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佐朝

朱佐朝,清初戲曲作家。字良卿。生卒年不詳。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與李玉、畢魏、葉時章等人友善。所著傳奇30餘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佐朝
  • 別名良卿
  • 出生地:吳縣
  • 職業:清初戲曲作家
  • 代表作品:漁家樂》、《吉慶圖》、《艷雲亭》、《瓔珞會》
簡介,作者概況,作品,代表作,漁家樂,虎囊彈,貢獻,崑劇,蘇州派,

簡介

作者概況

朱佐朝
[清](約公元一六四四年前後在世)字良卿,吳縣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清世祖順治初前後在世。工作曲。現存《漁家樂》、《吉慶圖》、《艷雲亭》、《瓔珞會》、《乾坤嘯》、《御雪豹》、《血影石》、《軒轅鏡》、《石麟鏡》、《五代榮》、《奪秋魁》、《雙和合》等12種。

作品

朱佐朝善於作曲,粗獷而少雕飾,著有傳奇三十種,為《太極奏》、《玉數珠》、《軒轅境》、《蓮花筏》、《吉興圖》、《飛龍鳳》、《錦雲裘》、《瑞霓羅》、《御雪豹》、《石鱗鏡》、《九蓮燈》、《纓絡會》、《贅神龍》、《萬花樓》、《建皇圖》、《乾坤嘯》、《艷雲亭》、《奪秋魁》、《萬壽觀》、(一作萬壽冠)《雙和合》、《壽榮華》、《五代榮》、《寶曇月》、《牡丹圖》、《漁家樂》、《清風寨》、《血影石》、《朝陽鳳》、《一捧花》及《四奇觀》。《曲錄》其中《四奇觀》一種,為朱佐朝與朱良卿等四人合作。《新傳奇品》評他的曲,如“八音縱鳴,時見節奏。”朱氏劇作反映著命運功名姻緣三大主旨:對命運,充滿著崇拜與順從;對功名,迴避著科考卻崇揚著武功,展現了特殊的功名觀;對姻緣,反覆渲染著奇幻色彩,卻悄然剝離了情感的分量。朱氏劇作成功地塑造了相士、俠士兩大人物系列:相士形象融合了命運的神奇和人的平凡;在俠士形象身上則寄託了一定的人生理想;“閨中俠士”形象的分裂又體現著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朱氏劇作多採用雙線結構,結構精巧。朱佐朝《萬壽冠》傳奇中的黨無同自云:“自幼擊築悲歌,不負祖遺業囊;騎馬試劍,好讀左氏春秋;搔首長林,每以荊軻為知己;仰天獨嘯,以豫讓作同儔。”

代表作

漁家樂

1、《漁家樂》寫東漢大將軍梁驥專權,派兵追殺清河王劉蒜,卻誤殺了潯江鄔姓漁翁,劉蒜則逃入漁舟,被漁翁的女兒鄔飛霞救出。後鄔飛霞為報父仇,混入梁府,乘隙用神針刺死梁驥劉蒜即位為帝,封鄔飛霞為皇后。故事大多出於虛構。劇中暴露了權奸的殘暴,歌頌了普通漁家女子的俠義和智勇。鄔飛霞性格比較鮮明,對漁家生活和相士萬家春的描寫,亦頗生動。其中《賣書》、《納姻》、《端陽》、《藏舟》、《相梁》、《刺梁》等出,在崑曲舞台上經常搬演。此外,《吉慶圖》、《萬花樓》寫明代嚴嵩故事,《牡丹圖》寫宋末賈似道之子賈時誼故事,對權奸的貪暴、專橫、殘害忠良、欺壓平民,多所揭露,實際上是對現實社會的反映。《軒轅鏡》寫劉宋時檀道濟王連成兩家從換子到聯姻的故事。全劇以史官王連成一家的悲歡離合為主線,情節動人。秦腔蒲劇京劇中的《春秋筆》即據此改編。此外,《艷雲亭》、《九蓮燈》等劇,也有傳唱。朱佐朝的戲曲作品, 曲文平易明豁,結構緊湊,宜於舞台搬演,風格多變化,粗獷而少雕飾。但也夾雜著一些宣揚封建道德和因果報應的內容。
《漁家樂》劇照《漁家樂》劇照

虎囊彈

2、《虎囊彈》劇中寫趙員外為仇人花子期誣陷,說他與梁山賊人相通,被逮入獄。其妻金氏鳴冤於種經略師道,中軍牛健有令,凡訴冤者,要被懸於竿上,彈以一百虎囊彈。能不懼怕者,可證明確有冤情。金氏願受彈不懼,牛健才為其投狀於師道。審明實情後,趙員外被釋放。此劇被人們所認可,流傳甚廣,後改編為京劇劇目,直至今日仍有演出。
崑劇《十五貫》劇照崑劇《十五貫》劇照

貢獻

崑劇

崑劇的興盛和它稱霸劇壇的時間約長達二百三十年久,即從明代隆慶、萬曆之交開始,到清代嘉慶初年(1570-1800)。這是崑劇藝術最有光輝和成就最為顯著的階段,出現“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的繁榮景象。劇作家的新作品不斷出現,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行當分工越來越細緻。從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傳奇,變為演出折子戲折子戲的演出既刪除了軟散的場子,又選出劇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為可以獨立演出的短劇。折子戲以其生動的內容,細緻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劇本的冗長、拖沓、雷同的缺陷,給崑曲演出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生、旦、淨、醜本行為主的應工戲,是觀眾百看不厭的精品。
孔尚任孔尚任
這一階段里,崑山腔興盛使得文人創作如春潮般湧起,名家名作層出不窮。在戲劇史上、文學史上第一流的作品如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紫釵記》),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產生在這個時期,稍次的作品但影響也很大的有沈景的《義俠記》,高濂的《玉簪記》、周朝俊的《紅梅記》、汪廷納的《獅吼記》、徐復祚的《紅梨記》、李玉的《一捧雪》和《占花魁》、朱佐朝的《漁家樂》、朱素臣的《十五貫》、方成培的《雷峰塔》等等。在漫長的歲月里,崑劇不斷地遵循要求自身發展必須兼收並蓄的藝術規律,不但把原先根本不是崑山腔唱的“北曲”逐步改造適應,使之成為“北曲南唱”吸取過來,且和同時盛行各地的弋陽腔交流頻頻,和弦索調、調腔、吹腔、小曲等也不拒絕。還把說唱藝術、舞蹈等成份有意揉合在演出中使表演形式絢爛多彩。 崑劇的繁盛時期,擁有大批技藝高超的演員。崑曲演員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民間戲班的職業藝人,從京城到鄉鎮都有專業崑腔班,流動演出於各地,湧現出一大批各個行當的精英;二是士大夫蓄養的家班、家樂,以示風雅,凡名妓、家姬都能串戲,士大夫本身也是串戲迷,其水平不亞於專業戲班,其中不乏出類拔萃的人才;三是業餘“串客”,士農工商皆會唱曲。每年在蘇州虎丘“千人石”舉行盛大的民眾性的唱曲比賽,虎丘曲會傳承至今。萬曆時期,著名演員有蔣六、宇四等,著名的崑曲戲班有南京的沈周班,士大夫蓄養的家班有申時行張岱等。明末清初,士大夫蓄養家班成風,著名的有阮大鋮家班、長洲尤桐家班等。著名戲班有北京的聚和、三也、可娛,南京的興化。蘇州的寒香、凝碧等。
其時,戲曲理論研究相當活躍,明代研究唱曲的論著有魏良輔的《南詞引正》、沈寵綏的《弦索辨訛》和《度曲須知》。從明代中葉起,戲曲創作日漸繁榮,各種曲譜應運而生。先是蔣孝根據陳白二氏舊編《南九宮目錄》及《十三調南曲音節譜》編成《南九宮譜》,萬曆音,沈景據蔣譜面編訂了《南九宮十三調曲譜》。明末,沈景的族侄沈自晉又將沈景《南九宮十三調曲譜》增補為《南詞新譜》。明代人寫北曲遵循的曲譜有朱權的《太和正音譜》,明末又有徐於室初輯,李玉編成的《北詞廣正譜》。關於戲曲作家與作品研究的專著,則應推呂天成《曲品》和祁彪《遠山堂曲品劇品》,王驥德《曲律》則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部全面的、系統的、獨創性的理論著作。清代的唱腔曲譜有乾隆十一年(1746) 編成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乾隆五十四年(1789)編成的《吟香堂曲譜》,乾隆五十七年(1792)編成的《納書楹曲譜》等。

蘇州派

明末清初,在蘇州這個戲劇創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現了一群平民專業劇作家。當時以李玉為核心聚集了一大批戲曲作家,其中有朱佐朝、畢魏葉時章張大復等,他們大多是比較接近下層百姓的知識分子。有時合作創作劇本,有時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圍中,形成了創作傾向和藝術風格大致相近的戲曲流派,因他們的思想傾向與藝術風格有很多共同之處,被現代學者稱為“吳縣派”(或稱蘇州派)。朱佐朝(代表作《漁家樂》)、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貫》)、葉雉斐(代表作《琥珀匙》)等。他們把戲劇結構放到了重要位置上,增強了戲劇性。入清以後,受明清易代的影響,他們也由主要關心世態人情轉而關注歷史政治,創作出許多歷史劇,寄託寓意。蘇州派戲曲在題材上跳出了寫兒女私情的狹隘圈子,貼近世俗人生,關注時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現實較為有力,具有鮮明的倫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於平民色彩,許多下層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躍在舞台上。在藝術上,蘇州派戲劇家能緊密結合舞台實際,戲劇衝突緊張、集中,結構周密、緊湊,熟諳音律,曲辭通俗,演出效果好。蘇州派以其成功的創作實踐推動了戲曲藝術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