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思家

《望江南·思家》是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先寫他在太湖之濱有田產,再以兩個整齊的對句寫詞人故鄉的早春景色,以問作結,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全詞用回憶的方式構篇,把詞人家鄉初春時節最美、最富詩意的景象突出出來,寫得一往情深,具有動搖人心的藝術效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望江南·思家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王世貞
  • 作品別名:望江南·都下思家
  • 作品出處:《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五十四》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望江南1·思家
回首處,薄業2太湖34。半艇春洲5蘆筍6綠,一樓風雨杏花寒7。此景放8誰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望江南:詞牌名,又名“憶江南”、“夢江南”、“江南好”,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
  2. 薄業:微薄的家業。
  3. 太湖:湖名,古稱震澤、笠澤,在江蘇、浙江交界處。
  4. 乾:水濱。
  5. 洲:指水中可居住的陸地。
  6. 蘆筍:指蘆葦的嫩芽,似筍而小。
  7. 一樓風雨杏花寒:化用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8. 放:讓。

白話譯文

回首望處,有自己微薄的家產在太湖岸邊。春洲旁挺出水面才有半艇高的嫩蘆筍已經吐綠。風雨聲充溢滿樓,連杏花也感到刺骨的寒。這樣美麗的風景,如今留給誰看?

創作背景

由詞題可知此詞是詞人懷念家鄉之作,詞題一作“都下思家”,大概是詞人在京城時所創作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一開篇詞人就以自豪的口吻說起他在太湖之濱的田產,其中,“薄業”是故鄉的代名詞,“回首”二字則點出詞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接著的三、四兩句以整齊的對句寫詞人故鄉的早春景色,詞人在此作了純寫景的處理,如同作了兩個景點的攝錄、定格:前句是視覺形象,重在一個“綠”字的刻畫,蘆筍嫩芽初吐,綠色似有似無,著一“半”字,極其準確地表達了心理上的度量和分寸;後句是風雨過後樓中見到“杏花”,暗含一個“紅”字,與綠相對,但重點寫“寒”,春天乍暖還寒,仿佛杏花也感到涼意,強調杏花頂著風雨沖寒開放,同時也將自己的感情移到杏花,表達的是思鄉的淒涼之寒。這種由聽覺(風雨)、轉到視覺(杏花)、再轉到觸覺(寒)的寫法極為巧妙,由人及物則是詞人心理感受移情於物而更見情致深切的做法。如此取景,既將家鄉特有之景裁來入詞,雖只有兩個景點,卻將其家鄉太湖作了高度概括,同時又在景物的摹畫中表達出濃濃的鄉思鄉情。而用數字入詞則形成工巧婉麗的對偶,辭美意佳,極富藝術感染力,可謂清絕,使得開頭的“回首”也顯得有力。末句以問作結,與首句呼應,把詞人的家鄉寫得愈美,詞人的思家之情便愈見其切,如此結尾,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全詞首尾連貫,言短意長,而用回憶的方式構篇則把詞人家鄉初春時節最美、最富詩意的景象突出出來,寫得一往情深,具有動搖人心的藝術效果。

名家點評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郭彥全:“一樓風雨”句,美如圖畫。(《歷代詞今譯》)

作者簡介

王世貞(1526—1590年),字元美,號鳳州,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早年與李攀龍同為後七子領袖,繼承並鼓吹“前七子”的復古理論,主張詩必大曆以前,文必西漢。李攀龍早卒,他獨主詩壇二十年,號令一世。王世貞持論不像李攀龍那樣偏激,時有卓見。他主張詩歌要華與實統一,提倡“學古而化”。晚年,見解有所改變,悟出“代不能廢人,人不能廢篇,篇不能廢句”(《守詩選序》)的道理,並覺察到復古的流弊。王世貞以文學、藏書而知名,其詩歌,才力雄,學殖富,在後七子中成就最高。其詩歌現實感較強,對封建官僚制度和時弊多所揭露和抨擊。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