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林(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李景林(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道家哲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景林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54年11月
  • 職業: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 畢業院校:吉林大學
  • 代表作品:《教養的本原》、《教化的哲學》、《教化視域中的儒學》
個人簡介,代表性著作:,主要論文:,

個人簡介

李景林,男,1954年11月生,漢族,河南南陽人,哲學學士、碩士,歷史學博士。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學習,1985年碩士畢業後留系任教。後師從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著名歷史學家金景芳先生研讀先秦思想史,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吉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2001年7月調入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任教。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輔仁國學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兼職教授、四川大學古籍所兼職教授及《儒藏》學術委員會委員、內蒙古大學兼職教授等。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講授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專題研究、中國哲學方法論研究、中國哲學原典研究、哲學前沿等課程。曾獲得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等多種學術獎勵。主持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
李景林 教授李景林 教授

代表性著作:

1、《教養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教化視域中的儒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4、《教化儒學論》,孔學堂書局2014年版;
5、《中國哲學史通》(合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儀禮譯註》(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7、《中國哲學概論》(教材,合作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8、《京師中國哲學》(輯刊,合作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至今;

主要論文:

1、《儒家的喪祭理論與終極關懷》,《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2期;
2、《朱子心論及其對先秦儒學性情論的創造性重建》,《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3期;
3、《正負方法與人生境界——馮友蘭哲學方法論引發之思考》,《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6期;
4、《論<周易>對“道”的表述方式》,(台灣)《哲學與文化》第卅三卷第一期,2006年1月;
5、《國學:中國學術文化的家園》,《哲學研究》2008年3期;
6、《哲學的教化與教化的哲學》,《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6期;
7、《教化觀念與儒學的未來發展》,《人文雜誌》2009年1期;
8、《孟子的“辟楊墨”與儒家仁愛觀念的理論內涵》,《哲學研究》2009年2期。
9、《論“可欲之謂善”》,《人文雜誌》,2006年1期;
10、《論儒家的王道精神》,《道德與文明》2012年第4期;
11、《共通性與共同性——從中國哲學看人的超越性存在》,《齊魯學刊》2006年第2期;
12、《論儒家道德形上學的自由觀念》,載《文化·道德·教育》,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版;
13、《倫理原則與心性本體——儒家“仁內義外”與“仁義內在”說的內在一致性》,《中國哲學史》,2006年4期
14、《“知止”三義與文化認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1期;
15、《差序格局與“太和”理念》,《江漢論壇》2007年2期;
16、《儒學未來發展之展望》,《哲學動態》,2007年第5期;
17、《“浩然之氣”的創生性與先天性》,《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5期;
18、《儒學之“魂”的附“體”與新生》,《天津社會科學》2007年6期;
19、《重建中國學術的通性基礎》,《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2期;
20、《學術的傳承與思想的重建——董子的思想系統及其當代啟示意義》,《人文雜誌》2010.3期;
21、《啟蒙思想與文化重建》,《學海》,2010年5期;
22、《聖與神之間——儒學的超越觀念及其實現方式》,《儒耶對談(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23、《簡帛文獻與孔子後學思想之內轉趨勢》,《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6期;
24、《正德性與興禮樂——孔子正名思想的理論內涵及其方法學意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3期;
25、《中國哲學的研究方式應有所改變》,《人文雜誌》2011年4期;
26、《誠信的本真涵義是什麼》,《光明日報》2012年1月31日11版;
27、《守住教師的本分》,《思想政治課教學》2012年11期;
28、《“遯世無悶”與“人不知不慍”——儒者人格的獨立性和獨特性》,《船山學刊》2013年2期;
29、《“民可使由之”說所見儒家人道精神》,《人文雜誌》2013年10期;
30、《孔子“聞道”說新解》,《哲學研究》2014年6期;
31、《儒學心性概念的本體化——周濂溪對於宋明理學的開創之功》,《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32、《儒學關聯於民眾生活的現實載體》,《河北學刊》2004年第6期。
33、《知識性的哲學史與存在性的哲學史——兼談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河北大學學報》2004年4期。
34、《本虛而實——儒家教化理念的立身之所》,《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4期。
35、《文化之“根”與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36、《儒家的價值實現方式與個體性原則》,《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6期。
37、《徹底的儒家——梁漱溟形上學思想論衡》,《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38、《帛書<五行>慎獨說小議》,《人文雜誌》2003年第6期。
39、《哲學方法的個性化特徵及其普遍性意義》,《哲學動態》2003年第7期。
40、《忠恕之道不可作積極表述論》,《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科版)》2003年第3期。
41、《通以顯體——從老莊道論看中國古代哲學的本體學說》,《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
42、《西方話語霸權下中國哲學學科合法性之反思》,《學習與探索》2003年第2期。
43、《讀上博簡<性情論>的幾點聯想》,《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6期。
44、《孔子“述、作”之義與文化的繼承性》,《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45、《儒家道德精神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