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山東菏澤)

曹州(山東菏澤)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曹州,山東菏澤(曹縣)古稱,素有“雄峙烈郡”,“一大都會”之譽。中國著名的牡丹之都,武術之鄉、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民間藝術之鄉。

曹州為中原和齊魯重鎮,自古崇文宣武,中國四大武術之鄉之一。因襲西周曹國之疆域而得名。曹州最早由北周改西兗州為曹州,與濟陰郡同治左城(今曹縣西北),其後名稱或為濟陰郡或為曹州。明代黃河決堤,於北魏乘氏故城建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城區)。清山東曹州疆域包括今山東魯西南的菏澤全部、聊城南部,河南省濮陽市的范縣等。

山東菏澤乃伏羲之桑梓,堯舜至故里,先為商湯之京畿,繼屬曹國之疆土,後建曹州之廣域。伏羲生於雷澤(今山東省菏澤東北),堯生於常羊(山東鄄城境內)堯封於國(定陶),葬於成陽(山東成陽故城);舜生於姚墟(今山東鄄城境內),耕歷山(今山東鄄城北),漁雷澤;商湯遷都於(今山東曹縣境內),周文王六子封曹伯,定都陶丘,建立曹國。春秋時期范蠡定居於陶,三聚三散,世稱陶朱公,史學家司馬遷陶丘為“天下之中”。商元聖伊尹、思想家莊子、軍事家孫臏、哲學家惠施、農學家氾勝之、漢梁王彭越、漢政治家呂后、隋大將單雄信、唐功臣李勣(徐茂公)、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北宋農民起義軍領袖宋江,都出生於此地。

清朝升為曹州府,屬山東省, 置附郭菏澤,轄菏澤(牡丹區)、定陶單縣曹縣鉅野、,莘縣,鄄城、范縣、城武鄆城朝城10縣及濮州(州治山東鄄城縣舊城鎮)1散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曹州
  • 外文名稱:Cao County
  • 別名:濟陰、菏澤
  • 行政區類別:州、府
  • 所屬地區:山東省菏澤市
  • 下轄地區:牡丹區、定陶、巨野、成武、鄄城、鄆城、曹縣、單縣、東明
  • 政府駐地: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中華路
  • 電話區號:0530
  • 郵政區碼:274100
  • 地理位置:山東省西南部,黃河南岸
  • 面積:133萬
  • 人口:0.1億
  • 方言:中原官話-兗菏片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山東省曹州牡丹園、山東仿山風景
  • 機場:菏澤機場
  • 火車站:菏澤站、菏澤高鐵站
  • 車牌代碼:魯R
  • 名勝古蹟:帝堯陵、舜王廟、湯王陵
歷史沿革,歷史遺蹟,堯王墓,湯王陵,伊尹墓,舜王廟,風景名勝,曹州書畫院,曹州牡丹園,曹州八景,史書記載,

歷史沿革

上古時期為華夏部落活動的核心區域,古有國,堯曾受封於此,故名陶唐氏,,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裡漁獵耕種,繁衍生息。堯、舜時期為古陶國。夏商有三朡國。
菏澤境內商都亳、庇菏澤境內商都亳、庇
西周為曹國疆域,公元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鐸為曹伯,建曹國,都陶丘。《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
秦代分屬山陽郡、碭郡和東郡,秦末定陶之戰發生於此,這一時期境內名人有彭越呂雉戚夫人等。
西漢為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改定陶國為濟陰郡。轄句陽、葭密、呂都、乘氏、廩丘、離狐等縣地,均屬濟陰郡王莽時期,屬濟陰郡、碭郡和巨野郡(公元九年設定)。
東漢葭密、呂都2縣省入句陽縣,仍屬濟陰郡。《後漢書·郡國志》載:“濟陰郡,十一城:定陶、冤句成陽乘氏、句陽、鄄城離狐廩丘單父、成武、己氏(已氏縣)。”仍治定陶。
菏澤境內曹國菏澤境內曹國
三國時期,為兗州刺史部治所,初治昌邑(今巨野縣東南),後移治廩丘(鄆城西北)。曹操據兗州之域,戰呂布,平定北方。
北魏置西兗州,與濟陰郡同治左城(今曹縣西北)。太和十二年(488年)置乘氏縣,《太平寰宇記》載:“(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西兗州為曹州,取曹國為名也。”
北周改西兗州為曹州,《北周地理志》載:曹州,領郡二:濟陰郡,領縣四:定陶、離狐、冤句,乘氏;濮陽郡,治鄄城,領縣四: 鄄城、廩丘、濮陽、成陽。
菏澤境內西漢定陶國菏澤境內西漢定陶國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濟陰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為曹州,屬河南道。《舊唐書·地理志》載:河南道,曹州,隋濟陰郡,後改為曹州、定陶、冤句、離狐、乘氏,並置蒙澤、安陽等七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曹州為濟陰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曹州。舊領縣五,天寶領縣六:濟陰、考城、冤句、乘氏、南華(原離狐)、成武。州治仍在左城(今曹縣西北)。
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曹州改賜廣濟軍。宋崇寧元年(1102年)升曹州為興仁府。管轄濟陰、南華、乘氏和宛亭(冤句)四縣。
金天會八年(1130年)復為曹州,屬山東西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因黃河水泛濫,州城被水淹沒,山東曹州和濟陰縣治所遷到北魏之乘氏城。
菏澤境內東漢濟陰郡菏澤境內東漢濟陰郡
元初隸山東東平路總管府。至元二年(1336年).直隸山東行
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山東曹州為山東曹縣,屬山東承宣布政司兗州府。正統十年(1445年)復置山東曹州於古乘氏縣址。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曹州為直隸州,屬山東省,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為山東省曹州府,以原州治所在地置山東菏澤縣以為府治,菏澤因古澤藪而得名。
民國時期,1913年廢山東曹州,菏澤縣屬山東省濟南岱南道(翌年更名山東省濟寧道)。1925年屬山東省曹濮道。1928年廢道,直隸于山東省。1936年菏澤設山東省第二專區,1938年山東省分為第十、十一、十二3個專區。
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政區名稱、隸屬關係變動頻繁。
宋金時期曹州濟陰宋金時期曹州濟陰
1949年8月,臨河、魯西南及運西專區之一部合建為菏澤專區,與湖西專區同屬平原省
1952年11月撤平原省,遂改隸山東省。次年山東省湖西專區撤銷,其所轄縣部分劃入山東菏澤專區。1958年底撤山東菏澤專區併入山東濟寧專區,次年7月恢復山東菏澤專區。
1967年3月改為山東省菏澤地區,行政公署仍駐山東菏澤。1983年8月撤銷山東省菏澤縣,設立縣級菏澤市,屬山東省。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山東省菏澤地區和縣級山東省菏澤市,設立地級菏澤市,屬山東省。山東菏澤市設立山東牡丹區,以原縣級山東菏澤市的行政區域為山東牡丹區的行政區域。

歷史遺蹟

堯王墓

堯,姓伊祁,名放勛,系軒轅黃帝五世孫。父帝嚳,母慶都。約生活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紀。《皇覽》說“甲申歲生於三阿南伊長儒家”,相傳在今鄄城縣境。《曹州府志》載:“堯十五封唐侯,國於陶丘(今菏澤市定陶區),故稱陶唐氏。”堯在位98年,117歲去世,葬於谷林(今鄄城富春鄉谷林寺),至今當地民眾尚有“堯王虛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之傳說。
鄄城堯陵鄄城堯陵

湯王陵

湯王陵坐落在曹縣城南10公里的閻店樓鎮土山集村西,東距菏商公路約3公里。現存封土南北長70米,東西寬50米,高1.5米。陵前現存有明、清兩代的“重修湯陵碑”。《曹州府志·古蹟志》載:“故亳城在縣南20里曹南山之陽。其旁為蒙城。”《曹縣誌·疆域志》上又載:“在湯陵東南三里,一曰景亳,一名北亳,即此。”如是說,當時此地是商族的重要根據地,商湯葬於塗山之陽。
曹縣湯陵曹縣湯陵

伊尹墓

伊尹病逝,沃丁以天子禮葬伊尹於亳東。世世代代與商王一樣祭祀,墓前建祠稱元聖祠。《史記·殷本紀》載:“伊尹卒,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皇覽》記:“伊尹冢在濟陰己氏平利鄉(今菏澤曹縣殷廟),亳近己氏縣。《孟子·萬章上》上載:有莘之墟在今曹縣西北莘冢集一帶。”伏滔《北征記》、《皇甫謐《帝王世紀》、《後漢志》、《太平寰宇記》等史籍對伊尹墓均有記載。明代,曹縣知縣范希正在伊尹墓前重修伊尹祠,祠為三進院落,歷代立碑碣數十通。2013年10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伊尹生日為期,每年陰曆二月二十一日廟會,廟會上唱戲娛樂,人山人海,蘇魯豫皖近萬人蜂擁至此祈求平安。現已成為曹縣旅遊景點,周圍數十里百姓常來求子祈福。目前,伊尹祠通過整修,廟宇煥然一新。

舜王廟

歷山舜王廟在鄄城縣閻什鎮歷山廟村西,東距閻什鎮2公里。皇甫謐云:“舜生姚墟”,據考姚墟即今鄄城縣舜城集。《史記》載: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菏澤之濱),河濱器皆不苦窳。歷山、雷澤、河濱均在鄄城境內。舜20歲登帝位,它是一位仁愛、誠信、謙恭、勤政、愛民的帝王,後人思其功德,嚮往其遺風,在所耕之歷山建廟以祀之,故名“歷山舜王廟”。據古廟碑記載,東漢光武帝年間開始修廟立碑,其後南北朝、北魏、唐、元、明、清各朝皆有修復。近年來,舜的後裔,海內外甄氏族人紛紛來函來人到歷山廟認祖歸宗,歷山廟周圍廣大民眾也自發修復歷山廟,現已建成寢宮殿、三皇殿、苦奶奶廟、龍泉舜井亭、周邊院牆及山門等。
歷山舜王廟歷山舜王廟

風景名勝

曹州書畫院

曹州書畫院, 是集書畫研究、創作、展覽、交流、收藏於一體的文化事業單位。目前為全國地市級規模最大的書畫院。曹州書畫院建築既有傳統的民族特色,又有現代的園林風格,院內藤廊、亭台、假山、噴泉、千字文石刻 壁,松竹鬥奇,百花爭艷,景 觀幽雅,宜書宜畫,已成為菏澤對外開放的視窗,書畫活動的中心,參觀旅遊的重要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常年對外開放。

曹州牡丹園

曹州牡丹園,國家AAAA級景點,位於菏澤牡丹區區內,是目前世界上品種最多,面積最大的牡丹主題公園。曹州牡丹園是在明清以來風格不一、大小不等的十幾處牡丹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清道光年間的趙氏園、桑籬園,創於明代的毛花園,以及當時的鐵藜寨花園、大春家花園、軍門花園等。素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譽。
曹州牡丹甲天下曹州牡丹甲天下

曹州八景

曹州,歷史悠久·有"舜耕歷山,漁雷澤"的記載,又有"襟帶河濟,控扼魯宋"的地理位置,而且北有歷山、雷澤、桂陵(春秋桂陵之戰發生地),東有雙河,南有清邱 、左山,西有華澤,於是形成了"曹州八景"。
先秦成陽古稱先秦成陽古稱
青邱煙柳
清邱,俗稱"清邱堌堆",距菏澤市二郎廟鄉通古集村南偏東約二公里(寺西范村東頭).古代是座高大的崗丘,方誌記做"清邱山".《菏澤縣誌》記載:"晉、宋、衛、曹盟於清邱.即此."丘上有清原寺(亦名清邱寺).據說始建於隋朝.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重修.寺院以四大天王廟、十八羅漢與千手佛殿為軸,鐘鼓樓、廂房、廊房等作陪.整個建築格局精巧,是座藝術性很高的建築物.寺院遠近多柳,珠簾絲垂,"朝暮望之,郁然如煙",故稱"清邱煙柳".清初何遠曾有詩曰:
滄桑歷歷此遺邱,望遍垂柳系客愁.春藹迴風迷近遠,嵐光厃樹任沉浮.絲穿語燕深深出,青拂行人款款留.玉敦珠盤俱寂寞,欲憑俯仰識千秋.
華驛歸騎
元末有人在西城牆內(約在今電影制修廠處)挖掘出一塊"南華驛館"碑,得知在西城外經鳳嘴山閱武台後有一條通往古南華縣(即離狐縣)的古南華驛道."每夕陽隱堤,返照雉堞,則野樹含煙,池水泛碧,行旅驅馬望門投止,絡繹不絕"(《縣誌》).故曰"華裔歸騎".清代本邑人段雲襄詩曰:
古驛今寥落,客程自往來.秋風吹野水,迫照上荒台.
郊樹行人度,關門暮角哀.遺徑誰復問,驅馬正氛埃.
桂陵柿葉
桂陵在今城東北約5.5公里何樓村.2300年前,齊、魏"桂陵之戰"即在此地.桂陵古貌,南有濟水,北有濮水,溝隘遍布,地形複雜,林木茂密,適宜伏兵.齊之孫臏誘魏師至此,聚而殲之,生擒龐涓.
菏澤桂陵之戰遺址菏澤桂陵之戰遺址
明代,此地多植柿樹,大者兩人能合圍.據載,盛時約4.8萬餘株.金秋十月,葉經霜染,恰似楓林.滿山遍野紅果倒掛,似火焰,如燈籠,在碧空金葉映襯下美景如畫.明代詩人王相樞有詩讚美說:"楓樹流丹柳變黃,杖藜散步桂陵鄉,......招來野老林間坐,閒說齊師敗魏王.清代詩人蘇毓沒你詩中也贊道:
桂林何處是?齊魏已成空.唯有千林柿,來看十月紅.
恍如霜後柏,疑是晚江楓.不必垂朱果,翻然葉葉風.
灉水荷花
灉水,在今市城南,大體順古濟水道東流.元末,河道淤塞,自金堤往東"野水相連,瀦於故道.中生菱荷,盛夏花展,香聞數里".清詩人蘇毓眉詠嘆道:
禹功何處是,一望無蒹葭。剩水春來接,新荷夏自花.
色分溪女艷,香入野人家.薄暮金堤上,行歌憶若耶.
雷澤秋風
古雷澤湖在今胡集鄉與鄄城交界處.傳說舜曾捕魚湖上.湖岸有堯陵河慶都靈台.後來"古祠倒塌,漢碑殘缺,商飆一起,落葉紛下".有些文人悲秋弔古,愴然不禁,故曰"雷澤秋風"段雲襄詩曰:
谷林堯陵谷林堯陵
商飆一次至,無地不堪悲.獨有尋幽處,能深弔古思.
雁回雷夏渚,木落谷林祠.惆悵龍梭化,鮫人罷釣絲.
雙河曉月
據《菏澤縣誌》記載:趙王河雙河口岸邊有一因果寺(原寺在今雙河大橋之西).該寺青磚綠瓦,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蔚然清秀.傳說每當陰曆十五之後,晨鐘初動,即可出寺賞月,河水中即呈現出"猶是中秋月,清光分外多","漸向天邊沒,猶從水底園"的妙景.故曰"雙河曉月".又一傳說是:中秋節時,明月中掛,月投影到因果寺南的一口水井中,則現出兩個月影.蘇毓眉詩曰:
雙河分兩岸,夜靜向潺湲.蚌暈浸寒影,波光散曉煙.
晨星已落落,明月尚娟娟.漸向天邊沒,猶從水底園.
興化晨鐘
定陶區原左山之陽有隋法源寺.寺內石鐘甚古.每當清晨將曙,
定陶左山寺定陶左山寺
悠悠鐘聲遙傳數里,聞者足發深省.故曰"興化晨鐘".
.歷山春雨
歷山,在今鄄城歷山公社;與菏澤交界處古雷澤湖畔.傳說山側為舜耕處.歷經滄桑,歷山已成隱一阜,而荒墟也盡為平原.每當春雨蕭蕭,曠野之上青黃悖交交錯其中,猶可使人想見田父讓畔之風.故曰"歷山春雨".清人段雲襄《歷山春雨詩》寫道:
欲訪耕耘跡,蒼茫失故山.野人猶讓畔,春鳥亦知還.
細雨柴荊靜,輕風芻牧間.悠然懷納鹿,歷試備儲艱.

史書記載

曹州,濟陰。上。開元戶七萬三千一百六十一。鄉一百四十九。《禹貢》豫州之域。於周又為曹國之地,後屬於宋,《左傳》哀公八年,宋景公滅曹。按:曹國在州東北三十七里濟陰縣界,故定陶城是也。七國時屬齊,宋為楚、魏所滅,三分其地,齊得其濟陰、東平。漢為濟陰郡之地,在濟水之南,故以為名。景帝中六年,別為濟陰國。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哀帝更為濟陰郡,屬兗州。後魏於定陶城置西兗州,周武帝改西兗州為曹州,取曹國為名也。
隋大業三年,改為濟陰郡。隋亂陷賊,武德四年平孟海公,復為曹州。
曹州州境:東西二百五十九里。南北二百五十九里。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二十五里。西至東都六百六十五里。西南至汴州二百四十五里。東至兗州三百七十里。東北至鄆州三百三十里。東南至宋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滑州二百里。貢、賦:開元貢:蛇床子,葶藶。賦:綿,絹。管縣六:濟陰,冤句,乘氏,成武,南華,考城。
濟陰縣,緊。郭下。本漢定陶縣之地,屬濟陰郡。隋開皇六年於此置濟陰縣,屬曹州。皇朝因之。曹南山,在縣東二十里。《詩》所謂“薈兮蔚兮,南山朝朝齊”,是也。
氾水,在縣南。昔漢高祖既定天下,即位於?水之陽。張晏曰:“氾水在濟陰界。取其?受弘大而潤下。”按今?水縣東亦有高祖即位壇,據《叔孫通傳》雲“高祖為皇帝,通於定陶就其儀”,在濟陰是也。
菏澤,在縣東北九十里,故定陶城東北。其地有菏山,故名其澤為菏澤。《禹貢》曰:“導菏澤,被孟豬”。
州理中城,蓋古之陶丘也,一名左城。《帝王世紀》“舜陶於河濱,即《禹貢》之陶丘,今濟陰定陶西有陶丘”,是也。《爾雅》曰“再成為陶丘”,成,猶重也。
戰國地圖戰國地圖
古曹國,在縣東北四十七里,故定陶是也。定陶故城,堯所居也。堯先居唐,後居陶,故曰陶唐氏。《史記》曰曹叔振鐸者,周武王弟,封於曹。魯哀公八年,宋滅曹,執曹伯陽。自曹叔至伯陽,凡十八葉。又范蠡相越平吳後,變姓名為朱公,居於陶,號陶朱公,亦此地也。
莘仲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蓋古之莘國也,伊尹耕於莘野,湯聞其賢,聘以為相,即此地。
三朡亭,古國也,在縣東北四十九里。湯伐桀,遂伐三朡,俘厥寶玉。注曰:“三朡,國名,今定陶是也。”
冤句縣,緊。東至州四十七里。本漢舊縣也,漢初屬梁國,景帝時屬濟陰郡。
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曹州。
煮棗故城,在縣西北四十里。《漢書》“樊噲攻煮棗,屠之”,是也。
濟陽故城,在縣西南五十里。漢濟陽縣也,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濟陽縣,明照一室,是歲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大於凡禾,因名秀。光武皇考為濟陽令。
袁本初故城,在縣北七十里。袁紹所築。
乘氏縣,緊。南至州五十四里。本漢舊縣也,屬濟陰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曹州。大業末年廢,武德四年重置。
秦代地圖秦代地圖
孟海公南北二城,在縣東四十五里。隋末賊帥孟海公所築。
成武縣,緊。西至州一百里。本漢舊縣也,屬山陽郡,後漢改屬濟陰郡。隋於此置戴州,成武縣屬焉。大業二年省戴州,縣移理州城中,後屬曹州。武德五年於金鄉縣重置戴州,縣又屬焉。貞觀十七年廢戴州,縣又屬曹州。
故秺城,在縣西北二十九里。昭帝封金日嬋為秺侯。
南華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離狐縣也,屬東郡。舊傳初置縣在濮水南,常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離狐。後漢屬濟陰郡。《魏志》“李典從太祖,遷離狐太守”,然則魏時離狐,郡也。晉屬濟陰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曹州。天寶元年改曰南華,英公李?、左僕射彭城郡公劉晏,皆此縣人。
清代曹州府清代曹州府
濮水,在縣南五里。昔殷紂使師延作靡靡之樂,武王伐紂,師延至投濮水而死,謂此水也。
考城縣,緊。東北至州九十五里。古戴國也,《春秋》隱公十年“宋人、蔡人、衛人伐戴”。後屬宋,楚滅宋,改名曰?。漢以為?縣。《國都城記》曰:“縣西南有戴水,今名戴陂,周回可百餘里。”蓋本戴國,取此陂水為名也。漢之興也,其邑多?,年數不登,故邑曰“?”。孝章帝柴於岱宗,過?縣,詔御史曰:“陳留甾縣,其稱不令。故高祖鄙柏人之名,武帝休聞喜而顯獲嘉,其改甾縣為考城縣。”至晉屬濟陰郡。高齊天保七年省考城縣,移成安縣理此。隋開皇十六年仍改名考城縣,屬宋州。武德五年,改屬曹州。
葵丘,在縣東南一百五十步。《左傳》“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是也。
大劑陂,即戴陂也,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周回八十七里,與宋州襄邑縣中分為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