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峪鎮

曲峪鎮

曲峪鎮位於臨縣西部黃河岸邊,隔河與陝西省佳縣木頭峪鄉相望。全鎮共轄36個行政村,70個自然村,27737人(2017),6000多戶,4000多勞力,國土面積127.4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000多畝,其中90%以上耕地被紅棗林覆蓋,年產紅棗1100萬公斤,人均收入達1015元。境內山高溝深,溝壑縱橫,屬於高原丘陵地區。境內平均氣溫18℃,無霜期180天。 曲峪鎮紅棗栽植品種有梨棗、駿棗、大姆棗、相棗、孔府酥、蛤蟆棗、驢奶奶棗等十幾個品種,現有奧華、傑爾特、仁和紅棗加工企業3戶,年加工紅棗100萬公斤。 三曲公路、青曲公路、沿黃公路穿境而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曲峪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西省臨縣
  • 地理位置:臨縣西南部黃河沿岸距縣城55公里處
  • 面積:127.43平方公里
  • 人口:27737人(2017) 
  • 車牌代碼:晉J
詳細信息,經濟,發展,歷史,地圖信息,

詳細信息

與鴻潮食品有限公司在武家窪村栽植優質紅棗5萬餘株,營造紅棗林3000多畝,打旱井160餘眼,實現電、渠配套,並在青家塔、前塔營造紅棗林3000餘畝,全年營造高標準紅棗林6000多畝。與此同時,與山西木棗精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開陽等村改良優質品種2萬餘株,採用棗園放蜂,黑光燈誘殺蟲等先進管理技術。興建防滲渠2000多米,打深井2眼,實現了水、電、渠配套,初步實施了農業訂單作業。2006年紅棗產量1100萬公斤,糧油產量1974萬公斤,人均收入達1105元,並集中在王家莊等村造林500餘畝,對2005年退耕還林工作進行檢查驗收,在下峁頭髮展毛白楊基地500餘畝。同時,以農民素質培訓為契機,組織紅棗科技培訓3次,受訓人員達5000多人次,在開陽等村成功舉辦了紅棗博覽現場會,使紅棗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經濟

此外,興建紅棗加工企業兩戶,烘乾房42間,實現年轉化加工紅棗2000萬公斤。並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全鎮勞務輸出6000多人次。種植優質玉米4000畝,穀子4000畝,薯類、豆類20475畝。同時,以正覺寺、曲峪古寺古鎮為依託,成立了保護正覺寺“十二連城”促進會和正覺寺“十二連城”展覽廳,整合黃河大峽谷,黃河水蝕浮雕,開陽大沙灘以及白道峪99眼半窯等資源,大力宣傳,進一步開發旅遊、運輸、飲食等產業,形成以紅棗產業為主,其他產業並茂發展的多元化格局。

發展

該鎮積極推進以公路建設為主的基礎實施建設。修通了開陽至寨甲5公里的村級公路,拓寬改造劉家裡至苗家焉公路8公里,新修郭家窪至瓦窯塔公路6公里,維護劉小線20公里,北山公路20公里,2007年砂化鋪油,在東坡上、武家窪等村完成10公里的“戶戶通”工程,並圓滿完成了沿黃公路邊坡、護坡的配套工程。同時,在“治五亂、達五化”的活動中,嚴格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以改善實施創建優美環境為突破口。與此同時,全鎮實現了村村通電,村村通電話,電視普及率達90%以上。有程控電視1000多部,開通農村信息網、寬頻網。新建小甲頭國小一座,硬化曲峪中學校園、操場1000多平方米,改造維修校舍13所,配桌凳1600多套,使國小入學率達100%,中學入學率達78%以上,文盲率2%,解決人畜飲用安全用水5村2000人口,修河壩一處200米,防滲水渠4000餘米,可灌溉灘地400餘畝,在劉家裡新打壩一座可淤地70餘畝,農網改造5村涉及1400多人口。全鎮打旱井160餘眼,修築防滲水渠800餘米,解決人畜飲水工程2處,可解決2000多人吃水問題,可灌棗林面積2000多畝。全年新增灘地300畝,四荒治理200畝,營造高標準紅棗林6000多畝,集中造林500餘畝,紅棗產量達1100萬公斤,糧油產量1974萬公斤,人均收入1105元。

歷史

“曲峪鎮賽如蘇州,一水沖成乾溝”,這是山西省臨縣曲峪鎮人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鎮史。曲峪鎮,地處縣治的西南邊緣,離城百餘華里,瀕臨黃河,隔望陝北,石頭山坐底,膠泥土蓋帽,地少土瘠,道路崎嶇,乃偏僻之縣的偏僻之鄉,甚至有人把它比喻為臨縣的“西藏”,怎么能和蘇州搭上界呢?它又是怎樣成為乾溝的呢? 流傳久遠的故事,至今依稀尚存的佐證,都在追憶著曲峪古鎮殷實悠久的歷史……
聊聊曲峪古鎮的陳年舊事
超級富翁“李十萬”。當歷史的年輪飛轉到明朝某個年頭的時候,曲峪古鎮已經發達興盛到“店鋪比肩、廈檐相沿、小河上有橋、下雨天走遍全鎮都不濕衣裳”的繁華境地。就像榆林的鎮川堡在歷史上被陝北人稱為“小北京”一樣,臨縣的曲峪鎮在當時的千里晉陝峽谷被稱為“小蘇州”;就像磧口古鎮在清末民初成就了兩代晉西首富一樣,曲峪古鎮在明朝就誕生了一個超級富翁“李十萬”——當時社會上值錢的東西,他都有十萬以上,因而得此雅號!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老天要收“李十萬”,殃及整個古鎮。話說某個大年初一,“李十萬”剛過門的兒媳婦早晨第一個出院,樹上棲的一隻鳥開口說話了:“李十萬,李十萬,驢年散?馬年散?”新媳婦聽不懂是啥意思,心想馬比驢好,就隨口答道:“馬年散。”當年即馬年,先是天火燒,後是洪水沖,隨著“李十萬”的灰飛煙滅西天去,“小蘇州”也鎮毀人逃四散走…
浴火重生曲峪村。“小蘇州”被毀之後,有一支逃難的鎮民傍著黃河溯流遷徙,北移200公里來到河曲縣時,發現有一條溝的地形曲里拐彎,和剛剛被毀的家園十分相似,睹物思鄉,不再前行,就地落腳開新村。為了永遠不忘自己的根,就把他鄉當故鄉,新村當舊村,依舊取名曲峪村。斗轉星移,歲月荏苒,數百年後,繼承了曲峪古鎮奮鬥基因的河曲縣曲峪村,在農業學大寨中創造出了超越先人的不朽業績,成為全國農業學大寨中的真正典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戶均固定資產超萬元!隨著歲月的不斷流淌,新、舊曲峪的關係越來越模糊了,但就在前幾年,還有三位河曲縣曲峪人,手捧家譜來臨縣曲峪尋根問祖,樹高千尺,落葉歸根,根祖文化已深深溶入每箇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
歷史資料佐證。《磧口志》明確記載:“乾隆年間水患多,曲峪、侯台兩鎮被毀後,兩鎮商民南移磧口建新鎮”。雖然這個時間比曲峪人流傳的“李十萬”的故事最少也要晚100多年,孰正孰誤,經與相關專家探討,大致結論均由口史而來,難有確鑿考證,但至少可以說明兩點:(1)在磧口古鎮興盛之前,曲峪古鎮已是臨縣很興盛的集鎮;(2)曲峪古鎮曾毀於大洪水是不爭的事實。
曲峪鎮南5公裏白道峪村的99孔半大院,是已考證的臨縣第一大院,她和曲峪古鎮的關係,是不是與磧口古鎮和李家山的關係相似呢?在1976年特大洪水之前,開陽灘尚存的那么多豪華墓葬,無言地向後人昭示著先輩曾經的輝煌。解放初,在曲峪的鐘鼓山廟院裡長著兩棵柏樹,絲毫不比正覺寺的細,這是曲峪古鎮千年歷史的又一明證。今日曲峪2000人30多個姓氏,則說明曲峪古鎮昨天是個人口流動較大的地方。每段文字,每個故事,甚至一草一木,都在映證著曲峪古鎮久遠而不俗的歷史。我不禁想問,如果說成就磧口古鎮的“風水”是二磧,那么曲峪古鎮賴以發家的“風水”又是什麼呢?
推敲曲峪古鎮的風光往事
對於曲峪古鎮的這些陳年往事,打小時起就無數次地聽長輩們講過,但一直是將信將疑:在自然條件差到已經“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的縣分里,在那個幾乎是純農業經濟的歷史朝代中,曲峪鎮憑什麼條件能夠積累那么多的財富而成為“小蘇州”呢?直到沿黃公路開通之後,當我站到曲峪鎮上游數公里的某一個位置回眸古鎮的時候,不由眼前一亮,茅塞頓開,我找到了小鎮先人們數百年前創造不朽歷史的“風水”!
十里長灘生曲峪。黃河在這裡畫了兩條並不顯眼的弧線:一條是黃河向西偏,一條是山勢向東縮,這一偏一縮之間,空出了整整十里長灘, 按照黃河曲峪段的歷史寬度僅為“隔河可以對話”、“放羊小子可以把石頭扔到陝西”的說法來計算,這片長灘最大時應該有9000畝左右的面積,由於潮起潮落要占掉一部分,保守的估計,歷史上這裡有不下5000畝的灘地,而且是用井水灌溉的園子地。再輔以曲峪溝、開陽溝的溝地和2000畝山地為補充,在全農耕的社會裡,在當年的曲峪村、開陽村一帶,生息2000人應該是好光景了。這在三千里江山一萬座山的臨縣,應該說是一方風水寶地了,太遠的說不清楚了,但直到明末清初,臨縣人口僅20000人,不難想像,曲峪古鎮在很早的年代裡,已是臨縣主要的人口聚居區之一。
五條大道興起集。農耕社會也是離不開交換的,曲峪的人口優勢和地理優勢決定了它是周邊30里半徑內100個左右村莊興集互市的首選地。在出行主要靠腿、運輸主要靠驢的歷史上,曲峪可以放射出去五條當時可稱為大路的路,相對於“地無一畝平、出門就爬坡”的臨縣其他大多數村莊來說是比較好走的,或者說曲峪可以吸引五個方向的人來趕集:沿黃河向南30里到叢羅峪;沿黃河向北30里到杏嶺莊;從南山一條大路30里通到正覺寺;從北山一條大路30里探到苗家鄢;進曲峪溝30里則可輻射石白頭鄉和雷家磧鄉各一半。此外,曲峪黃河對岸的陝西省坑鎮、店鎮、峪口鎮、木頭峪鄉的人們也是曲峪集上的常客。無商不富,有集必興,在方便了鄉民交換的同時,受益最大的自然是曲峪鎮人了。
傍著黃河富古鎮。我們非常熟悉的綏遠——磧口——晉中的水旱商道,在清朝中期之前一直是被禁止的,但本省上下游之間、晉陝之間區域性的商業活動一直還是進行的。由於曲峪鎮得水上便利,能夠把府谷、保德、佳縣等地的物品販回來,又由於歷史上信息比較阻塞,生意恐怕要好做些,利潤相對穩定,天長日久,日積月累,曲峪在當時富甲一方,受人羨慕是自然的事。稱“蘇州”只是在小天地里打比喻,既說明蘇州太有名,又說明咱本地在歷史上也貧困,但又有美好的嚮往。富積“李十萬”,應該是有影子不愁放大的道理。至於曲峪古鎮毀於何時,我無從考證,我倒覺得既說不清,也無需說清,哪個沿河靠溝的村鎮,都豈止經受過一次、兩次大洪水的考驗?曲峪灘由幾千畝變為幾百畝,無疑是歷次洪水反覆侵蝕的結果。
說說曲峪古鎮的一些著急事
近百年來,京包鐵路的開通,黃河航運業的蕭條,加速了曲峪的衰落;全社會公路運輸的大普及,使偏居一隅、處於交通末梢的曲峪古鎮發展更加滯後。當又一個千年來臨,曲峪古鎮再度迎來興盛的曙光,縣鄉油路、沿黃公路的建成,對於曲峪古鎮經濟發展的帶動十分明顯。但是,每每當我想起古鎮的兩件事,就不得不心生憂慮。
紅棗雨爛的問題。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曲峪古鎮得天獨厚的是紅棗樹,全鎮紅棗年總產量已達1000萬公斤,這是曲峪百姓基本生活的保障。令人心焦的是,紅棗雨爛頻發,許多年份,已經碩果纍纍、豐收在望了,又眼睜睜地看著紅棗在綿綿秋雨中生生爛掉。為了治爛,在政府的扶持引導下,建起了不少烤爐,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災害損失。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是爛在枝頭、進不了烤爐的。面對頻繁的自然災害,棗農均束手無策稱“天年”。
其實未必。三十年前,治理紅棗蟲害也是在天年論中成功的,山西農科院因此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位即將赴美留學的黃毛丫頭以書生之見說應該是可治的,網上也有一些實踐成果方面的論文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書生之見,棗農們在實踐中也有林林總總的治爛經驗等待總結套用。可否推理認為,棗爛難題在科技層面上已非“禁區”?憂心之餘,我提個建議:鑒於呂梁市黃河沿岸有近百萬百姓靠紅棗為基本生活來源,可否由市政府一次性拿出紅棗棗爛年損失的10%的資金,投向對口的農科機構專題攻關,輔以發動基層幹部總結民眾經驗,為治理棗災、惠及棗農、促進呂梁協調發展搏一把。如若成功,這群緊靠黃河畔、土地最薄、信息最少、出路最窄的弱勢群體的生活就有了基本保證。
保灘護鎮的問題。曲峪鎮因天賦長灘而生,而古鎮當年賴以起家的“風水地”,則由於黃河河床的不斷於高,特大洪水的反覆光顧,早已被沖刷毀壞了大部分,歷史上的晉陝峽谷第二大灘,僅存前曲峪灘和開陽灘兩個小灘了,各剩幾百畝吧,而原本居於十里長灘腰部位置的後曲峪灘,早已蕩然無存,從東山到西山,淺淺漫漫的都被黃河占領了。俗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在曲峪則是,黃河被於小河更高。近幾十年來,曲峪溝十年一遇的洪水就要進鎮遊街了。為了防洪護鎮,從30年前開始,前、後曲峪人民就用義務工、村積累、政府支持多種力量年復一年開展築堤防洪的不懈努力,防溝護鎮工程初步告捷,這階段性成果已讓曲峪人在夏天安心了不少。
但是,曲峪古鎮防黃大堤不僅至今沒有啟動,而且防黃意識也普遍較為麻痹。客觀地講,黃河安瀾了35年了,曲峪人,半數以上並沒有見過黃河的濤天巨浪,也難有防範意識,更難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歷史的教訓不應忘記。如果說明朝洪水衝垮“李十萬”已經久遠並被披上了神話外衣的話,那么1976年農曆七月初七日黃河大水,傾刻間使索達乾村居住的較低的家庭窯塌地毀人亡,釀成了臨縣歷史上最大的自然災害的慘痛教訓,我們當引以為戒。
黃河中游已經三十多年沒有發生大的洪水了,在水利工作中常常使用的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概念,無論何年一遇,對於僅剩的幾百畝灘地,都可能是一次極為嚴峻的考驗。為了有效保護這古鎮人民賴以生存的良田,保護千年古鎮僅存的這一點點“風水”,為了給古鎮的可持續發展保留空間,呼籲政府和有識之士給予足夠的重視,爭取到水利水保資金的投入,抑或在拓修沿黃公路時充分考慮曲峪古鎮的歷史價值,學習木頭峪鄉的做法,謹慎規劃,合理傾斜,扶貧救急。保護良灘,就是保護古鎮!
歷史無言,古鎮無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人一定不要忘記歷史的教訓,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才能比先人生活得更好,才能造福當代,澤被後人。

地圖信息

地址:山西省呂梁市臨縣中國信合臨縣曲峪農村信用合作社(三曲線)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