃》、《中國剪報》、《向建國五十周年獻禮——安徽日報新聞作品選》等轉載。
2000年:
6月,黃山市衛生局局長鬍守治來蕪,提議在家鄉黃山市建立“李濟仁張舜華醫藝館”。陳大羽先生題寫館名,安徽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鄧大學在有關會議上予以表彰。
李濟仁主持的“新安醫家治療危、急、重、難病證經驗的研究”科研成果獲安徽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7~11月,由三子李標陪同,赴德國、義大利、法國、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歐洲八國參加學術交流與訪問。在梵蒂岡紅衣主教接見。
10月,《中華醫史雜誌》刊登“新安名醫張一帖源流考”,認為“張一帖”是當今較為罕見的、代系清楚的重要醫學家族,而醫學流派、醫學家族鏈為傳統中醫學發展的重要形式。該家族至今韶光益盛,則有賴於張舜華、李濟仁等的功績。
12月,關於“張一帖”的介紹:Research on orgin and development of “Zhang Yi Tie”, a celebrated physican of Xin’an,被美國Medline、英國Wellcome Trust Archive等資料庫收錄。
2001年:
1月,《家庭中醫藥》以“心涵雨露萬家春——記著名中醫內科專家李濟仁張舜華教授”為題,作用長篇報導。
4月,李濟仁擔任學術顧問的《中國風濕病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10月,舉辦了“張舜華從醫50周年紀念會”。著名中醫藥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等題詞“橘杏流芳”,陳大羽先生題詞“濟世為懷”。
2002年:
4月,在蕪湖家中,接受日本中醫藥參觀訪問團山本勝曠、戴昭宇教授,以及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的專訪。
7~10月,應邀赴美國、加拿大進行參觀,與旅外醫家進行了學術交流,並診治較多的國際友人。
4月,日本中醫藥參觀採訪團山本勝曠、戴昭宇教授等專程來訪,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陪同。
9月,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社長、日本《中醫臨床》雜誌總編山本勝曠先生來函:“我們驚嘆您一家都是教授,子女全是博士,更驚嘆貴府在新安醫派中的重要地位與後繼有人,越發繁盛的喜人景象。……結合我們在北京採訪到的有關您的長子張其成先生秉承乾嘉徽學傳統,於中醫學研究再續新篇的事跡,在我們有關採訪的報導中,以您的家族為新安醫學流派中的個例典範,重點加以了介紹”。
9月,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中醫臨床》雜誌詳介“張一帖家系”。
2003年:
1月,在弋磯山醫院全院職工大會上,榮譽表彰該院自1888年以來的數位“一代名醫”:我國防癆事業創始人之一吳紹青,中國外科學的先驅者之一、中央衛生署副署長沈克非,著名兒科專家陳翠貞,著名神經內科專家劉貽德,著名骨科專家陳啟光,著名中醫藥專家李濟仁,著名本草專家尚志鈞,等。
李老的醫德醫風、醫術及傳承關係分別被2007年11月的安徽衛星電視、2008年6月的中央電視台科學與教育頻道做了專輯播放。
2008年9月《安徽日報》名醫風采欄目以“李濟仁:懸壺濟世六十年”為題對李老的事跡。
2008年,李濟仁被評為皖南醫學院“四大名師”之一
2008年,李濟仁任“張一帖內科”(黃山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09年2月《中國中醫藥報》以“李濟仁。張一帖家族:千古不絕血脈情” 為題對世醫張一帖家族的傳承關係分別進行了專題報導。
2009年6月19日,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京聯合舉辦首屆“國醫大師”表彰暨座談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部門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評選國家級中醫大師。李濟仁教授是獲得首屆“國醫大師”稱號的30名中醫專家之一,也是安徽省唯一的“國醫大師”。

奠基人

● 他帶領學生還原了668位新安醫家和400餘部新安醫籍的原貌
李濟仁
● 他提出“痹痿統一論”等系列學說,制定辨治頑痹四法,創立效方驗方
● 他突破家傳囿規,進行開放式的醫學傳承,培養了一個博士團隊
自古名醫出江南。安徽省唯一的“國醫大師”不是來自省城,不是來自中醫醫院,而是來自於偏處一隅的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中醫科。
李濟仁,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術濟人濟世,他主張立功,倡立“痹痿統一論”等系列學說,在醫教研崗位上引領學術發展方向,成為新安醫學研究奠基人。他講究立言,帶領家庭乃至一個博士團隊,著書立說,傳承發展新安醫學。 志存高遠 仁心濟世
從鄉醫到全國名老中醫
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患頑固性失眠1年有餘,三診後,嚴鳳英一切正常,從此再也不用安眠藥了。
1931年的寒冬,地處徽州歙縣橋亭山鳳逸村的貧苦篾匠李榮珠喜得貴子,取名李元善。幾十年後,李元善從鄉村醫生一步步成為新安醫學傳人,成為全國名老中醫和國醫大師。
7歲時,李元善開始學四書五經。他天資聰穎,樂于思索,奠定了堅實的國學基礎。1943年,他遵從“天下之至變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醫也”的古訓,跟隨當地名醫汪潤身學醫,3年苦讀出師後,他想找名望更高的人拜師學藝,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定潭向有車頭寺,半夜叫門一帖傳。”山村的夜裡,一片漆黑,鄉親們提著燈籠去定潭求張根桂看病的情景,給幼小的李元善留下了深刻印象。張根桂是新安世醫“張一帖”第十三代傳人。李元善心中萌生念頭,“不當醫生則罷,當就當這樣的名醫。”於是,他毛遂自薦拜張根桂為師,並改名李濟仁,意為“仁心濟世”,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決心。
從1949年起,李濟仁在歙縣小川開業行醫。解放後,他兩度被選派到安徽中醫進修學校(安徽中醫學院前身)師資班學習,還參與安徽中醫學院和附院的籌建工作,並擔任內經教研組組長、大基礎教研室主任等職。隨後在歙縣人民醫院、安徽中醫學院、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皖南醫學院等單位工作。
多年來,李濟仁敏而好學,精勤不倦,在掌握複雜而深厚中醫學知識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對一些疑難雜症屢起沉疴。
早在1965年,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患頑固性失眠1年有餘,屢服進口高效安眠藥無效。李濟仁回憶,當時嚴鳳英眼眶四周青黑凹陷,頭昏煩躁,腰膝酸軟。李濟仁分析,失眠時久,諸治不應,應當從肝論治,以滋肝陰為主,輔以安神。於是,他開出了鎮肝益腎、陰陽並調的方子。服7劑後,患者能睡4個小時。李濟仁按照時間醫學,囑咐患者在午後及晚睡前各服一次,以便藥效更好發揮。三診後,患者一切正常,從此再也不用安眠藥了。
1981年的夏季,53歲的黃某手術後高熱達41℃,致使頭痛、神志不清。醫生採用冰敷以及抗生素退熱,均無效。午夜時分,院長派人請李濟仁會診。李濟仁認為患者因暑熱交蒸,致高熱不退,開出解表祛暑、芳香化濕的方藥,如香薷飲、加減白虎湯等。服下不久,患者便退燒了。
由於醫名遠播,療效顯著,來自全國各地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歐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慕名求診者紛至沓來。李濟仁也先後獲得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首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等一系列榮譽。

風雨同行

從徒弟、女婿到“張一帖”傳人
夫妻共同繼承“張一帖”家傳,先後調入皖南醫學院工作,同被遴選為“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幾十年來,二人在中醫理論與臨床的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碩果。
定潭的“張一帖”源遠流長,至今有450餘年的歷史,傳15代,被譽為新安醫學第一家。張一帖遠祖可上溯到北宋名醫張擴,張擴之後人張杲就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史著作《醫說》的作者。張氏還著有《醫流論》、《傷寒徹要》、《秘方奧旨》等書,影響深遠。
時光荏苒,世醫傳給了明代嘉靖年間的張守仁。由於他醫術高超,常一劑而愈,始稱“張一帖”。他以仁慈為本,對待患者不論貧賤均能悉心治之。特別是冬春流行病高發季節,都藥物熬制後放置在茶水中,日夜無償供應,村民和過路人因此受益。
舊社會,家傳技術多傳子不傳女。張根桂對祖傳“末藥”加以完善,創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減法,進一步提高了療效,其以“穩、準狠”為特點,辨證準、用藥精、劑量重,往往一二劑即起疴回春。國學大師吳承仕先生因患痼疾遍訪京師名醫皆不效,回家鄉歙縣以後,經張根桂醫治而愈,感佩之餘,特奉贈一聯“術著岐黃三世業,心涵雨露萬家春”。然而,張根桂唯一的兒子夭折,次女張舜華便立志學醫。她勤學苦練,親自上山採藥,配藥嘗藥,以至誠至孝感動了父親,多年後悉得家傳,成了遠近聞名的“女張一帖”。
作為徒弟,李濟仁朝吟夜誦,勤於實踐,與小師妹張舜華一起跟師抄方、巡診,同採藥、製藥。張根桂看在眼裡,喜在心中。李濟仁聰慧過人,老實能幹,處理疑難雜症很有一套,令老師刮目相看,尤為欣賞。不久便把女兒許配給他,同時把家學也傳了他,與張舜華同為“張一帖”的第14代傳人。大概還有這樣的君子協定,即未來李濟仁的第一個兒子要隨母姓張。
解放後,李濟仁夫婦二人先後調入皖南醫學院工作,夫妻二人不僅在醫術上繼承“張一帖”,還繼續著“張一帖”舍醫送藥的傳統。幾十年來,他們無論多么繁忙,每年都會定期返回家鄉為鄉親們贈醫施藥。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李濟仁夫婦還為國內外1萬餘人次的患者提供了“無償函診服務”。
獨創新解 學文並茂
從傳統醫學到現代科學研究
他注重融會新安醫學學術思想以及《內經》理論與診治方法,從臨床實踐中加以體悟,建新說、立新法、研新方;提出“痹痿統一論”,制定辨治頑痹四法,創立“歸芎參芪麥味方”。
“北協和,南弋磯”是過去人們對全國西醫院的最好評價。李濟仁所在的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1888年由美國基督教會創辦,迄今已有120多年。蔣介石孫科等來該院視察過,吳紹青、沈克非、陳翠貞等名醫先後任職。在這樣一所有名氣的西醫院搞中醫,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西醫出書,中醫也出書,西醫搞科研,中醫一樣搞科研。”李濟仁憑藉不服輸的性格,孜孜以求、奮力拚搏,建新說、立新法、研新方。在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四大支柱”和“四大名師”中,李濟仁名列其中。
李濟仁業醫60餘年,在醫治外感病、急症等方面,承繼“張一帖”心法,以認證準確為基礎和前提,用藥猛、擇藥專、劑量重,往往1劑奏效;辨治雜病,則合參新安汪機“培元派”提出的調補氣血、固本培元思想,重視培補腎本,辨證靈活機變。如對於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等,李濟仁系統提出以補腎法為主,健脾和胃、養血舒筋的方法,治癒數例。
李濟仁根據新安醫家診治痹證、痿證的基本特色與規律,臨床上既強調鑑別,又強調辨治痹痿同病,提出“痹痿統一論”,制定辨治頑痹四法,即頑痹從虛、從瘀、從痰辨治,痹痿同病則重調肝腎,兼以健脾和胃、養血舒筋。
15歲王某,四肢痿弱無力,走路如鴨行,經常跌倒。經大醫院診斷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長期服用激素、維生素等無效。患者父母慕名來求治。李濟仁檢查後,診斷為肝腎兩虛型痿證,以《內經》理論與診治方法融會新安醫學學術思想,確立了補腎益肝、舒筋活絡的治則。服用一段時間中藥後,患者四肢感覺有力。李濟仁根據病情連續調方數次,又囑咐其堅持鍛鍊,不久,患者病情大有好轉,臂力增,腿力強,近如常人。
對於疑難病證,李濟仁主張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熔經方、時方、驗方於一爐。治療胃病倡導“和、降、溫、清、養、消”六法,等,並創立了治療冠心病的“歸芎參芪麥味方”、治療痹證的“清絡通痹飲”、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的“固本益腎湯”、治療乳糜尿的“苦參消濁湯”等效方驗方。
李濟仁身體力行於新安醫著的校注整理工作中,潛心提煉新安醫學診治之特色規律,帶領學生成功還原了塵封於歷史的668位新安醫家、400餘部新安醫籍,並釐清和闡明了新安醫學對急、危、難、重病症的診療經驗和規律,成為研究新安醫學的奠基人。
他獨著、主編《濟仁醫錄》、《痹證通論》、《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等學術著作14部,發表論文112篇,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建華教授評價其“獨創新解,學術並茂,發前人之奧妙,作醫津之寶筏。”

培養後學

從名醫世家到博士團隊
老兩口與5個子女構成名醫世家家族鏈;突破家傳囿規,培養指導了一批研究生作為“張一帖”世醫傳人,其中研究生22名,高級學徒2名,形成一個博士團隊。
家族鏈傳承方式是新安醫學的顯著特徵,“張一帖”世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14代傳人李濟仁家裡,老兩口與5個子女,構成名醫世家的家族鏈;兩人突破家傳囿規,培養指導了一批研究生,形成一個博士團隊。
長子張其成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國學專家,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二女李艷,現為皖南醫學院副教授、碩導,弋磯山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三子李梃大學畢業後在當地經營診所,繼續“張一帖”家傳,以實際行動詮釋著“醫在民間”價值理念;四子李標是中國科學院博士,德國洪堡學者,在美國工作,擔任主任工程師,側重於生物材料學角度,開展生物醫藥和中醫藥學探索研究;幼子李梢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博士,師從王永炎院士和李衍達院士,現為清華大學教授、博導,他以中醫“證”為突破口,開闢“中醫藥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與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方向,受到學界極大關注。“兄弟三博導,兩代七教授”,“張一帖”不再是一枝單傳,而是滿堂芳菲。
張其成回憶,小時候,父親常常告誡他們,“發憤讀書終有益,飄搖遊戲總無功”,並鼓勵和支持孩子自由探索未知。父親曾在中醫院、綜合醫院以及中醫學院和醫學院工作,眼界開闊,胸襟豁達,對中醫與西醫相互補充、共同發展有獨特見解,還鼓勵兒子用現代方式來傳承和研究中醫,希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和突破口。這些對孩子以後的志向興趣影響很大。5位子女分別從文化、臨床、科研的角度,傳承光大祖國醫學,並從定潭小鎮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弟子仝小林,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博導,是糖尿病專家。弟子孫世發,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員、博導,是方劑學專家;弟子胡劍北,現為皖南醫學院科研處長,碩導,專攻“中醫形體醫理學”;弟子朱長剛,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1醫院博士後,對中醫“治未病”理論有獨到見解。

快樂人生

從“三高”患者到健康老人
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壓高,耳順之年血糖高,益壽延年有高招——手舞足蹈令五臟安和,珍藏字畫享其中趣味,親近自然覽山川勝跡。
年近八旬的李濟仁鶴髮童顏,笑容可掬,待人親和。看他神采奕奕、思維敏捷,很難把這位健康老人和“三高”聯繫起來。然而,李濟仁卻笑稱:“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壓高,耳順之年血糖高,益壽延年有高招。”
手舞足蹈令五臟安和是第一招。長期以來,李濟仁為保持健康的體魄、旺盛的精力,自己揣摩總結出一套運動五臟養生保健法,即“養心、調肝、理肺、健脾、補腎。”此外,他認為,還要注意六腑養生。平時多吃一些粗纖維食物以刺激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只有五臟六腑功能正常,機體才能處於“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珍藏字畫享箇中趣味是第二招。李濟仁喜愛收藏字畫,樂此不疲。在他家中的牆壁上,懸掛著各種名人字畫,各具特色。其中啟功先生的書法非常搶眼,“神存於心手之間”是對李濟仁人品和業醫的形象描述。繁忙工作之餘,李濟仁端一杯清茶,小憩於紅木椅上,一一欣賞細品。他說:“收藏字畫是一種高雅的文化活動,既能增長文化知識和品味,又能怡情養性,延年益壽。”
親近自然覽山川名勝是第三招。李濟仁就是位精研岐黃筆耕不輟,而又親近自然、酷愛旅遊的智者。他不但踏遍家鄉的青山綠水,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還遠赴東南亞和歐美澳非等國旅遊。著名書法家葛介屏先生特作對聯相贈,“登五嶽名山足跡園林繼宏祖,精岐黃鑑古手披圖籍踵青蓮。”
在李濟仁居住的醫苑小區,林木蔭翳,綠蔭如蓋。在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裡,李濟仁晨起聽鳥鳴,江畔聽濤聲,“江聲畫韻伴醫書”,實為一大樂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實,李濟仁的最大養生秘訣是“和”,處世平和,待人隨和,為人謙和。
十年浩劫期間,作為“鐵桿老保”的李濟仁為保護他人而犧牲自己,受盡了迫害。劫難之後,李濟仁成為安徽省教委和衛生系統職稱評定委員會評審、中醫評議組組長,以前曾經揪斗李濟仁的人要求他幫忙評職稱,李濟仁一笑泯恩仇。
“未敢抱經國治世之宏願,但常懷拯疾濟羸之仁心。”聞知自己榮獲全國首屆“國醫大師”稱號時,李濟仁感恩之情溢於言表:稽首黨恩施甘露,深心億兆沐霞陽;願將仁術化“一帖”,普濟蒼生永安康。如今,年近80高齡的李濟仁以矯健的步伐,在承續新安醫學千年血脈的同時,也譜寫自己的燦爛人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