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渡鎮

深渡鎮

新安江畔的深渡,是黃山——千島湖黃金旅遊線上安徽境內重要的中轉站,位於歙縣東部,屬於歙縣管轄。深渡一直是古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當年的徽商就是從這裡下江南,開始他們的經商旅程的。這裡風景秀麗,江面開闊,卻又兩岸奇峰高聳,青山綠水,讓人流連往返。979年,成都府探花姚支仲及其子治易在歙縣任職時,愛其山水,始定居於此。1159年又有湖州府姚氏遷來,遂逐步發展形成徽州明清重鎮,有"深渡渡船深渡渡,姚來姚去兩邊姚(諧“冶)的千古絕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深渡鎮
  • 外文名稱:Shendu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安徽省歙縣
  • 下轄地區:深渡  綿潭  漳潭
  • 政府駐地:深渡社區
  • 電話區號:0559
  • 郵政區碼:245231
  • 地理位置:29°51′ N    118°36′E
  • 面積:94.05平方千米 
  • 人口:21678人(2017)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新安江山水畫廊 陽產土樓群 朱崗嶺古道
  • 機場:黃山屯溪國際機場
  • 火車站:歙縣站、歙縣北站
  • 車牌代碼:皖J
  • 城鎮定位:華東山水休閒古鎮
經濟發展,歷史沿革,地名來歷,商業重埠,基礎設施,詳細介紹,下轄村莊,中國枇杷之鄉,古鎮古村,傳統小吃,深渡包袱,深渡毛豆腐,其他,鄉鎮榮譽,名人簡介,姚璉,朱啟鑾,李濟仁,張根桂,張舜華,張其成,美好鄉村建設,張一帖世醫家族,地圖信息,

經濟發展

深渡地處皖南山區,耕地面積狹小,林地面積廣大,轄區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深渡農業經濟呈現“高山林,中山果,低山茶,水中魚”的立體格局。深渡工業基礎薄弱,從業人員較少,一直是制約深渡經濟發展的瓶頸。
由於深渡是安徽與浙江交界的水陸運輸中心,所以深渡商業較為發達,一直是歙縣南部的商業中心,來往此地的賓客眾多,給當地帶來繁榮。隨著水路通道的萎縮,快速通道的興起。
深渡的交通優勢有所弱化。依託深渡的生態優勢,深渡開始大力發展旅遊產業,開闢了鳳凰島旅遊度假區和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為做大做強深渡的旅遊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0年以來,深渡人民圍繞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青山綠水低碳旅遊商貿特色鎮和“華東山水休閒古鎮”目標,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碩果纍纍,先後獲得省最佳旅遊鄉鎮、省文明創建先進鄉鎮、市“五個好”鄉鎮黨委等榮譽稱號。深渡鎮作為歙縣旅遊重鎮,“山、水、特”資源優勢明顯。
深渡依託境內秀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林果茶魚資源、特色鮮明的農業產業,以發展農村經濟、旅遊經濟和城鎮建設為出發點,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把握當前形勢,發展特色產業,做好一村一品的產業模式,實現了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2012年,全鎮財政總收入達2368萬元,同比增長29.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033萬元,同比增長49.5%;招商引資達2.25億元;旅遊綜合收入9627.2萬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973元,同比增長15.4%。

歷史沿革

唐至清屬孝女鄉,元至清分屬三十一都、三十六都。民國21年(1932),置深渡鎮,次年定為二等鎮。民國30年,置安定鄉。1952年8月,置深渡鎮及大茂村、定潭、陽產、外河坑、中坑源、漳潭、綿潭、洪村、楊三、九砂、漳坑、漳嶺山、漳村灣、綿潭坑等鄉,分隸深渡區,薛陽區。1955年12月合併為深渡、綿潭2鄉。1958年10月屬北岸公社,1959年2月成立漳潭管理區。
1961年分別成立定潭、棉溪、漳潭3公社,隸深渡區。1972年3月,從定潭公社析出佛坑、深渡、鳳池、大茂大隊成立深渡公社。1983年3月公社改鄉。1984年7月深渡鄉升格為鎮,1992年2月定潭鄉、棉溪鄉併入,2004年12月漳潭鄉併入。2005年深渡鎮轄2個居委會29個行政村145個自然村187個村民小組,9814戶25999人,其中農業7847戶22645人。居民絕大多數為漢族,另有苗族、布依族、僳僳族、土家族、黎族、白族共40人。

地名來歷

深渡和許多皖南古村落一樣,形成時間很早。據學者研究,在晉時已有北方移民舉家遷居徽州。《新安名族志》前集《方氏》記載:“漢新莽間,司馬長史方紘因王莽篡漢,為避禍,從河南遷居歙縣東鄉”。又前集《汪氏》記載:“東漢建安二年(197年),龍驤將軍汪文和為避亂,渡江南遷,安家於歙形成居住村落。”
徽州歷史上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移民,《與地誌·風土》卷一云:“晉宋兩南渡及唐末避黃巢之亂,此三朝為最盛”。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八新安江條下,見有如下記載:“新安江 在府南。其源有四:……,皆謂之新安江。《志》云:繇歙浦口而東南四十里為深渡,又五十里為街口,而達浙江淳安縣界,至嚴州府城南合於東陽江,為浙江之上源”。“
又府南四十五里有深渡寨,亦宋置。明初,置巡司,洪武十二年廢”。按照宋朝的建制,城、寨、堡、關等主要負責邊防事務,深渡在宋時其地理位置就已經得到官方重視,深渡在當時相當繁華。《寰宇記》雲,“深渡在縣東一百十里,與睦州分界,從新安江上崇山峻流,實百城之襟帶。”新安江發源於安徽省休寧縣與江西省交界處的五股尖山,有兩大支流,南支稱率水,北支稱橫江,流至深渡後,江面豁然開朗,波光瀲灩,兩岸奇峰高聳,山色空朦,風景秀麗。《讀史方輿紀要》稱:“……而浦口東南四十里,亦曰深渡。蓋自嚴州界溯流而上,穹山峻流,峰巒掩映,縈紆旋繞,清深若一,故皆以深渡為名”。

商業重埠

自古以來深渡就是古徽州通往杭州、上海,以至於福建以遠的水上咽喉,也是一個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古徽州地處萬山之中,它同外界的交流溝通,主要就是依靠這條新安江水路。古徽州當地的土特產源源不斷地順江東下浙西,而江浙一帶的日用物資和商人們賺得的金錢,則始終不斷地溯江而上,新安江已經是古徽州人的生命線。
明後期來往奔波的商人為經商方便,專門編寫各地風物地標的路程書,主要關注地名和里程,專記驛站和閘名,天啟六年(1626年)徽商憺漪子的《天下路程圖引》中就稱歙縣至深渡這段路為“徽州府由嚴州至杭州水路程”。
徽州自古以來,山多田少,土地瘠薄。《徽州府志》載:“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江南通志》亦稱,徽州“鹹有溪山之勝,然嶺谷險陋,壤地磽瘠,水湍悍,少瀦蓄。不雨易枯,驟雨則山漲暴至”。缺乏發展農業的基本條件,迫使徽州人大量外出經商謀生,深渡則是他們出行浙江的最後一渡。

基礎設施

深渡鎮交通便利,擁有黃山市內最大的水陸碼頭,距黃山機場52公里,距徽杭高速入口20公里。深渡鎮鎮域經濟以商貿旅遊服務業為支柱,鎮內擁有涉外的深渡賓館及其它賓旅店10餘家,擁有遊覽千島湖的大型遊船18隻、快艇27隻,年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2005年引進的縣重點項目——深渡新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用地500餘畝,總投資5.18億元。
深渡鎮

詳細介紹

深渡形成於唐,興建於宋,歷史悠久,鐘靈毓秀,為歷朝郡縣之重鎮,素有“九省通衢”、安徽南大門之稱。是黃山—千島湖—杭州“名山、名水、名城”黃金旅遊線上的水上交通樞紐,皖南的旅遊商貿集散地。鎮域總面積94.05平方千米,人口21678人(2017),轄14個村(居)委員會。該鎮被列為是全國重點鎮、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安徽省重點中心鎮、擴權強鎮試點鎮、環境優美鄉鎮、最佳旅遊鄉鎮、省創建文明鄉鎮先進鄉鎮;黃山市城鎮建設先進鄉鎮、旅遊經濟十強鎮。
深渡鎮交通便利,擁有黃山市最大的水陸碼頭,距千島湖景區60公里,距黃山機場52公里,距高速公路入口15公里。境內自然風光秀麗,“東方多瑙河”——新安江穿越全境,國家AAAA級風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風光迷人。深渡鎮自然條件優越,林果茶魚資源豐富,農業產業化特色鮮明,特別是“三潭枇杷”聞名遐邇,故有“中國枇杷之鄉”之美譽。
深渡鎮區公共服務設施完善,鎮內擁有二星級賓館一家,旅行社三家,“農家樂”3家,遊船和快艇公司各1家,遊船16艘,船位2300個,快艇27隻,景區畫舫2艘,年接待遊客30萬人。
省861重點項目——黃山千島旅遊休閒度假中心建設項目用地500餘畝,總投資5.18億元,建設項目包括:產權式酒店、度假別墅、景觀防洪堤、購物和小吃一條街、長三角寫生基地、農民新村建設等,該項目的推進有力地促進深渡鎮的小城鎮建設,提高新安江山水畫廊的旅遊接待能力。隨著鳳凰島景點、半島鳳池村、九砂民居、將軍埠古戲台、千年古樟樹、徽州女兒十里紅妝、萬畝枇杷園等景點的不斷完善,景區內涵不斷豐富,旅遊品位進一步提升,鄉村旅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
深渡鎮招商引資勢頭良好,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鎮區內有友誼化工、藍天方圓、春暉化工等企業,駐開發區內企業涉及服裝製造、電容器、電子、機械製造、農產品加工等多種行業。
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城鎮公園、文化中心、農家書屋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場所,教育、衛生、計生、綜治、民政、武裝、老齡等各項事業齊頭並進,協調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深渡鎮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堅持以“踐行科學發展觀,打造旅遊特色鎮”為指導思想,以發展農村經濟、旅遊經濟和城鎮建設為出發點,圍繞打造“旅遊大鎮、文化大鎮、生態大鎮”目標,努力把政策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加快旅遊商貿重鎮和現代經濟強鎮建設步伐,率先實現經濟騰飛。

下轄村莊

深渡社區 大茂社區 定潭村 約源村 漳潭村 綿潭村 昌中村 三源村 漳村灣村 漳嶺山村 九砂村 淮源村
位置示意圖位置示意圖

中國枇杷之鄉

歙縣深渡鎮地處黃山至千島湖黃金旅遊線上,是黃山市的南大門。該鎮作為全國57家試點鎮、安徽省中心鎮之一的深渡鎮轄31個村(居)。境內有聞名世界的“三潭枇杷”主產區綿潭、漳潭、瀹潭及新興產地棉溪村。深渡鎮三潭枇杷是我國枇杷五大產區之一,是安徽省名、特、優水果之一,素有“天上王母蟠桃,地(世)上三潭枇杷”之讚譽。
新中國成立後,枇杷也成了果農主要的經濟來源,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改進,產值也成幾何基數一路攀升。2008年以來,先後建成了綿潭枇杷交易市場,成立了三潭枇杷銷售協會。掌握市場動向,擴大三潭枇杷的銷路,帶動產區農民的收入增長。
枇杷之鄉--綿潭枇杷之鄉--綿潭

古鎮古村

深渡古鎮依山傍水,過去曾有嶺上、里街、外街、橫街四條街道,店鋪林立,街巷交錯。新安江水電站大壩建成蓄水後,深渡老街大部處在淹沒區以下,原里街、外街、橫街全部拆除,唯嶺上一段老街尚存。深渡歷史上曾有深渡九景,如梨嶺橫雲、深渡古渡、鳳池紅葉、北岸漁火、九里歸帆等
九砂村隸屬深渡鎮,是新安江邊的一個古老的小漁村,這裡有上百棟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民居,是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風池村位於深渡鎮正對面,又稱大對河,歷史上,朱元璋曾隔河與隱居此地的風池先生喊話,欲請風池先生出山,幫助朱元璋匡扶大業。
朱崗嶺古道是舊時昌溪及歙南片老百姓上縣城,去旌德、績溪的捷徑,也是績溪經洪琴往深渡去浙江的重要通道。眾志成城村牆下往北綿延崎嶇的山麓里,有一條保存完好近十公里的徽商古道。它一頭連線著昌溪,另一頭連線著霞坑鎮的鄭坑店。相傳明教義軍同元軍作戰大敗,元軍一路追擊朱元璋到鄭坑店的光坑嶺,此戰義軍傷亡慘重,一把火在光坑嶺燒了三天三夜,義軍經光坑嶺--朱崗嶺竄逃至昌溪,得以在徽州的深山老林里休養生息,後終成一代帝王。此地稱之為朱崗嶺(土名朱過嶺)。里河坑吳氏先祖五喜公是出了名的訟棍,以幫人打官司為業,帶領族人鋪青石板路造路亭修建古道,在當地“侄兒劈柴,叔叔拾柴,斧頭脫柄,削破腦袋”被傳為佳話。明清兩朝,昌溪徽商沿此路走出大山,做著“吳茶”、“周漆”生意,成就不少傳奇。徒步至朱崗嶺頂端,視野開闊,傳統村落昌溪一覽無餘,面向來龍山、學堂灣,西臨福金山,南靠積毛嶺(駕馬嶺)、安嶺。綿延的山脈雲霧繚繞,十分壯觀耀眼。朱崗嶺頂上聚賢亭遺址尚存,身後是千年古松——朱過蒼松。在這裡遠眺昱嶺關、龍王尖,天氣晴好時更可眺望黃山,聽福金山上傳來的鐘鼓聲。當年吳進賢和吳羽白、張君逸等同鄉曾在此寫詩作賦,讚嘆這裡的美好風光。“奇峰突兀插高穹,四望雲山眼界空。嶺上人家多俊彥。書聲嘹亮綠楊中。翻山越嶺過昌溪,一路花香芳草萋。更喜月明橋上步,偶來破寂夜鶯啼。山外有山形勢奇,一年好景雪紛披。賞心樂事空追溯,再上朱崗折一枝”。沿著山上小路可到達燕窩山莊滄山源(中國末代進士故里)、石潭(中國自然風光攝影基地)等地。
東雲岩方點陣圖東雲岩方點陣圖
歙縣深渡鎮東北角溝谷腹地,一條清溪從中潺潺流過,溪流兩岸,房屋連綴,星羅棋布,此溪稱為河坑。河坑源在光坑嶺梅塢的山麓里發源,與龍川溪匯集,流經河坑源七個自然小村落,一路南流至定潭的昌源河,匯入新安江 。位於深渡鎮、昌溪鄉、北岸鎮、霞坑鎮四鄉鎮交界。始建於宋元時期,古屬昌溪鄉,約在明末逃避戰亂,吳氏遷居"朱崗嶺"(朱元璋曾帶兵休整臨安經光坑嶺達昌溪)腳下里河坑隱居山林,人丁興旺,在這之前曾有方、何姓在此居住,後隸屬於外河鄉、定潭鄉、今屬深渡鎮昌中村轄下自然村,中心村昌中村為安徽省級生態村,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昌中村旅遊資源豐富多樣,村內環境清幽,空氣清新,山青水綠天藍,生態絕佳。與昌溪古村落、石潭景區接壤,徽州布達拉宮、陽產土樓群、新安江山水畫廊近在咫尺。該村歷代文人輩出,商人、社會名流層出不窮。國子監吳天金、吳鴻元;登仕佐郎吳象嵩(名五喜);兵部六品吳鴻亮;戶部九品吳鴻賓;詩人、書法家吳進賢;法學家吳迪賢;革命烈士吳錫達等等。這裡山川秀麗,文風拂郁,民俗純樸,古蹟眾多。全程貫通“中華公路”,西南連線定潭、板壁屋交界處的“大塢口”,距此車程約15分鐘,步行約1小時;距古徽州歙縣約40分鐘車程;距歙縣名鎮深渡約30分鐘車程。西北往“河過嶺”步行通北岸鎮大坑村;東北往“光坑嶺”步行通霞坑鎮鄭坑店;東南往“朱崗嶺”步行通達至昌溪古村落、滄山源、石潭等地。
吳氏族人興旺發達,在朱崗嶺方圓數十里的周圍繁衍生息。昌溪12世桂森公遷河過嶺居永善堂,13世國亨公遷外河坑居敦善堂,14世岩金公始遷里河坑居明善堂。境內的東雲岩遺址,當年遊客熙熙,鼓樂香火,鼎盛一時。還有朱崗嶺古道、光坑嶺古道、龍川古道等四通八達。二賢故居、五喜老宅、鴻元庭院、元昌宅、春喜宅等一大批古民居繁星璀璨,水口園林、古樟石橋,龍川“三太子”、龍泉、龍井、上乾四季田園等人文景觀,仿佛向世人講述一段段傳奇故事。
里河坑里河坑

傳統小吃

深渡包袱

深渡包袱,徽州風味小吃之一,實為水餃的一種,形似混沌,但個頭大於混沌而小於北方水餃,形狀酷似外出人所背的包袱,因此而得名。
明清時行商多背包袱旅行,創製出一種在餛飩皮上放上餡,卷包成如商人背負的包袱形狀的小吃。這種小吃因為保持了徽菜原汁原湯的烹任技術,吃起來特別鮮嫩、香美,深受客商的青睞。“深渡包袱”配湯食用,入水鍋煮熟撈出,餡中有火腿、香菇末,湯中除放熟豬油、醬油外,還有豬油渣末、蔥、蒜、薑末,是一種方便的美味小吃。

深渡毛豆腐

深渡毛豆腐,徽州名菜之一,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歷史。以其皮嫩味美而深受五湖四海賓客的喜愛。製作工藝比較複雜,需要恆溫恆濕的條件,受季節影響較大,一般秋冬季節較多。但由於製作工藝的改善,保鮮技術的進步,夏天也可嘗到。
食用方法:油煎,放入60克左右食用油,煎至兩面黃色並起皺時,調低火候,放入蔥末,蒜末,辣椒醬等。

其他

此外還有深渡鍋貼餃,深渡臭豆腐等知名小吃。

鄉鎮榮譽

1996年因集“山區、庫區、旅遊區”三特色於一體,被國家計委、建設部等11部委列為全國57個綜合改革試點鎮之一,2003年被列為全省63個重點中心建制鎮之一,2004年被建設部等6部委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2000年分別被省建設廳、國家建設部評為“全省小城鎮先進鄉鎮”和“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稱號。2008年又被國家發改委評為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以及被安徽省發改委列為擴權強鎮試點鎮。農村科教工作成績斐然,被列入全國農科教示範鄉鎮 、棉溪村被列入全國農科教示範村。

名人簡介

姚璉

姚璉(1301~1368),又名廷用,字叔器,漁梁人。弱冠師從徽州婺源縣(今屬江西)胡炳文(號
雲峰)。元至正十三年(1353),以文學舉為池州路學學正,旋授太平路學教授。江西行省平章星
吉徵召為幕屬,後擢理問所知事。時值參政董摶霄收復杭州,進軍徽州、饒州。姚璉進獻《討伐
十策》,董摶霄大奇。後以病辭官,隱居歙南深渡鳳池島,人稱“鳳池先生”。十八年十二月,朱
元璋領兵十萬,經宣城至徽州。召故老耆儒,問以政事,賜尊酒、束帛,授官不就,事見明太祖
御製《五倫書》。後攝紫陽書院山長,與宋濂、孫道安等名流友善。漁梁姚氏宗祠承澤堂(俗稱上
姚祠)存有“龍興召對”匾(今藏歙縣歷史陳列館)。著有《鳳池山房集》、《一懶翁稿》。卒葬
姚柏灣。

朱啟鑾

朱啟鑾(1914~1990),化名張又新,深渡人。民國 24 年(1935),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天
津南開中學、上海光華大學高中部、北京大學學生黨團支部書記。參加“一二九”運動,後奉
派加入上海慈善團體。抗日戰爭期間,加入淞滬抗日游擊隊。民國 29 年秋,赴南京負責開闢中共
地下黨工作,對南京地下黨組織建立及發展貢獻極多。渡江戰役前夕,圓滿完成向江北解放軍總
前委傳送敵軍江防部署重要情報任務。建國後,歷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中共南京市委常
務委員及宣傳部長、蘇州市副市長、南京航空學院院長、南京市人大常務委員會副主任、政協南
京市第七屆委員會副主席,兼任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全國太平天國史學會顧問、江南詩詞學會
顧問、南京市陶行知研究會顧問。

李濟仁

李濟仁,男,漢族,1931年1月出生,深渡定潭村人,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48年1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安徽省名老中醫。首批“全國500名老中醫”、首批國家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首批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首批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精擅內、婦科疑難雜症,尤擅痹病、痿病、腫瘤等頑疾治療,有《濟仁醫錄》等專著10餘部,論文百餘篇,並參編《內經》、《中醫基礎理論》等高等學校規劃教材。
對於疑難病證,李濟仁主張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熔經方、時方、驗方於一爐。治療胃病倡導“和、降、溫、清、養、消”六法,等,並創立了治療冠心病的“歸芎參芪麥味方”、治療痹證的“清絡通痹飲”、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的“固本益腎湯”、治療乳糜尿的“苦參消濁湯”等效方驗方。
李濟仁身體力行於新安醫著的校注整理工作中,潛心提煉新安醫學診治之特色規律,帶領學生成功還原了塵封於歷史的668位新安醫家、400餘部新安醫籍,並釐清和闡明了新安醫學對急、危、難、重病症的診療經驗和規律,成為研究新安醫學的奠基人。
他獨著、主編《濟仁醫錄》、《痹證通論》、《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等學術著作14部,發表論文112篇,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建華教授評價其“獨創新解,學術並茂,發前人之奧妙,作醫津之寶筏。”
從名醫世家到博士團隊,李濟仁極其夫人與5個子女構成名醫世家家族鏈;突破家傳囿規,培養指導了一批研究生作為“張一帖”世醫傳人,其中研究生22名,高級學徒2人。

張根桂

張根桂(1908—1957),又名躍粉,耀彩,字祥森,歙縣定潭人。家世業醫,遠祖張立仁(1550—1598)創勞力傷寒末藥,有疏風散寒,理氣和營、健胃寬中,滲濕利水之功。根桂12歲隨父學醫,20歲時即名噪故里,認為舌征、脈象反映人體氣血陰陽邪正,擅治傷寒、熱病、時病,喜用經方大法,並常以針灸,草藥輔之,治療危重急症用藥峻猛,或味多,或量重,劑大力專,往往一劑奏效,人稱“張一帖”。並創立勞力傷寒末藥四季加 減法,因時論治,療效更佳。

張舜華

張舜華(1934—),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副教授。深渡定潭村人。

張其成

張其成(1959—),著名國學專家,養生專家,中醫文化學家,文人書法家。徽州歙縣深渡定潭人。

美好鄉村建設

深渡鎮圍繞“城鄉建設管理推進年”活動,以“美好鄉村建設”為主線,做好重點村莊整治,年內將完成新安江山水畫廊沿線防里、五里潭等改徽任務600幢。做好中心村及7個自然村建設規劃,完善村莊內道路、路燈、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
2011年1月,第三屆“中國幸福村”頒授儀式日前在江西南昌舉行,歙縣深渡鎮綿潭村作為我省唯一代表,榮獲“中國幸福村”稱號。
2013年6月,深渡鎮建成黃山市首家鎮級污水處理廠,在深渡河東路,綿潭建成了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設施。
2013年8月,由國家住建部等部門公布的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公示名單已於日前結束公示,全國有915個村落上榜,深渡鎮有陽產村、漳潭村、漳嶺山村3個村落入選。
2012年以來,該鎮全力推進九里潭生態觀光冰雪九龍谷旅遊項目、大茂生態園項目、高山移民點、污水處理廠、昌源河整治等重點項目。紮實開展“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完成350畝任務。同時加大園區招商力度,培養新的經濟成長點。
該鎮正積極利用各級美好鄉村建設專項資金和縣級配套資金,整合農業、水利、土地整治、文化、民生工程等項目,集中投向美好鄉村試點村建設,首批規劃漳潭、綿潭村美好鄉村示範村各項建設工作進展順利。

張一帖世醫家族

歙縣深渡定潭“張一帖”一家被公認為歷史悠久、當代影響重大的世醫家族。張家世醫醫技精湛,醫德高尚,治療急性熱病、內科疑難雜症有奇效,往往一帖(一劑)藥而起沉疴,故被稱為“張一帖”。2010年,“張一帖”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圖信息

地址:歙縣江畔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