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療法

暗示療法

暗示療法是指通過非批評性的暗示使患者產生認知、情感和行為改變的心理治療技術。其基本假設:有些身心失常患者的人格結構並非存在問題,而是因生活適應遇到困難,若誘導其改變自我觀念,即可解除其心理困擾。治療可採用不同類型的暗示,如自我暗示與他人暗示、直接暗示與間接暗示、言語暗示與非言語暗示等。暗示的內容包括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和舉例,鼓勵患者嘗試克服自己的困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暗示療法
  • 外文名:suggestive therapy
  • 方式:利用言語、動作或其他方式
  • 產生時間:1775年
  • 首次使用者:麥斯麥
簡介,歷史,一般原理,種類,方式,輔助手段,適應症,

簡介

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心理治療的方法。治療者採用言語、動作或其他方式,使被治療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積極暗示的影響,從而不加主觀意志地接受治療師的某種觀點、信念、態度或指令,解除心理上的負擔和壓力,實現消除疾病症狀或強化某種療法療效的目的。暗示療法很多,臨床上常用的有言語暗示、藥物暗示、手術暗示、權威暗示、情境暗示等。平時醫生對患者的鼓勵、安慰、解釋、保證等也都有暗示的成分。暗示療法廣泛地套用於癔症、強迫症、神經衰弱等神經症的治療,也用於治療疼痛、高血壓、哮喘等身體疾病。暗示療法治療的效果往往取決於病人的易感性和對暗示的順從性,患者對醫生的信任是暗示治療的基礎。

歷史

暗示療法產生的歷史古老而悠久。1775年,F.A.麥斯麥在維也納首次表演催眠術,從而引起學術界對暗示作用的研究。夏科、巴甫洛夫弗洛伊德等對暗示現象都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巴甫洛夫說過:“暗示乃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於本世紀30年代撰寫了《暗示心理學》一書,把暗示與人格、社會等聯繫起來討論。而英國著名心理學家麥獨孤在臨床的套用,則堪稱獨步,聲譽蜚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前線戰場上流行著一種因受炸彈爆炸的震驚而患的心理恐懼症——“彈症病”,嚴重者四肢癱瘓。此病無藥可治,蔓延較快,令英國當局頭痛。這時,麥獨孤參加了戰時治療,經了解後他發現這是種“心病”,於是憑藉以往的社會聲望成功地進行了暗示心理療法。他用筆在下肢失去知覺的士兵膝蓋以下若干寸的地方畫了一圈,然後以無置疑的口吻告訴求治者,明天線圈以下部位一定恢復正常。第二天,這個士兵果然恢復了知覺。這樣日復一日地提高畫圈的位置,直到士兵痊癒。長期以來,醫療實踐表明,醫護人員的言語、表情、儀態、動作,醫療環境以及患者親友們的言語、神態等都可產生暗示作用。

一般原理

暗示就是不明白表示的意思。受暗示性就是一個人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接受別人藉助言語、手勢、表情等所表達的內容,並賦於一定意義而引起一定心理狀態的變化。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乃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因此,它是人類心理的特有的屬性。暗示療法就是利用積極的暗示消除某些疾患症狀或加強治療效果的治療方法。
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乃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實驗證明,人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暗示所以能夠對人的軀體和心理行為產生巨大影響,是因為暗示是一種人類所固有的普遍的心理特性,通過言語的聯想過程轉化為情緒狀態,並產生心理衝動,直接作用於機體的各種機能和行為活動而發揮其作用。
暗示的作用可以分為兩個過程:一是通過語言或動作的刺激,使受暗示的人產生觀念的過程;二是在這種觀念的基礎上引起行動的過程。暗示作用的發揮必須經過這樣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給予患者以一定的刺激即他人暗示,是暗示作用發揮的前提條件;而暗示作用的真正發揮,還必須經過第二個過程,把外界刺激轉變為自我觀念,並把這種觀念付諸行動,即自我暗示。暗示,如果是他人所提供的暗示,只有在受暗示者接受其語言或動作後形成觀念,並產生效果,暗示的作用才能得到實現。如果在別人給予刺激的場合下,受暗示者沒有接受這種刺激或沒有轉變為自我觀念,暗示也就不會產生效果。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暗示的本質是自我觀念轉變為行為的過程。
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一個人可以突然變得耳聾眼瞎。但這種情況下的視力和聽覺喪失並不是因為視神經、聽神經受損,而僅僅是因為大腦管理視覺、聽覺的那個區域的機能受到了干擾,形成了一個病態性的抑制中心,使神經細胞喪失了正常工作的功能。它們不再接受傳來的信息,當然不能對這些信息作出反應。這樣的患者,心理醫生用催眠、暗示療法進行治療,可以很快治好,往往使旁觀者大吃一驚。

種類

根據被暗示者的意識狀態可分為覺醒狀態暗示療法與催眠狀態暗示療法。前者指在有或無儀器檢查的情況下,醫生用預先編好的暗示性語句誘導病人從心理上接受自己的意見,此法常常需要與解釋、說服的方法同時進行,病人能自覺地進行積極思考,有意識地調整情緒,使治療在患者主動合作下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催眠暗示療法是病人在催眠狀態下,醫生使用語言暗示達到治療的目的。由於在催眠狀態下,患者意識中的比較與聯想受到很大限制,批判力減弱,可毫無批判地接受醫生的指令——暗示,因而使暗示作用的效果大大加強,治療也最容易奏效。
暗示療法還可分為他暗示法和自暗示法。上述覺醒狀態下醫生對患者的暗示即屬他暗示法,自暗示法是指患者自己把某種積極觀念暗示給自己。如處於興奮、緊張狀態甚至失眠的患者,使用一些使人平靜、緩和及放鬆的語句進行自我暗示,對於緩和興奮、緊張情緒,促進入睡都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在醫治疾病過程中,醫者或家屬的一些不慎言行常常會給病人以消極暗示,反而使病情加重,如一位喪偶女性,悲痛欲絕,醫生勸她把心放寬,否則會“急出精神病來”,患者工作單位附近是精神病收容所,每日上下班看到收容所就想到醫生的話,後來,果然發生了歇期底里症。另外,某些神經官能症,尤其是神經衰弱,往往就是由於自我消極暗示作用而引起或加重的。如有的老人對自身狀況過於關注,稍有不適就驚慌失措,自覺患了重病而坐臥不安。因此,消極的他人暗示或自我暗示都必須認真加以克服。暗示作用研究還表明,病人受暗示性的個人差異很大,女性比男性較易接受暗示,而智力和文化程度高低對受暗示性不起什麼決定作用。

方式

運用暗示療法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
完全圖解催眠完全圖解催眠
直接暗示療法
是指讓求治者靜坐在舒適安靜的椅子上,施治者以技巧性的語言或表情,給予求治者以誘導和暗示,使求治者接受暗示從而改變原有的病態感覺和不良態度,達到治療目的。
間接暗示療法
則是藉助於某種刺激或儀器檢查的配合,用語言強化來進行的暗示治療。臨床醫學上可通過對求治者的軀體檢查操作,或使用某一儀器或注射某些藥物,以及使求治者處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再結合施治者的言語態度進行暗示,從而使暗示效果更顯著。例如,在治療癔症性肢體癱瘓時,施治者可用電刺激肌肉,同時以均勻有力的語調,用預先備好的暗示語句,如,“你的肢體已通電,神經電流已逐漸暢通,肌肉開始逐漸有力”等,對求治者進行積極的暗示,從而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輔助手段

暗示療法通常結合某些輔助手段以提高療效。常用的方法有:給求治者服一些無副作用的“安慰劑”,10毫升10%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或蒸餾水皮內注射;電針理療等。在臨床套用上,暗示療法主要用於治療神經症癔症性截癱、癔症性黑朦、癔症性失語、癔症性哮喘強迫症、口吃、運動障礙以及某些身心疾病。
催眠催眠

適應症

目前,臨床上普遍認為暗示療法的使用範圍是很廣的,其適應症除了癔病和其它神經症(如恐怖性神經症、焦慮性神經症)外,對疼痛、瘙癢哮喘心率過速過度換氣綜合症等心身障礙和心身疾病,陽痿性冷淡等性機能障礙,遺尿、口吃、厭食等行為習慣障礙等均有療效。暗示療法的治療效果往往取決於患者的感受性和對暗示的順從性,患者對心理醫生的信任是暗示治療的基礎。
癔病是暗示療法的傳統適應症。古代人就掌握了如何套用暗示治療癔病的方法,雖然當時還不能給予科學的解釋,蒙上了一層迷信和神奇的色彩,但是作為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已經為人們所接受。現在,關於癔病的病因學研究認為,癔病患者本身的性格特點就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很容易接受別人的語言、態度、行為和觀念的影響。因此,患者的症狀表現與暗示和自我暗示有密切關係,尤其在癔病的發作、症狀的改變或消失上往往起重要作用。19世紀中葉,法國精神病醫生沙可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強調暗示在癔病發病機理中的作用,這個觀點以後又得到巴賓斯基伯恩海姆的支持。某些神經症,如恐怖性神經症、焦慮性神經症等,在發病中各種精神因素有直接影響。因此,其心理治療的原則也大致相同。皆需要醫生對患者給以權威性的說明和解釋,讓患者對疾病的原因、性質和轉歸有所了解,加上醫生的鼓勵和指導,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解除恐懼或焦慮的心理狀態,這些都離不開暗示治療。
此外,大量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證明,暗示對疼痛有明顯的影響,在足夠的暗示作用下,配合使用安慰劑能使術後傷口疼痛顯著減輕;用噪音刺激的方法進行拔牙,其中也有暗示作用。同理,暗示療法對哮喘等心身疾病也有療效。
對於陽痿、早泄、性冷淡等性機能障礙,以及遺尿、口吃、厭食等行為習慣障礙,由於其病因屬於心因性者為多,也可以套用暗示療法使症狀緩解或達到痊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