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繪蘭亭修禊圖

傅抱石繪蘭亭修禊圖

此圖《蘭亭修禊圖》手卷的創作完成時間為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其時抗日戰爭剛剛取得了勝利,傅抱石復員南京有望,多少國讎家恨,別情離意纏繞在心頭,傅抱石懷著激動的心情完成了作品的創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抱石繪蘭亭修禊圖
  • 完成時間: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
  • 作者:傅抱石
  • 類別:中國名畫國畫
基本信息,詳細介紹,內容,作品介紹,作品賞析,收藏歷史,相關題識,題識:蘭亭序圖,徐悲鴻(1895-1953)題跋,吳作人(1908-1997)題跋,劉海粟(1896-1994)題跋,朱屺瞻(1892-1996)題跋,唐雲(1910-1993)題跋,關於“蘭亭序”的傳說,如鑿金刻石的蠅頭小楷,來自巴山蜀水的靈感,傅抱石的“上古衣冠”,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傅抱石繪蘭亭修禊圖【類別】中國名畫國畫
傅抱石繪蘭亭修禊圖
【年代】1945年作
【作者】傅抱石

詳細介紹

內容

這從傅抱石另一件同日完成的小品畫《金剛坡麓》的題識中可以了解,他在該件畫作上題到:“余自己卯夏(1939年)入川,即寓於是,已六載余矣。今東下有望,可勝戀戀”。

作品介紹

此圖在三米餘長的手卷上共繪製了五十三位古代人物(包括44為主要人物及侍從9人),雅集於崇山流水之間,神態各異而生動。卷首以大字篆書題寫“蘭亭修禊”四字,行筆圓潤充實,氣息渾厚,畫尾以蠅頭小楷工整的抄錄了“蘭亭序”全文,鑿金刻石,凝重爽利。如此集大字篆書、金石小楷、人物、山水於一長卷的巨製,在傅抱石的作品中是極為罕見的。

作品賞析

該作其一,在人物表情和行止的描繪上用筆從容肯定,細節描繪把握得當(介乎1945年和1956年兩圖人物細節描繪程度之間),在似與不似之中把人物的動作和內心感受交待得淋漓盡致。既不草率,更不呆板。
傅抱石喜歡和善於繪畫古代人物,他人物畫上常鈐的印章“上古衣冠”正表明其心跡。他對於我國的歷史,尤其是古代的文化、歷史故事都爛熟於心。傅抱石以與書法同源的線條來表現古代衣冠,以純粹的民族情趣的畫風,與古人相互合拍。重要的是傅抱石有著對於古代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對於時代、歷史背景的熟飪,有著一種“對於史的痴嗜”,雖相隔時空,卻心心相息的體悟和交流。所以傅抱石筆下的古人古意盎然,直似呼之欲出。他對古代人物描繪的範圍很廣,從春秋戰國、漢魏六朝、唐宋元明,上下數千年,無所不包。而傅抱石對於蘭亭修禊也有很深的研究。
其二,由於此件作品繪於手卷之上,在構圖上給了作者更多的發揮空間,更易描繪茂林修竹,曲水流觴的情趣場面,因此在人物與景物之間的穿插關係和整幅作品的節奏、韻律的把握上似乎更勝1956年之《蘭亭圖》。
傅抱石《蘭亭修禊圖》的創作中借鑑了古人的構圖,茂林修竹中,數十位士大夫分列兩岸,參差坐立,修竹曲水縱酒狂歡,觥籌交錯。把蘭亭修禊的千古盛事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而作品中更體現了傅抱石強烈的個人風格。1939年至1946年是傅抱石創作最為成熟和輝煌的“金剛坡”時期。蘭亭修禊圖中,其山水受到奇茂多霧的巴山蜀水的影響,更加蒼莽淋漓。此卷雖高不及尺,長不盈丈,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一輻輳,直有咫尺千里之感。而人物的創作即借鑑了顧愷之和石濤的技法,又用流暢精練的線條表現出士大夫的放浪形骸,氣韻神采。筆下人物古意盎然,透出超凡入化之態。觀此圖感覺傅抱石定有與古人晤談之感。
其三,卷尾以極其工整的蠅頭小楷抄錄《蘭亭集序》全文,與卷首大字篆書和中間繪畫部分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加上四方印章,整幅作品猶如書、畫、文、印的交響樂,張合強烈,跌宕起伏,頗具韻律。
傅抱石一生倡導“書畫同源”。認為中國書法與繪畫內在的用筆規律都是彼此貫通的,他發展了自古以來以書入畫的民族優秀傳統,在繪畫的筆墨中貫穿了書法的美學規律。書法把筆墨的抽象美與繪畫所表現的具象美巧妙的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畫面的藝術效果。此幅作品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無論背景山水和人物的描繪在筆墨處理上處處體現書法結構的種種規律,如“排疊”、“避就”、“穿插”、“向背”、“應接”等法則。從而使人物、景物的安置參差錯落,層次分明,在狹長的畫卷上體現出了最大的空間感覺,令人心曠神怡。畫中人物的衣紋疏密相間,充分發揮他用筆鉤線落墨有韻,取象不惑的藝術表現力。仔細分析這些線條,猶如劍峰顫動,柔中寓剛,遊絲一線,使人感到筆力千鈞。山石、樹木的的刻畫運筆瀟灑,用墨酣暢,重墨中,黑濃透亮,輕墨澹描則朦朧秀逸,把多變的筆墨組成美的節奏,處處精妙,引人入勝。
其四,更為難得的是,此卷由鑑藏大家、傅抱石本人的摯友李一氓先生珍藏多年;卷尾更匯集了中國近現代五位書畫大師徐悲鴻、吳作人、劉海粟、朱屺瞻和唐雲的長題,洋洋灑灑揮墨三米有餘,盛讚此圖之精妙,可見大師們對此件作品之推崇。

收藏歷史

徐悲鴻於此圖卷尾欣然題跋,盛讚斯圖之精妙。而題跋時間與其題跋傅抱石另一件名作《麗人行》之時間同為1945年秋。傅抱石應在同一次或在相近時間內曾展示此二件力作於徐悲鴻。時隔六十餘年,斯人已去,而這二件作品卻紙墨完好,保存如新。如今《麗人行》早已易主,不知此件李一氓舊藏的《蘭亭修禊圖》又將歸於誰家。
建國後曾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的李一氓不單專注於古代書畫的收藏,更注重推動近現代書畫的發展。與當時許多知名書畫家如吳作人傅抱石劉海粟朱屺瞻等相交頗深。他相當欣賞傅抱石的繪畫,而傅抱石更加崇敬李一氓的淵博學識,兩人因此成為好友。1963年,時任緬甸大使的李一氓請正在浙江杭州寫生的傅抱石為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創作一幅山水畫。傅抱石欣然應允。於酒後即乘興揮毫,放手直取,完成了一幅氣勢闊大、蒼茫恢宏的巨製。
李一氓獲好友饋贈精心佳構《蘭亭修禊圖》手卷,珍而重之,鈐上“一氓精鑒”,成為他當代書畫收藏的重點。他自己愜意把玩之餘,還向其藝術家好友們展示分享,並於1978年和1982年分別請吳作人、劉海粟、朱屺瞻和唐雲題跋,可見在七、八十年代,李一氓晚年時,對此手卷仍然特別鐘愛,視為得意之珍藏。

相關題識

題識:蘭亭序圖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乙酉(1945年)十月十日寫王羲之蘭亭集序並作斯圖於重慶西郊,傅抱石。
鈐印:傅氏、抱石、印痴、抱石得心之作
傅抱石自題引首:
蘭亭修禊。乙酉(1945年)十月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山齋,抱石。
鈐印:傅、印痴
李一氓(1903-1990)鑑藏印:一氓精鑒

徐悲鴻(1895-1953)題跋

昔文征仲有蘭亭修禊圖卷,細筆青綠,樹木扶疏,幽篁處處,間以環山流水,兩岸有古衣冠數十,或立或坐,各具情態。曲水之中更有紅觴點點,正寫蘭亭曲水流觴之景。四百年後,抱石復構此圖,而人物樹木、溪流修竹畫法大變,比之徵仲各有千秋焉。卅四(1945)年秋悲鴻重慶題。
鈐印:東海王孫、徐

吳作人(1908-1997)題跋

松竹繞水水環山,修禊蘭亭有盛筵。
翠嶂青溪春遠近,吟詩聯句爭後先。
晉代衣冠今寂寞,永和雲樹古茫然。
抱石已是登仙去,喜留圖畫在人間。
一氓同志賜觀抱石蘭亭修禊圖並屬題。一九七八年春作人
鈐印:吳作人

劉海粟(1896-1994)題跋

抱石精研六法,而此卷六法兼備。抱石情鐘古賢,而此卷古賢畢集。此卷雖高不及尺,長不盈丈,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一輻輳。眼前含千里之勢。觀此圖令人有心曠神怡,快然自足之感。一氓同志出示所藏蘭亭修禊圖卷,索題。壬戌(1982年)三月劉海粟年方八七。鈐印:劉海粟印、心跡雙清

朱屺瞻(1892-1996)題跋

悲鴻先生跋中所言文徵明之蘭亭修禊圖余未及見,而抱石同志此卷則令余眼界大開。圖中若人物之安排,樹石之擺布經營頗難,而位置得當,應物象形、隨類賦彩,亦處處精妙。展卷觀覽,如對前賢,曲水流觴,放浪形骸,真千古之盛事。抱石寫此圖時定有與古人晤談之感也。一氓先生出示抱石蘭亭圖,囑題書此。一九八二年八月朱屺瞻題。
鈐印:朱屺瞻

唐雲(1910-1993)題跋

一氓同志富收藏,余曾見藏品多幀,今又以抱石蘭亭修禊圖見示。抱石畫名滿天下,斯人已去,今對其跡,不勝唏噓。此卷為抱石在重慶時所作,至今忽忽三十餘年,而紙墨完好,更可寶貴之。唐雲。
鈐印:唐雲印信

關於“蘭亭序”的傳說

蘭亭是浙江紹興會稽山陰的一處古老名勝,那裡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蘭亭左右有彎彎的曲水,自古遊人頗多。而王羲之書法中影響最大是《蘭亭序》,也是書法史上一段千古傳奇的故事。東晉時期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的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到河邊去,以祈福消災,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邀請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於會稽山陰的蘭亭修褉,曲水流觴,飲酒作詩。曲水流觴,也稱之為曲水宴。被邀人士列坐溪邊,由書僮將盛滿酒的羽觴放入溪水中,隨風而動,羽觴停在誰的位置,此人就得賦詩一首,倘若是作不出來,就要罰酒三觥。 正在眾人沉醉在酒香詩美的回味之時,有人提議不如將當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詩,彙編成集,這便是《蘭亭集》。這時眾家又推王羲之寫一篇《蘭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濃,提筆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一氣呵成。 寫下了名噪天下的《蘭亭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後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在紙上將序文重書一遍,卻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不服氣,一連重書幾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華。這時他才明白,這篇序文已經是自己一生中的頂峰之作,自己的書法藝術在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發揮。不禁感慨:"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此時《蘭亭序》就流傳著形形色色的趣聞逸事。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7代孫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死前他將《蘭亭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蘭亭序》的價值,將它視為珍寶,藏在他臥室樑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 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書法,尤愛王羲之的字。他聽說王羲之的書法珍品《蘭亭序》在辨才和尚處,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 《蘭亭序》。蕭翼對書法亦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很投機。待兩人關係密切之後,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辨才看後,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倒不差。"蕭翼追問是什麼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訴他是 《蘭亭序》真跡。蕭翼故作不信,說此帖已失蹤。辨才從屋樑上取下真跡給蕭翼觀看,蕭翼一看,果真是 《蘭亭序》真跡,隨即將其納人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關 "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 辨才失去真跡,非常難過,不久便積鬱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如鑿金刻石的蠅頭小楷

傅抱石《蘭亭修禊圖》的一大獨特之處就是用小楷題錄《蘭亭序》的全文。傅抱石的書法及篆刻造詣很深,惟為其畫名所掩。他的小楷學唐代顏真卿和北魏時期的墓誌,並深受篆刻的影響。傅抱石自稱“印痴”,早年自刻“印痴”一印,並極為珍愛。本卷引首及卷首均鈐有此印。傅抱石學刻印初學陳曼生,得神似;又學趙之謙,得酷肖,後又對黃牧父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再學鄧石如、吳讓之、徐三庚等人,兼收並蓄,開闢了自己的道路。曾為熊式輝刻”不求聞達”,長3.1厘米,寬2.8厘米,高6.1厘米,在印側刻諸葛亮《前出師表》全文共六百三十四字。而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傅抱石在日本展出的一方印文為“采芳洲兮杜若”,印側每面不超過3 X4厘米,竟能刻屈原《離騷》全文,加前言後語,字數達兩千七百六十五字。而觀此篇小楷題跋,深得虞世南筆意,字雖小如蠅頭,但力如金剛鐵杵,頗有金石氣,能讓人能感受到鑿金刻石的力度和韻味,於雅正中見奇掘,於剛勁中又縝密俊秀,不失飄逸。可謂是剛柔並濟,瀟灑自在,觀之有神韻逼人之感,在書法中亦能盡顯其篆刻的鬼斧神工。傅抱石長篇小楷題跋的畫作並不多見,但凡有之,必是傅抱石的滿意之作。

來自巴山蜀水的靈感

在我國繪畫歷史上,一個地區能讓幾乎全國的文化藝術名流在—較長時期聚集在一起,交流經驗,切磋技藝,莫過於抗日戰爭中的四川了。當時中國畫壇各個流派、各種風格的大師們幾乎都客居過四川,如張大千、徐悲鴻、黃賓虹、潘天壽、黃君壁、謝稚柳等。對於藝術家而言,這正是千載難逢的借鑑、學習各流派風格的大好機遇。在他們之中,四川對於畫家傅抱石的影響最為深遠。入蜀八年,是傅抱石繪畫大變的時期,在巴山蜀水的滋潤中,他形成了自己較為成熟的藝術風格。
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傅抱石於一九三九年一月率全家歷盡千辛萬苦長途跋涉抵達四川重慶。但由於日本軍隊在重慶市的狂轟亂炸,全家人又不得不由重慶下鄉,寓居重慶歌樂山金剛坡下一農舍。傅抱石自署“金剛坡下抱石山齋”,又稱“抱石齋”。這裡的生活條件極為艱苦。傅抱石曾在自己的一幅畫作上題到:余以艱苦之身,避地東川。岳母李太夫人俱來,戰時一切,均極激盪,而我輩仍不費筆墨丹青,所居僅足蔽風雨,所衣皆丁丑前之遺,真如大痴家無擔石之儲也。戰爭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風尚、藝術思潮等因素必然對藝術家們有所影響,也必然反映在其作品之中。從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六年,傅抱石定居在重慶歌樂山的金剛坡長達八年之久,正是他三十五歲至四十三歲,是藝術發展上極為重要的時期。在這裡,博抱石把傳統呆滯的勾、皴、擦、點染一氣呵成而創立了著名的"抱石皴",使其畫風流暢淋漓、空靈多變。完成了其在藝術創作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蜀中山水的蒼茫翠潤給予了傅抱石許多繪畫創作的素材和靈感,特別是金剛坡一帶竹林茂盛、松蔭蕨被,鬱鬱蔥蔥,與晉-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詩中所描繪的景致實無二致,這為傅抱石創作《蘭亭序》繪畫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記載中的三件傅抱石《蘭亭圖》
傅抱石一生曾創作多幅以“蘭亭序”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但目前有詳細文字記載的僅有三件,以時間為順序,分別是:
1、創作於1942年的《蘭亭圖》,目前無圖片資料,此件作品曾參展於《傅抱石壬午重慶畫展》,據傅抱石為畫展所作自序中記載,此圖中所畫主要人物約為三十三人,服裝、道具參考劉松年的作品。
2、創作於1945年7月25日的《蘭亭圖》,立軸(133.5 x 44 cm.), 圖中所繪三十六位主要人物,侍從8人。人物隱現於茂林之中,行止未見細節描繪,以意取勝。曾見於北京拍賣會中。
3、創作於1956年12月31日的《蘭亭圖》,橫幅 (60.8 x 100.2 cm. ), 現藏於中國美術館。共畫主要人物40餘位,侍從約10人。畫面注重人物面部細節描繪,用色明快。
與文徵明的《蘭亭修楔圖》淵源
自古以來,《蘭亭修禊》就是畫家們喜歡的題材。北宋的李公麟、南宋的劉松年、明朝的仇英等都有創作。而在本幅卷尾徐悲鴻題跋中提到的文徵明《蘭亭修禊圖》乃屬此類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此畫是文徵明73歲時用他擅長的青綠淺絳畫法繪製而成。圖中樹木扶疏,幽篁處處,間以環山流水,兩岸有上古衣冠數十,或立或坐,雖只用線條勾勒,但各具情態。曲水之中更有紅觴點點。設色明麗豐富,濃而不失雅致,艷而獨具秀潤,一幅氣勢爽朗、水秀山明的暮春佳景躍然紙上。

傅抱石的“上古衣冠”

在“壬午重慶畫展自序”中他曾提到:我搜羅題材的方法和主要的來源有數種,一種是美術史或畫史上最重要的史料,如《雲台山圖卷》;一種是古人(多為書畫家)最堪吟味或甚可紀念的故事或行為。這種,有通常習知的,如《賺蘭亭》、《赤壁舟游》、《淵明沽酒圖》、《東山逸致》等,題材雖舊,我則出之以較新的畫面。譬如《蘭亭圖》,是唐以來的人物畫家的拿手戲,北宋的李公麟劉松年乃至明代的仇英,都精擅此題。據各種考證,參加蘭亭集會的人物,有畫四十二個的,有畫二十七個的,這因為王羲之當時沒有記下到會的姓名,所以那位是誰,究有多少,無法確定。我是大約想,畫三十三個人,曲水兩旁,列坐大半。關於服裝和道具,我是參考劉松年。就全畫看來,從第一天開始,到第六天完成,都未嘗一刻忘記過這畫應該浸在“暮春”空氣里,我把蘭亭遠置茂林之內,“惠風”雖不敢說畫到了“和暢”,然一種煦和的天氣,或不難領略的。

作者簡介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現代畫家。
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