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氓

李一氓

李一氓(1903—1990),四川省彭州市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李一氓曾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部科長、南昌起義參謀團秘書長,後在中央特科工作。參加過長征,並先後任陝甘寧省委宣傳部長、新四軍秘書長。抗戰勝利後,李一氓先後任蘇北區黨委書記、華中分局宣傳部長、大連大學校長等職。1990年李一氓在北京因病逝世,終年87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一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省彭州市
  • 出生日期:1903年
  • 逝世日期:1990年
  • 職業:革命家
  • 信仰:共產主義
個人簡介,人物履歷,主要事件,

個人簡介

李一氓(1903—1990),四川省彭州市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李一氓同志曾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部科長、南昌起義參謀團秘書長,後在中央特科工作。他參加過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並先後任陝甘寧省委宣傳部長,新四軍秘書長。抗戰勝利後,李一氓同志先後任蘇北區黨委書記,華中分局宣傳部長,大連大學校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駐緬甸大使,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中聯部副部長,中紀委副書記,中顧委常委,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組組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十二次、十三次代表大會代表。1990年12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人物履歷

在上海大同、滬江、東吳大學求學期間參加反帝愛國的進步學生運動。
1925年在廣州加入郭沫若等組織的創造社。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宣傳科長,參加北伐戰爭
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參加南昌起義,任起義軍政治部秘書主任,後轉至上海,在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和中共中央特科工作,參加翻譯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主要檔案。
1928年3月同陽翰笙共同編輯《流沙》。
1929年秋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
1930年4月,參與發起成立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並為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的負責人之一。同時,負責編輯《巴爾底山》雜誌。在此期間,他還翻譯出版了《馬克思與恩格斯合傳》、《馬克思論文選譯》及馬克思的《哲學之貧困》等著作。
1932年,到中央蘇區瑞金。1933年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國家政治保衛局執行部部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到陝北後先後任中共陝甘省委、陝甘寧省委、陝西省委宣傳部部長。
新四軍領導陳毅、項英、李一氓(左四)新四軍領導陳毅、項英、李一氓(左四)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在皖南受命協助葉挺組建新四軍,任新四軍秘書長和中共中央東南分局秘書長。皖南事變後,歷任淮海區、蘇北區黨委副書記、行署主任等職。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長,兼蘇皖邊區政府主席。1947年後,調任中共旅大區黨委副書記兼旅大行政公署第一副主席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任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務理事、書記。1958年4月到1963年9月任駐緬甸大使。1962年後,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文化大革命”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殘酷迫害,入獄達6年。1974~1982年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常務副部長、顧問等職,對被江青反革命集團搞亂了的對外聯絡工作進行整頓。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紀委副書記,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先後當選為中顧委委員、常委。由於他對研究中國古籍文獻方面頗有功底,1982年陳雲推薦他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還任中國國際交流協會、郭沫若研究會會長。

主要事件

李一氓1903年出生於四川省彭縣。在上海求學期間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真理,1925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投筆從戎,參加過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爆發後,協助葉挺組建新四軍並任秘書長。皖南事變後,他歷經艱險於1941年夏輾轉回到蘇北新四軍軍部。
1942年2月,經中共華中局決定任淮海區行政公署主任兼淮海區黨委副書記。自此,他與淮陰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走馬上任後即與金明、劉震等一道,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積極開展淮海區黨政軍各項工作。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建立抗日根據地主要是要鞏固和發展這個根據地和發展這個抗日隊伍。鞏固根據地主要是要發展農業生產,保證軍食民食。”“所以有必要提高農民積極性,具體的問題是要搞好‘二五減租’。”他緊緊牽住這個“牛鼻子”,以高昂的革命熱情和嚴謹細密的科學態度全力以赴搞好這一工作。在貫徹中共中央有關土地問題的檔案中,先後制定了《淮海區救國公糧公草徵集條例》、《淮海區田畝等級厘定細則》等,並且做了大量宣傳工作,保證了減租工作在淮海區的順利進行,為根據地發展莫定了基礎。針對本區地方幹部中地主家庭出身較多,一些同志對減租減息有牴觸情緒這一實際情況,李一氓還發表了《二五減租在淮海黨內??一個階級教育的問題》的文章,使黨內同志迅速統一了認識。
為了保證軍糧供應,使我前線部隊在對日頑鬥爭中免除後顧之優,李一氓針對以往軍糧供應中的薄弱環節,提出在區內每隔40里設一個秘密軍糧供應點,部隊後勤人員可以憑行署所發的代金券就近取糧。這樣,既方便了部隊輕裝快速運動,又密切了軍民關係。
在金融財政方面,李一氓主持設計發行了淮海幣。前後投人市場流通的貨幣達2000萬元之多。同時,還布置用一部分糧食交換布匹、藥品等以供應軍需。為了保證對春耕秋種和小手工業的投人,淮海行政公署每年都要拿出上千萬元的貨幣發放貸款,並頒發了《獎勵民眾生產辦法》。李一氓還親自寫信給漣水王鳳山、泗沐王維德等勞動模範,鼓勵他們開展勞動競賽,推動了大生產運動,促進了淮海區的經濟發展,淮海區公糧徵收,1942年為1300萬斤左右,1944年就達到3000多萬斤。大生產運動的豐碩成果,使淮海區抗日部隊的被服、糧食、彈藥供給有了強有力的保障。
李一氓在淮海區工作期間,一方面採取措施推動淮海區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又要求艱苦奮鬥、克勤克儉,絕不允許各級黨政部門隨便請客吃飯,就連紙張浪費也給予嚴厲的批評。他認真貫徹“精兵簡政”的精神,決不準多用冗員。
在淮海區行署主任期內,李一氓為淮海根據地的政權建設、法制建設、經濟建設等各項工作耗費了心血,貢獻了自己的智慧才華。這段時間,淮海行署相繼出台了《施政大綱》、淮海區《法院條例》、《保全條例》和一系列經濟法規、制度。李一氓還親自兼任淮海區法院院長,加強了法治工作。
在李一氓密切配合下,金明、劉震等在各項工作特別是反“掃蕩”和對頑鬥爭方面亦取得了重大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淮海根據地的發展壯大。
李一氓在淮海區工作期間還留下了不少詩文。他曾先後為英勇犧牲的部屬劉之武、朱啟勛、陳維毅等人撰寫了情真意切的輓聯、悼詩。1942年,他在《新知識》雜誌發表了詩作《七·七感懷》:
觸目四郊多故壘,半年游擊出張圩。
琴書冷落詩人老,慷慨平生付馬蹄。
七月戰雲仍黯黯,六塘堤柳自青青。
新亭風景無須泣,泗上蜂屯子弟兵。
北渡三年多戰跡,南征殘臘有冤魂。
徐揚淮海無餘子,青史難湮新四軍。
字裡行間,不僅抗敵豪氣躍然紙上,而且飽含了他對淮陰大地的深切感情。
1945年冬,泗陽縣長夏如愛請李一氓為紀念抗日犧牲的將士撰寫碑文。李一氓為墓地命名為“愛園”,並用駢體撰寫了《泗沭抗日烈士公墓碑誌》。其結句“為鬼也雄,其魂也忠,其志也烈,而其事也可哀已。蓋反攻如早,勝利已獲,今日動盪之敵後,豈非和平之鄉村,今日殉國之烈士,豈非建設之幹部耶?”嘆息扼腕之情如訴如泣,使人讀後倍增感慨。
1944年3月,毛澤東在延安號召全體幹部學習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李一氓據此編寫了話劇《九宮山》,表述李自成從逐步成功到最終失敗的悲劇,並組織成立了淮海實驗京劇團進行排練演出。在文藝活動極為罕見的根據地內,《九宮山》的演出受到了熱烈的歡迎,頗有轟動效應。劇團先後應邀到軍部和鹽阜根據地等處演出。受其影響,整個淮海區各縣也相繼成立了文工團。
1943年11月,李一氓又牽頭成立了湖海藝文社淮海分社,與陳毅等在鹽阜成立的湖海藝文社相呼應。淮海區的敵後文藝一時空前活躍。
1945 年春暖花開季節,李一氓同志觀看了淮海區的文藝演出後,揮筆寫下了《觀會演》 一詩:
桃紅柳綠菜花黃,田疇農村百樣忙。
軟童樵叟相和唱,陌上田姑漂淡裝。
記述了根據地內民眾文藝活動的盛況。
1945年7月,鹽阜、淮海兩區合併為蘇北行政區,李一氓被任命為主任委員。隨後他重過愛園,感慨抗日戰爭勝利在即,抗日將士長眠地下,觸景生情,遂賦詩《愛園》:
柳堤濃綠一春過,愛字題名意若何?
漫草壯詞留石壁,還從淮水逐胡戈。
萬花種就江山闊,志士生成肝膽多。
風雨六塘堤上下,八年常與國銷磨。
八年抗戰,一朝勝利,其中彈雨槍林、南北奔逐、生死未卜齊涌心頭。從這膾炙人口的佳構中,可以窺見李一氓當時的胸懷和抱負。
1945年9月6日,新四軍三師主力及蘇北地方武裝完成對淮陰城的包圍。盤踞在城內的原偽軍潘乾臣部,拒不向我軍繳械投降。是日下午二時,我軍各部隊在統一指揮下發動攻城。僅用90分鐘,即全殲城內8000敵。蘇北行署主任李一氓和淮海專署專員吳覺隨部隊一起行動。攻城之際,李一氓和吳覺站在閘口中華樓飯店三樓上,親眼看見28團將士強行突人東門。進城後,李一氓就住在城內安樂巷一民宅中。
兩淮的解放,是蘇北抗日戰爭史上的一個重要勝利。蘇北行署進城後,政權機構立即進人了高效率的運轉。發布了安民告示,調撥糧食12萬斤救濟受災難民。蘇北銀行發放10萬元“抗幣”無息貸款給城內外貧苦攤販。華中銀行則派員收兌偽幣。蘇北公安局日夜處理各種案件,辦理偽組織和人員的登記工作。在恢復交通、整頓社會秩序等方面,蘇北行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這期間李一氓亦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1945年10月8日,三師全體官兵35000餘人在黃克誠率領下,奉命趕到東北。臨行前,李一氓以蘇北行政區黨政負責人的名義設宴為三師團以上幹部100餘人餞行。共同生活戰鬥在抗日戰爭最艱苦歲月達四年之久的戰友一朝分手,其依依惜別之情可以想見。酒宴用的是蘇北當地的高溝大麯。李一氓頻頻勸酒,杯盞交錯中高潮迭起。40年後,李一氓撰寫回憶錄,提起當年豪情仍然激動不已。
重慶談判結束,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在新形勢下,中共華中局審時度勢於1945年10月22日電告延安黨中央,建議成立中共華中分局、華中軍區和統一的政權機構。1945年10月24日,曾在華中工作過的劉少奇擬稿、經黨中央主席毛澤東同志改定、中央常委全部圈閱的中央復電,同意華中局方案,並同意李一氓為行政主要負責人。
1945年10月29日,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負責人,在清江城內舉行聯席會議,討論決定統一四大解放區的行政機構,成立蘇皖邊區政府,共同推舉蘇北行署主任李一氓為主席,淮北行署主任劉瑞龍、蘇中行署主任季方、教育家韋愨、淮南行署主任方毅為副主席。推選了華中黨政軍主要負責人和一批民主人士共27人為政府委員。李一氓在黨內還被任命為華中分局宣傳部長,分管文教工作。
從1945年9月6日進駐清江城到1946年9月19日撤離,李一氓在淮陰(即今淮安市區)度過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擔任邊區政府主席時,他正值42周歲,是人生精力、經驗、智慧的黃金歲月。李一氓高效率地運轉政權機器,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立了廳、局和高等法院、邊區銀行等13個政府部門及有關機構,擔負起組織蘇皖3000萬人民生活、工作、建設的各種使命。在邊區政府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前後頒布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例、法規達53個之多。在興辦水利、修復公路、發展生產、繁榮工商、救災扶貧等各項工作中,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李一氓畫像李一氓畫像
在李一氓的倡導和組織下,邊區還成立了華中文協、新聞記者聯合會、詩歌協會、美術協會,社會科學協會、自然科學協會、教育聯合會等民眾文化學術團體10餘個,還先後創辦了華中建大、蘇皖教育學院、蘇北工專、華中醫科學校、華中新聞專科學校、財經幹部學校等中級以上專科學校。
為了發展邊區文化教育事業,李一氓同志團結了一大批著名文化人,如30 年代就馳聘在中國文壇的阿英、黃源、樓適夷、范長江、惲逸群等,使彈丸之地的清江城內一時人才雲集。在當時邊區政府財政困難、經濟拮据的情況下,李一氓還親自決定給予文化教育人士比較優厚的待遇,為他們創造比較好的工作條件,因而有力地推動了邊區文化教育、新聞出版等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
李一氓還經常親自動手給邊區政府機關報《新華日報》華中版撰寫文章。在華中文協主辦的《江淮文化》 上,李一氓發表了《論文化》一文,作為代發刊詞。
1946年3月18日,在劉老莊82烈士犧牲4周年之際,李一氓親筆為抗擊日寇、英勇殉國的忠魂撰寫了輓聯:
由陝西,到蘇北,敵後英名傳入路;
從拂曉,達黃昏,全連苦戰殉劉莊
李一氓同志撰寫的輓聯,一直作為劉老莊82烈士墓園的門聯,並且永遠鐫刻在蘇北抗戰史冊上。1946年4月23日,邊區政府在城南公園內召開了紀念葉挺鄧發、秦邦憲、王若飛不幸遇難的萬人集會。李一氓即席發表了悼念演說。其中有輓聯云:
替國家爭生存,取義成仁,天地風雲應保佑;
為民族殉死難,報軀殞命,山川草木盡含哀。
為悼念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的著名新聞記者羊棗,李一氓還在《新華日報》l946年2月13日第二版上發表了七律《悼羊棗》詩一首,表達了自己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痛恨和對文化界人士的深情。1945年6月,國民黨軍隊悍然撕毀協定,憑仗全副美式裝備,向我蘇皖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在此關鍵時刻,李一氓親自兼任自衛備戰動員局的局長,動員組織了多路支前大軍,有力地支持了前線部隊。
李一氓書法李一氓書法
為了更好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我軍決定從兩淮進行戰略撤離。1946年9月19日,李一氓與譚震林坐著吉普車依依不捨地繞淮陰城一圈,最後一批告別了蘇皖邊區政府所在地清江市(今淮安市區)。直至1947年3月,李一氓仍率領一小部分機關幹部和蘇皖邊區政府公安局的部分堅持戰鬥在淮陰大地上。在此期間,李一氓還奉命將邊區政府機關幹部和有關單位人員2000餘人組成了黃河大隊,由計雨亭任大隊長,徐平羽任副大隊長,劉季平任政治委員,高丹任副政治委員。下設10箇中隊,也都配備了強有力的領導班子。黃河大隊於1947年3月組成後即奉命北撤山東。這些人員大多是知識分子。此舉為新中國保存了一批重要的建設人才。
新中國成立後,李一氓一直沒有忘記過淮陰和淮陰人民。淮陰的各級領導特別是他當年的老同事、老部下去探望,他總是非常關切地詢問淮陰人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情況。
1958年,李一氓在中國駐緬甸大使任上,還曾給當年的警衛員汪全芝寄贈了一塊瑞士手錶,詢間汪全芝所在的沭陽人民的生活如何,鼓勵他努力工作、不斷學習。
1979年深秋時節,身任中共中央聯絡部副部長的李一氓,偕同當年與他一起戰鬥、生活在淮陰的夫人王儀,來到他魂牽夢縈的故地。在蘇皖邊區政府舊址,一頭雪發的李一氓佇立在秋風中,面對著殘垣頹壁,面對著那一段凝固的歷史,凜然不動,默默無語,感慨萬端。他對陪同的清江市(後改淮陰市,今為淮安市)市委領導人講:“這兒,可以豎一塊碑石,作為紀念,我寫碑文。”當天晚上,安排李一氓夫婦在人民劇場觀看戲曲表演。戲未終了,對戲曲藝術頗有愛好的李一氓卻突然退場,回到下榻的招待所,面對軒窗又是久久無語,陪同的領導見狀惴惴然而百思不得其解。稍頃,李一氓同志收結神思,濡墨揮毫,一口氣寫下了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的碑文;“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解放兩淮含淮北淮南蘇中蘇北四區為蘇皖邊區,建立政權機關。現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需加拆建。此其舊址,清江市特立碑以為紀念。1979年12月李一氓記”。其後不久,淮陰市政府即將舊址進行修復,並列為革命傳統教育的紀念地。
李一氓書法李一氓書法
在淮陰故地重訪中,李一氓還遊覽了城南公園、若飛橋(清江大閘)、閘口、花街等處,為當年結識過的裱畫師傅李學金揮毫寫下了《憶淮陰》詩:
淮海夢回三十年,清河炮火地連天。
飛身雉堞峭煙里,放眼風城春色邊。
沐泗淮漣皆新貌,油糧稻麥賽江南。
相逢重到原非客,水調高吟醉愛園。
其詩作於1979年國慶節。當時李一氓剛從“四人幫”監獄中放回不久。他戀戀不忘的是淮陰,他想抒發的是與淮陰人民相濡以沫、共同戰鬥的情懷。
李一氓夫婦還走訪了泗陽的愛園、泗洪雪楓墓園。對1945年5月l日為雪楓墓園所撰的門聯改動了一個字,又重新工整書寫贈送給墓園。其聯句為:
半壁河山留戰績,兩淮風雨慰忠魂。
把當年“吊”忠魂,改為今日“慰”忠魂,尤為貼切。
在當年淮海區機關所在地的張圩等處,李一氓與夫人王儀遍訪舊蹤,殷殷與故老話家常,在含淚大笑撫掌把談中,重提艱苦歲月的舊事,重溫風雨淮甸的親情。
1987 年初,我與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顧樹青館長等一起拜訪李一氓。一氓老對我們帶給他藉以表示崇敬的土特產品堅辭不受。他那種嚴於律己、恪守黨紀、對社會不正之風的強烈不滿的態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後幾次的拜訪中,李一氓對紀念館的同志都講到:“你們不要宣傳我個人,你們要宣傳黨的領導,宣傳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每次談到淮陰,談到他曾經工作過、戰鬥過的那塊魂牽夢縈的土地時,一氓老的聲音就柔和了。他說:“淮陰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了,還要從工業、農業方面去發展”。講到淮陰的抗戰史,講到淮陰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年屆耄耋的老人則如數家珍、興奮難已。
李一氓晚年墨寶日臻上乘殊不易得。淮陰人常常請他為報刊、雜誌和影院等場所題寫,一氓老卻總是儘可能給予滿足。他還先後為《淮海報》創刊45周年撰寫《回憶與希望》一文,為淮陰抗日戰爭回憶錄《長風掃敵頑》一書作序,為淮陰市共青團開展的“恩來讀書活動”題寫“讀有用的書,讀立志前進的書,讀發奮圖強的書”條幅,為淮陰文藝界“周恩來故鄉赴京攝影、美術、書法展”題寫會標。
1986年冬,淮陰黨史工委的同志在市委李鴻民副書記帶領下拜訪了李一氓,並請他出席原在淮海區工作過的老同志座談會。一氓老欣然應允。在會議照相合影時,各位老同志互相謙讓不肯落座,德高望重大家呼之為“氓公”的李一氓既風趣又實事求是地說:“開闢淮海區,金明、楊純同志是功臣,局面是他們打開的,應該讓他們先坐。我去得晚,坐在邊上好了。”
李一氓晚年在京期間,仍身兼數職,需要一個公務員,他通過組織同意,委託淮陰市領導辦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對淮陰人的信任和感情。
1990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喬石參觀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時,看到李一氓任主席時的照片,問紀念館陪同參觀的同志:“紀念館辦得有特色,你們向李老匯報過沒有?”陪同參觀的同志回答說:“我們向李老匯報過,他說不要宣傳個人,要宣傳黨的領導,要多宣傳民眾。”喬石笑著說:“你們進京時,要再向李老匯報。”
1990年11月底,筆者和在李一氓身邊擔任公務員三年多的徐忠寧一道去看望李老,準備向他匯報紀念館下一步工作的構想,誰知李老已住進首都醫院治療。王儀勸我們暫時不要到醫院去,她說:“等下次來京時再來看望吧!”誰料想,就在我們踏上歸程的途中,李一氓竟於12月4日與世長辭!真是其恨也晚,其痛也沉。
李一氓生前一貫奉行不唯書、只唯實。遺言要求只稱“一個老共產黨人”,囑託將其“骨灰撒在淮陰平原的大地上”。李一氓對淮陰這塊土地一往情深,他熟悉和熱愛這塊土地上的河流和村落。
1991年4月27日,一架米格8型軍用飛機載著李一氓的親屬和中顧委副秘書長黎虹、中聯部副部長蔣光華、江蘇省委副書記孫家正等護送李一氓骨灰飛抵淮陰上空。在漣水、泗陽、淮安(今楚州區)等地上空進行了撒放。當天中午1時20分,降落在市區城南體育場。淮陰市黨政領導以及先期抵達的李一氓夫人王儀一同將夜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的骨灰盒安放在蘇皖邊區政府舊址後院一座太湖石壘成的假山下。如筆似劍的太湖石上刻著“李一氓同志骨灰敬撒處”醒目楷書。一氓同志從此魂歸熱土,與淮陰人民朝夕相依。
1991 年9 月,江蘇省委宣傳部同意淮陰市委宣傳部關於在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內增設李一氓陳列室的申請報告。淮陰人民將在這一革命紀念地內更好地接受革命傳統的教育,領會和學習李一氓同志徹底唯物主義者的胸懷、共產主義的高尚情操和一個老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