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宗源

曾氏宗源來源於軒轅黃帝夏禹後裔,一派祖1是曾巫,一派祖2是曾參,一派祖3是曾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氏族源
  • 外文名:Zeng clan source
  • 來源軒轅黃帝夏禹後裔
  • 一派祖1:曾巫
  • 一派祖2:曾參
  • 一派祖3:曾點
世系,名人,

世系

我祖宗聖公諱參。生於東魯,移居武城。乃軒轅黃帝之英裔,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孫。黃帝二十五子昌意為吾祖,意生豈圩,圩生鯀,生禹。命禹父親鯀治理水患,而鯀治水九年無效。舜繼承堯位後仍命鯀治水,結果勞民傷財而沒有消除水患,於是便殺鯀於羽山,舜並命鯀子禹繼續治水。禹受命後,為了治理水患從二十歲開始,歷時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採用疏導的方法,終於消除了水患。因獲得重大的歷史功績,舜讓禹繼位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後世尊稱為大禹。
繼承舜位後制定了刑法嚴格懲罰違令者,因而勢力日益強大。時過多年後他因年老力衰,按當時禪讓制應讓東夷部落聯盟首領皋陶的兒子伯益做繼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幫助禹治水。但禹死後眾多部落聯盟的首領卻反對伯益而歸順禹的兒子——啟。啟聯合各部落首領的勢力,殺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其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
啟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地區的郯城縣和蒼山縣一帶) 建立鄫國,為鄫國之始。古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禹後五十三傳,至鄫。甑君時泰,也就是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時泰繼任鄫子爵,甑國被邾人和莒人所滅,其世子巫為避亂而奔魯,座寧陽嘆曰:國亡己邑而除之,遂去鄫字之邑為曾。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後人尊曲烈世子巫為曾氏第一世祖。
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歷54傳至巫,58傳至參。這58傳是: 曲烈——炫忠——坤仁——錄——源——富材——昆——伯基(相繼為王283年,至此夏亡歸商,仍繼承爵位)——銳——汪——志梁——煌——相奎——世鑒——政治——模——煥——垠——錦容——洪——桂茂——照——培元——銈——允潦——杞——維熹(翟嘉)——損和——成銳——倩——椿——炯——垣——銷——福波——時榮——炳——均柞——鈴——宏仁——松-——怡——墅——鎮玉——邑——祥——炷——方呈(方星)——宇鑾——沛恩——朴——世美——時泰——巫(曾姓從此代開始)——夭——阜——蒧(點)——參。
自曲烈至巫相傳54世,共1577年,至參又經九十二年,參公三十歲移居武城(又稱南武城,在今山東嘉祥縣滿峒鄉南武山村)。點參父子遊學聖門,同是孔子學生(點小孔子八歲,參小孔子四十八歲)。

名人

曾蒧(〈〈論語〉〉中為“點”),孔子學生。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七載:“曾蒧字子皙,侍孔子,孔子曰:‘言爾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爾嘆曰:‘吾與蒧也!’”,蒧以孝著稱,是孔子精通六藝的72名弟子之一。生於周景王丙辰年(公元前545年)九月十四日,歿年失考。葬山東濟寧州嘉祥縣城南40里之南武山。清乾隆二年(1737年),其後裔奉旨重修墳墓,設祭祀生一名,每年祭祀均有常典。配上官氏,夫妻合葬。生一子,即曾參。曾點在今山東曲阜孔廟與孔子之父叔梁紇,顏回之父顏無繇,孟子之父孟孫激一同供奉專祠祭祀。
曾參,俗稱曾子,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生於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 十六歲拜孔子為師。盡傳孔子之孝。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 學而》)的修養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先祖),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校)的主張。《大戴禮記》對其言行記載甚詳,相傳《大學》一書是他所著,後世尊為“宗聖”。歿於周孝王六年,(公元前435年),《辭海》為公元前436年。葬山東濟寧州嘉祥縣南40里南武山西元寨山之東麓,距武城舊居僅5里。歷朝賜封號章服御贊祭文及世襲奏狀,配公羊氏,同夫葬。其墓原不知所在,明朝成化初年,山東守臣奏稱:“嘉祥縣南武山有個漁夫陷入一土穴,發現懸棺一具,棺旁立有石碑刻著‘曾參之墓’四字。”曾參墓始稱於世。明宏治十八年(1505年),經山東巡撫金洪奏請,在此修建享堂、石坊,並建墓林。現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內正中供奉著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左為復聖顏回,述聖孔伋(孔子孫,曾參學生);右為宗聖曾參,亞聖孟軻(孔伋的再傳弟子,因發楊孔學,從而建立了“思孟學派”)。相傳參公與孔、顏同結為異姓兄弟,故有“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之說。歷朝於孔、顏、曾、孟四聖均有皇封。
武城曾氏,以曾參開一派祖。曾參生三子:長子名元、次子名申、三子名華。從一代至五代為武城曾氏合家總系。一派曾參;二派是曾參長子曾元,字子元,配高陽氏生子:曾西,副室侯氏生子:中;三派為曾元長了曾西,字子照,生於魯貞定王丁酉年,魯列王壬子年卒,生三子:欽、鐸、錫;四派為曾西長子曾欽,字子敬,生三子:旦、莊、筐;五派為曾欽長子曾旦,字若得,官封平海侯,配卜氏生子:羨,繼室歐陽氏生子:美。第六代至十代為第一房系,即旦公房系。六派為曾旦長子曾羨,字學余,官至徐州刺史,配謬氏生一子:遐。七派為曾羨子曾遐,字子盛,官使邑太守,任揚州刺史,配言氏生二子:煒、盈。八派為曾遐長子曾煒,字子美,官至漢尚書,生於周赧王丁亥年,卒於漢壬子年,配壇氏生一子:樂。九派為曾煒子曾樂,字訓韶,官至山陰縣令,因有功加封都鄉侯,配周氏生子:浼、況。十派為曾樂子曾浼,配伏氏生二子:旃、光。第十一代至十五代為第二房系,即浼公房系。十一派為曾浼長子曾旃,字仲勸,官至冀州太守,配鄢氏生一子:嘉。十二派為曾旃子曾嘉,配鄭氏生二子:寶、頊。十三派為曾嘉長子曾寶,字惟善,任武威太守、車騎侍郎,配歐陽氏生子:琰,繼室王氏生子:璜、景。十四派為曾寶長子曾琰,官至提舉副使,配鄔氏生二子:據、援。十五派為曾琰長子曾據。
武城曾氏第一、第二房系,世居山東濟寧州嘉祥縣武城山左,這為中國曾氏第一發脈地。其它曾氏派系,無不是武城曾氏這兩房所派衍,各派系或尊曾巫為一派祖,或尊曾點為一祖,或尊曾參為一派祖。本文按宗聖公曾參為一派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