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壽銓

李壽銓

李壽銓 (1859—1928),字鏡澄,出生於江蘇江都大橋鎮。他是“萍鄉煤礦創始之人”(盛宣懷語)。又是同盟會會員、南社詩人和萍瀏醴起義的組織者之一。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壽銓
  • 字號:鏡澄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江蘇江都大橋鎮
  • 出生時間:1859年
  • 去世時間:1928年
  • 主要作品:《藥石軒日記》
  • 主要成就:“萍鄉煤礦創始之人”又是同盟會會員、南社詩人
大橋出生,揚城執教,開發安源,建礦保礦,致力革命,結緣南社,舉義萍醴,運籌奇兵,急流勇退,葉落歸根,

大橋出生,揚城執教

李壽銓出生才六個月、還在襁褓之中就失去了父親。母子兩人相依為命,靠母親做些女工活計和紡織等維持清貧的生活。他母親是一位知書達禮、賢良正直的婦女。在母親的教養和薰陶下,他刻苦發憤讀書,秉性剛正不阿。年稍長,常為鄉里排難解紛,為邑人稱道和信賴。李壽銓勤奮好學,天資聰穎,其道德文章日進,卒為當道所賞識,被吸收到揚州著名的安定書院和梅花書院任教授
在執教之餘,李壽銓接觸了西方新思潮,對極少數有識之士引進西方技術興辦郵電、鐵路、銀行、礦山等的主張產生共鳴。李壽銓認為只有用西方先進的機器技術,來替代小手工業生產,才是富民強國之路。
1896年底,其父李慎保在常州的老友之子張贊宸(字韶甄),聽說李壽銓銳志實業救國,便托人帶信約李壽銓在上海會晤。張贊宸告訴李壽銓說:“張香帥(張之洞)認為國弱民貧,欲躋富強以保中國;須‘煤鐵並舉’。盛宮保盛宣懷)竭力贊助,決定開採湖北大冶之鐵和江西萍鄉之煤,在湖北漢陽冶鐵煉鋼,成立一所鋼鐵煤聯合企業。現在宮保已從香帥手中接辦漢陽鐵廠,並出任督辦鐵路總公司事務大臣,復將開辦萍鄉煤礦的重任交給鄙人。鄙人深感責任重大,必須延攬大才如閣下者。共同努力,創此偉業。”李壽銓當即答道:“對香帥主張,鄙人舉雙手贊成。既然韶公奉宮保之命,開辦萍礦;復親自相邀,共同開發,鄙人惟有投筆而起,當仁不讓,義不容辭,襄助韶公,克底於成。”兩人當即約定分頭準備前往萍鄉。
次年春,李壽銓在遠赴江西前夕到姜堰鎮親戚處告別,見姜堰三水匯聚四通八達,市面繁榮,特別是飲茶之風,茶代替了酒,為當時之時尚。鎮內茶葉鋪茶館多達二三十家。見此風水寶地他即興賦《茶亭遠眺》一首,抒發了他胸中的抱負:
極目平原望,青青一色齊。幾人蓑笠小,四合水雲低。樹遠風難動,松高霧不迷。我今臨此地,阡陌暢東西。
前四句由寫景而看到未來,前途無限開闊。五六句表明他此去萍鄉,不為一切困難所動搖,不為一切塵垢所污染。七八句表明要發揮才幹,決心把實業辦成,務期萍煤、冶鐵盈充暢達,左右逢源。
茶亭宴罷,李壽銓便滿懷壯志豪情,離別家鄉遄赴江西,邁上了實業救國的人生新途。

開發安源,建礦保礦

1897年6月,張贊宸帶著一位德國礦師賴倫和李壽銓在漢口會齊,便趕赴萍鄉。先去拜望大名鼎鼎的維新派人士、珍妃的師傅文廷式,得其贊助。即攜帶乾糧,櫛風沐雨,跑遍深山密林,訪盡窿區,逐井考核。經過夏秋兩季,歷時數月,對於萍鄉產煤地區作了全面的調查和深入地了解。便由李壽銓負責起草撰寫了一份詳細調查報告呈送盛宣懷督辦大臣。報告中建議採用西法,運用機器,大舉開採。並提出了籌巨款、修軌道、造淺水輪駁、設官錢號、派兵籌防等構想,以及定經界、設電報、修運道、築鐵路、建倉積穀、興學儲才等具體措施。這項考察報告得到盛宣懷的贊可,乃會同湖廣總督張之洞奏明清廷,並奉準開辦萍鄉煤礦。
1898年3月萍鄉煤礦開辦,張贊宸任總辦,李壽銓任機礦處長。因礦局設在安源地方,又俗稱為“安源煤礦”。張贊宸經常奔走滬漢一帶,處理籌款,交涉、聯繫工作等大政;而全部建礦工程就由李壽銓坐鎮安源,一肩承擔。由於當地官民守舊排外,地方士紳更藉風水祖塋遭受破壞,對鋪鐵軌、安裝機器、拉電纜、啟動馬達等工程,橫加阻撓,使營造施工極為困難。他在此期間,真是慘澹經營,艱苦備嘗,使建礦工程得以蝸步蠕進。萍鄉煤礦系引進德國技術進行開採,向德國禮和洋行貸款400萬馬克,先後延聘德籍工程人員30餘人。還辦理招商股100萬兩,並屢次向外商借款,使建礦工程得以按計畫進行。建礦以後,第一樁大事便是收並商井。李壽銓考慮到既然運用機器開採,必須有步驟地買盡各山商井。收並商井是一項前所未有的難度很大的工作,工作之艱巨、辦事之辛勞匪言可喻,持續達八年之久。1906年,進行普查,前後共收並商井321口,耗銀52萬兩,界內已無一口私井,李壽銓親自率員進行勘界,並繪成地圖。周圍共長約93里,面積約505平方里。
在開辦機礦期間,李壽銓妥善地處理了對外關係。既未發生涉外糾紛,又維護了主權。如迫使湘潭洋教士將占據的兩處商井按時價出讓。在義和團運動、全國掀起排外浪潮時,李壽銓卻將30餘名德籍人員暗中遣送至湖南醴陵躲避,受到全體德員衷心感戴。當第一次洋焦爐未能照契約如數出焦時,李壽銓據約力爭,終責成禮和洋行罰款銀29000餘兩。當李壽銓得知德籍總管西禮夫特將工友易瑞林毆踢重傷,他立即通知德醫前往治療,又親自前往驗傷,並指示發函西禮夫特予以“申斥”的處分。西禮夫特接函後,立即來見李壽銓,道歉、認錯。
1906年底,張贊宸奉調首任天津銀行總辦。林志熙繼任萍鄉煤礦總辦,李壽銓、薛宜琳為會辦
經過十年艱難創業,1907年,建礦大功告成。窿內隧道則開進山腹3000餘尺,另鑿深井500餘尺,完成了總平巷、大直井兩大出煤系統工程和窿外配套工程。陸運則修通安源株洲間鐵路180里,銜接粵漢北路,水運則建造輪駁30餘艘,分航洞庭湘漢之間。從此,萍礦的煤焦除主要供應漢陽鐵廠外,還運濟各省廠埠,有時遠銷至日本和美國舊金山,成為遠東有數的大煤礦。英國《泰晤士報》特派記者開部前來萍礦參觀,報導:“萍鄉煤礦今已超過開平煤礦,名滿中外。在國內被列為‘中國十大礦廠’之一,人們都譽為‘小上海’”。
李壽銓撰《萍礦說略》二十章紀其事。他在《序言》中寫道:“萍鄉煤礦肇於南皮相國張文襄公,而成於毗陵宮保盛侍郎之手。溯自光緒廿四年,盛宮保會同張文襄,奏準仿用西法,購機大舉開採萍煤。僅歷十稔,而荒僻無人之境,一變為通衢繁富之場。”“然當創辦之初,內地風氣未開,百計阻撓,事多棘手。基礎甫立,旋值庚辛之歲,風鶴頻驚,地方不靖,工程因之窒滯。嗣後又遭匪亂,工程未輟,屢瀕於危,此皆開礦以來疊經之磨折也。而卒以當事者堅忍鎮定,上下一心,歷盡艱難,得有此成功之一日。煤礦產富,甲於全球各大名礦。”“蓬勃之勢,聲震遐邇,此誠我國之第一之實業也。”
1908年,“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成立於上海,資本2000萬元,盛宣懷總理。萍鄉煤礦便和大冶鐵礦漢陽鐵廠一起成為這箇中國最大的聯合企業的組成部分。
辛亥光復後,湖南推舉譚延闓為都督,他對於萍礦疊經危難的處境全力支持。不料江西推舉出來的都督,覬覦萍礦,1912年9月5日,竟欲以武力作後盾,強行“收歸省辦”。這個突如其來的事變,頓時引起全礦騷動。萍礦總辦林志熙長期滯滬遙控,會辦薛宜琳懾於贛閥威勢,臨陣脫逃,不辭而遁。這個應變的重擔,自然地落在李壽銓的肩上。
他首先義正詞嚴地表示:“只知保礦,不知送礦。”一面向各有關方面發出通電,進行呼籲。一面秘密挽請萍鄉有名望的士紳應酬周旋,為緩兵之計,以便贏得時間,等待外援。湘督譚延闓通電後,立飭李培之旅長由醴陵前來保護。湘軍到礦,群情振奮。認為李壽銓已展現其應變才能,應該由他領導全礦度此難關。9月7日,萍鄉煤礦召開全礦大會,推舉李壽銓為臨時礦長,全權辦理萍礦事宜。李壽銓受命於危難之秋,團結眾心,正式領導“保礦”運動。
北京工商部通電後,致電贛督,指責“既侵人民財產之自由,復礙國家行政之統一。”並派部員來萍調查。漢冶萍公司接通電後即派員赴南昌解釋產權問題。湖南股東會接通電後,立即向社會呼籲,謂:“贛督強奪萍礦,是為非法。”“贛督如一意孤行,必訴諸最高法院。”李壽銓運籌帷幄,終使贛督成為“眾矢之的”,不得不放棄奪礦企圖,“保礦”運動終於取得勝利。
上海漢冶萍公司亦因李壽銓保礦有功,深孚眾望,於9月9日任命李壽銓為正式礦長。長期的建礦實踐和勤奮的深思熟慮,使李壽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寫下了《藥石軒日記》、《藥石軒知行錄》、《藥石軒詩稿》、《萍礦說略》等著作。後來盛宣懷稱許“李壽銓為萍鄉煤礦創始之人,熟悉地方情形”。對其作了十分客觀公允的評價。

致力革命,結緣南社

清朝末葉,朝政腐敗,喪權辱國,民怨沸騰。1903年冬,某晚,忽有一位不速之客,前來拜訪,其人即革命領袖黃興(字克強)。黃興開門見山地說:“我剛從長沙組成革命團體‘華興會’,致力於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動。久聞鏡澄先生銳志振興實業,救國興民,特來邀請入會。”他取出一封邀請信,題名《血淚書》,李壽銓初次接觸到“革命”、“推翻清廷”、“炎黃子孫”、“誓驅韃虜”這些新名詞,感到非常新鮮、非常崇高、又非常親切。對黃興風度和言談,由衷欽佩。當即表態道:“華興會的宗旨和本人主張不謀而合,本人表示自願參加華興會的組織,與諸君共同奮鬥!”黃興立刻站起來說道:“現在我代表華興會正式接納李壽銓為華興會會員。”黃興隨又取出一本小冊子,封面刻著鄒容著《革命軍》三個大字,遞給李壽銓說:“這本《革命軍》是清廷禁書,特贈送一本,可以從中汲取教益。”當晚兩人傾談,推心置腹,志同道合,自此引為莫逆。
李壽銓秘獲《革命軍》一書,於黃興別後,挑燈夜讀,逐字逐句,或圈點,或加批註心得。並在書末濡筆書寫道:“凡致力於革命者,不可不讀《革命軍》,凡真誠致力於革命者,不可不天天誦讀《革命軍》,凡有志推翻清廷、締造共和者,尤不可不循環仔細誦讀《革命軍》。”從此革命意志更加強烈。
1905年8月,華興會和興中會等合併為統一的同盟會,孫中山黃興分任正副領袖。李壽銓便經黃興介紹參加同盟會。自此,李壽銓遂以安源為基地,積極支持黃興的革命活動。黃興先後手贈李壽銓照片多幀。並親書對聯贈李壽銓,聯曰:“襟懷欲吐天開朗,意氣相傾山可移。”以紀念兩人深厚的革命友誼。又書贈橫額“博雅”兩個大字,其上加蓋一長方白文圖章,文曰:“剷除世界一切障礙使者”十個字,於此可見黃興氣魄之雄偉和抱負之宏遠。
1912年11月16日,民國成立後,黃興率隨員70餘人由李壽銓陪同訪問安源,於21日返湘。嗣後,李壽銓又應黃興電邀,去長沙盤桓多日,暢敘友情。此後李壽銓便放大黃興巨幅半身像懸掛在彈子房大廳牆上,以供景仰。並修建“黃興橋”一座,以資紀念。
1913年3月,宋教仁應袁世凱電召入京商國會問題,黃興等送行至上海北站,甫入月台,即遭袁世凱所派刺客狙擊,宋教仁中彈後殞命,黃興險遭不測。後由滬赴南京,任討袁軍總司令。事不成,東渡日本。其後因病回國,於1916年10月在滬逝世。李壽銓聞耗,甚為感傷。有《悼黃克強》二首:
一別三年久,音書迄未通。襟懷包宇宙,蹤跡涉西東。幾中魔王毒,行嗟大道窮。苦心天不負,一將竟成功!
還我共和國,全憑篤實人。傷時頻嘔血,憂國倍愴神。白晝昏無色,長江慘不春。英雄今已矣!何以慰斯民?
詩中“幾中魔王毒”即指上海北站送宋時險遭不測事。而“英雄今已矣!何以慰斯民?”則是李壽銓對一代巨星隕落,表達了極其沉痛的悼念和哀思。
李壽銓又經黃興介紹參加革命詩社——“南社”。李壽銓入社後,時常和南社總幹事柳亞子書信往還,並隨時應柳亞子索稿寄去詩文,分別刊登在各期《南社叢刻》上。李壽銓的詩感時憤世、關心人民疾苦,充滿熱愛事業、奮鬥自強的精神。輯為《藥石軒詩稿》。據《南社中的揚州人》一書所蒐集,發表在《南社叢刻》上的詩文最多的揚州人是李壽銓。計詩79首、詞2首、文2篇。

舉義萍醴,運籌奇兵

1906年冬,湘贛兩省毗鄰的三個縣:江西萍鄉、湖南瀏陽、湖南醴陵,發動了同盟會成立後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史稱:“萍瀏醴起義”。宣布實行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此役系同盟會員、新軍、會黨、礦工之大聯合,其中同盟會員起著組織和領導作用。當時同盟會尚沒有武裝力量,故要聯合新軍和會黨。在湘贛一帶,會黨勢力很大,“洪江會”即有徒眾10萬人。萍鄉煤礦6000員工中半數為洪江會員,首領馬福益,為湖南巡撫端方所捕殺,端方被呼為“屠夫”。會黨痛恨已極,立誓要報仇雪恨。
1905年,湖南發生水災,官紳乘機哄抬米價,饑民載道。1906年,湘贛又大旱,人心更形浮動。醴陵會首李金奇和萍鄉會首蕭克昌等聲氣相通,所部2萬人,伺機欲動。黃興認為時機已經成熟,特派同盟會員劉道一蔡紹南前來組織起義,礦工則由李壽銓負責策動。
這時,清廷正調張贊宸為天津銀行總辦,他一貫效忠清廷,想方設法阻止礦工行動。李壽銓則積極回響黃興號召,秘密遴選有革命意識的礦工1000餘人,組成一支奇兵。利用礦區先進的交通系統,將礦工們坐吊車先墜入井下,再經由挖煤暗道,輸送出外,迅速奔赴前線。李壽銓便這樣巧妙地繞過張贊宸這塊“暗礁”,達到同盟會要求礦工參加起義的目的。他們都是產業工人,有較嚴格的紀律制度,而且能掌握使用和修理新式槍炮的技術,參加起義軍後,立刻成為中堅力量。
12月初,各路義軍聞風,紛紛回響。數天之內,即占領麻石、文家市、上栗市諸重鎮。推舉會黨首領龔春台為都督,隊伍迅速發展至3萬餘人。清廷聞訊,惶恐萬分,迅飭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調軍隊圍剿。並檄新近調升兩江總督的端方,前往坐鎮。隨行者中有丹徒人趙聲(字伯先),原在江陰訓練新軍,嗣調回南京任卅三標統。趙聲到萍鄉後,因同盟會員和同鄉兩層關係,先赴安源密訪李壽銓磋商,又秘密向新軍鼓吹革命,策動反正,參加義軍。事為端方察覺,迅飭萍鄉縣知縣彭繼昆緝拿。彭在發布緝拿令前,先暗中和李壽銓通氣。李壽銓立即將趙聲保護起來,並化裝成礦工,身穿挖煤服裝,面塗炭灰,乘煤車掩護出境。終使趙聲化險為夷,得以安全離萍赴粵。
此時張贊宸尚滯留安源,他對萍瀏醴起義極為仇視,正遇湖北援贛鎮壓起義之將領王協統,倆人原系舊交。適值張贊宸得密報,察知會首蕭克昌平日將會黨用款存銀票於礦上錢莊,遂和王協統密謀,向外放空氣說:“錢莊將倒閉,必須本人三日內親來領取。”計誘蕭克昌來礦取票,將其捕獲,並解往萍鄉城,斬首示眾。
萍瀏醴起義軍堅持了一個多月,由於清廷所調湘、鄂、贛及南京等處軍隊總數多達5萬人,聯防圍剿。而起義軍分散在各條戰線上艱苦作戰,補給困難,又缺乏作戰經驗,終於在1907年1月徹底潰散。劉道一、蔡紹南、李金奇等死難。張贊宸則於赴天津途中病逝於上海

急流勇退,葉落歸根

1922年,安源煤礦株萍鐵路已擁有工人約2萬餘人,為全國工人人數最多之企業。當時醴陵有一位著名士紳名陳盛芳,他熱心公益,好為義舉,李壽銓和他交誼頗厚。庚辛之歲,全國掀起排外浪潮時,李壽銓即將德籍人員秘送醴陵,由陳盛芳將他們分散隱匿,得度難關。他又精通土木工程,李壽銓便禮聘其來安源。其時有一位醴陵青年李隆郅(李立三),字能至。他由法國勤工儉學回國後,於1921年底由共產黨派來安源。李隆郅便借兩家世交關係請陳盛芳介紹他到安源
1922年1月,李隆郅辦了一所平民學校,教工人識字。5月1日,又以提高工人知識和培養工人德性為宗旨,成立“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 李隆郅任俱樂部主任。7月至9月初,漢陽鐵廠、粵漢鐵路工人相繼罷工。9月11日,劉少奇由共產黨派來安源協助李隆郅領導和組織罷工。9月14日,株萍鐵路和安源煤礦工人罷工。共歷時5日,史稱“安源路礦大罷工”。
李壽銓首先考慮在罷工期間保護礦產不受破壞,地方秩序照常維持。對此,工人代表劉少奇亦均承認,旋由地方紳商出面調解,李壽銓爰亦接受,派路礦代表和工人代表李隆郅徹夜談判,最後在力求減少損失和滿足工人要求情況下,雙方於9月18日簽訂協定十三條,使罷工得以勝利結束,礦產得以保全無損。
罷工甫結束,李壽銓深感在礦近30年,心力交瘁,惟有潔身自好,急流勇退,即於9月20日向上海漢冶萍公司辭職。經公司再四慰留,遷延年余,方得獲準,被聘為上海漢冶萍公司顧問。
當時處在北洋軍閥時代,對各地罷工一般是採取武力鎮壓的辦法,唯獨安源煤礦採取和解辦法,雙方談判,協商條件,簽訂協定,結束罷工。這是中國共產黨初期運用統戰政策取得勝利的一個光輝典範。1923年劉少奇著《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略史》中有“於是礦長李鏡澄氏乃出而主張實行調和,從事磋商條件”之敘述。《漢冶萍公司志》的《李壽銓傳》中說:“1922年9月,安源路礦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爆發了安源大罷工。罷工期間,李壽銓主張實行調和,磋商條件,反對用武力解決。”
1991年紀念建黨七十周年時,《黨史文苑》紀念專刊上發表了劉傳政撰寫的《最早成功運用馬克思主義統戰原理的典型》一文。文中說:“路礦兩局的礦長到會計,皆由上司委派,路礦皆無他們個人資產,因而有別於嗜血成性的資本家。”又說:“礦長李壽銓早年曾參加孫中山先生組織的同盟會,與黃興等交往至深。李立三、劉少奇認為不能將他當資本家對待,並派人登門拜會,和他促膝交談,解開了他心頭的一些疙瘩。罷工時,他主張調和,派出代表和李立三磋商條件。罷工勝利後,他和李、劉等人交往甚密。他曾在日記中稱李、劉‘其言甚懇切’,‘意殷而心虛,可佩!’等語。”可以看出,是黨的統戰政策決定了“李壽銓主張調和”,是黨的統戰政策出現了“李壽銓和李、劉交往甚密”的局面。
經查李壽銓著《藥石軒日記》,從1922年9月至1923年11月的14個月期間,記載李隆郅、劉少奇共77處,由於他當時工作非常繁忙,漏記之處必不在少數,實際接觸次數較日記中所記更多。
李壽銓為萍鄉煤礦奠基和發展付出畢生精力,把心血都澆灌在安源土地上。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李壽銓於1924年,攜眷離萍返揚。在歸途中賦詩一首,充分流露出熱愛家鄉揚州的思想感情:
得遂還鄉愿,揚州又卜居。園林經幾易,風月近何如。難覓微時劍,重溫舊日書。不須華屋住,天地一蘧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