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溫

暑溫是由感受暑熱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熱病。本病的發生有較明顯的季節性,一般認為是夏至立秋之間。暑溫發病急驟,初起即見壯熱、汗多、煩渴引飲、面赤、脈洪大等氣分陽明熱盛證候,為其主要特點。根據發病季節與I臨床表現,西醫的流行性乙型腦炎、鉤端螺旋體病、夏季流行性感冒、登革熱、中暑、夏季熱等,可參考暑溫病進行辨證治療。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暑溫
  • 主要病因:由感受暑熱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熱病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多發時節:夏至到立秋之間
診斷要點,辨證分析,辨證論治,暑入陽明型,暑傷津氣型,暑傷肺絡型,暑入心營型,暑熱動風型,暑熱動血型,

診斷要點

本病多發生於暑熱當令的季節。發病急驟,熱勢亢盛,初起即見氣分陽明熱盛的證候。症情變化較快,可有化火、生痰、生風等複雜的病機變化,易見津氣欲脫、閉竅、動風、動血等危重證候。本病應注意與春溫相鑑別。雖然兩者起病均可即見里熱證候,但春溫發生於夏至之前的春季;初起所見之里熱證候,不是氣分陽明邪熱熾盛的證候表現;病變過程容易傷陰。暑溫發生於夏至之後的暑熱當令之夏季;初起即之里熱證候,是氣分陽明邪熱熾盛之大熱證;病變過程極易耗氣傷津。

辨證分析

暑溫的發生由感受暑熱病邪而致。夏令天氣炎熱,人體或因汗出過多津氣耗傷,或因勞作過度,抵禦外邪能力低下,則往往容易感受暑熱病邪而病。本病所及臟腑、部位,主要是陽明胃、心營、厥陰肝等。
暑熱病邪炎熱酷烈,侵犯人體每見發病急驟,熱勢亢盛,傳變迅速。臨床上邪在衛分階段極為短暫而往往不易覺察,故一發病即出現高熱、汗多、口渴、脈洪大等氣分陽明胃熱熾盛證候。若氣分暑熱病邪不解,可侵入營分而出現心營熱盛或引動肝風。若暑熱病邪進而侵入血分,則可迫血妄行,出現癍疹或各種出血症。暑熱病邪極易耗傷人體津氣,故在病程中常有背微惡寒、自汗、氣促而喘、心煩口渴、肢倦神疲、脈芤等津氣耗傷證候;甚則身熱驟降、四肢不溫、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津氣外脫的危重證候。若邪氣猖獗而人體正氣不足,則可見暑熱病邪直人心腦、肝經而引起神昏、痙厥等危急證候。
暑溫病總的治療原則,為清暑泄熱。I臨床上還需根據病程中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證候,進行辨證施治,比如辛寒清氣,滌暑泄熱,清心涼營,涼血解毒,開竅熄風,益氣斂津等。

辨證論治

暑入陽明型

【證見】 壯熱,汗多,心煩,頭痛且暈,面赤氣粗,口渴,齒燥,小便黃短。舌紅,苔黃燥,脈洪數或洪大而芤。
治法:辛寒清氣,滌暑泄熱。
方藥:
1.主方白虎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甘草8克,粳米12克,蘆根15克,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青天葵12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l劑。
若見壯熱、汗多,同時也覺背微惡寒、脈洪大而芤者,可加西洋參12克,或太子參30克(即白虎加人參湯)。若身灼熱無汗、微惡風寒者,加青蒿9克,香薷9克,連翹12克,大豆黃卷12克。若胸痞、肢倦、嘔惡、苔膩者,可加竹茹12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滑石18克。
中成藥
⑴清開靈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l一2次。
⑵雙黃連粉針,3克加入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
⑶新癀片,每次3~4片口服,每日3次。
⑷銀黃口服液,每次l~2支口服,每日3—4次。
⑸板藍根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3.單方驗方青柴石知二黃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柴胡8克,黃芩15克,大黃8克(後下),青蒿9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適用於高熱急症,退熱效果頗驗。

暑傷津氣型

【證見】身熱息粗,心煩,口渴,自汗難止,肢倦神疲,小便黃短。舌嫩紅,苔少而乾,脈虛無力。
【治法】清熱滌暑,益氣生津。
【方藥】
1.主方王氏清暑益氣湯(王孟英《溫熱經緯》)
處方:西洋參12克,石斛15克,麥冬10克,黃連6克,竹葉12克,荷梗10克,知母15克,西瓜翠衣15克,粳米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劑,早、晚各1劑。
若發熱甚、面紅赤、渴喜冷飲者,可酌加生石膏30克(先煎),天花粉15克。若津氣耗傷甚,出現身熱驟退、汗出不止、喘促欲脫、脈散大者,為津氣欲脫之危重證候,應予益氣斂津、生脈固脫,可在方中去黃連、知母、竹葉、荷梗,加入五味子9克,沙參15克(即成為生脈散加味)。
2.中成藥
⑴清開靈注射液,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並用參麥注射液1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點滴,兩藥配合使用,每日1次。
⑵清開靈口服液,每次20毫升口服,每日3次;西洋參口服液,每次10毫升口服,每日3次,兩藥配合使用。
⑶參麥針注射液,用6~8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中靜脈注射,後接參麥針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適用於津氣欲脫危重證候者,搶救治療。
3.單方驗方竹葉石膏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竹葉12克,石膏30克,法半夏8克,麥冬12克,人參6克(可選用西洋參10克或太子參2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適用於治暑熱傷津氣或熱病後氣津兩傷。

暑傷肺絡型

【證見】 身體灼熱,面赤,煩渴,頭目不清,咳嗽氣粗,驟然咯血、衄血,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 涼血解毒,清絡宣肺。
【方藥】
1.主方犀角地黃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合銀翹散(《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生地黃25克,生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竹葉12克,桔梗9克,牛蒡子10克,白茅根30克,仙鶴草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
如咳嗽頻頻,疾稠帶血絲者,去白芍,加杏仁12克,瓜蔞12克。若高熱、煩躁者,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黃芩12克。若咯血量多者,加三七10克(研末,沖服),大黃9克(後下)。
2.中成藥
⑴雙黃連粉針,用3克加入0.9%生理鹽水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
⑵紫地寧血散,每次1~2支沖服,每日3~4次。
⑶清開靈注射液,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2次。
3.單方驗方清肺止血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生地黃30克,牡丹皮10克,仙鶴草12克,葦莖12克,魚腥草15克,桑白皮15克,北杏仁12克,桔梗10克。水煎服,每日2劑。

暑入心營型

病名:暑溫·暑入心營證
【證見】 身熱煩躁,夜寐不寧,時有譫語,甚或昏迷不語;或猝然昏倒,身熱肢厥,氣粗如喘,牙關緊閉。舌紅絳,脈細數或弦數。
【治法】 涼營泄熱,清心開竅。
【方藥】
1.主方清營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生地黃25克,竹葉心8克,連心麥冬12克,蓮子心3克,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玄參18克,生石膏30克(先煎),梔子12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l劑。
若手足躁動,甚至抽搐者,可加鉤藤12克,地龍18克。若昏迷不語、喉中痰鳴者,加石菖蒲10克,鬱金10克,天竺黃10克。
2.中成藥
⑴醒腦靜注射液,用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靜脈注射;後按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點滴。
⑵行軍散,每次1克沖服,每日2~3次。
⑶紫雪丹,每次1-2支沖服,每日3~4次。
3.單方驗方犀地清絡飲(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處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牡丹皮9克,連翹10克,竹瀝9克,鮮生地黃24克,赤芍12克,桃仁9克,鮮茅根30克,石菖蒲3克,燈心草2克,生薑汁1匙(沖)。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

暑熱動風型

【證見】 身灼熱,頭頸痛,甚或頸項強直,四肢抽搐,牙關緊閉,神迷不清,喉間痰壅。或見舌紅苔黃乾,脈弦數。
【治法】 清泄暑熱,熄風定痙。
【方藥】
1.主方羚角鉤藤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加減
處方:羚角片6克(或以羚羊角骨15克代,先煎),桑葉9克,夏枯草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川貝母10克,鉤藤10克(後下),生地黃25克,菊花15克,生白芍15克,茯神木15克,竹茹15克,狗肝菜15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口渴、唇焦者,加天花粉15克,蘆根12克。如抽搐頻頻,難以控制者,加僵蠶10克,地龍20克,大黃10克(後下)。若兼見癍疹、衄血、咯血者,可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2克,大青葉12克,赤芍12克。
2.中成藥
⑴止痙散,每次1~2支沖服,每日2~3次。
⑵紫雪丹,每次1—2支沖服,每日3~4次。
3.單方驗方鉤藤煎(王懷隱等《太平聖惠方》)
處方:鉤藤9克,黃芩15克,知母15克,升麻6克,沙參30克,寒水石30克,蟬蛻6克,蜣螂6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2劑。

暑熱動血型

【證見】 身體灼熱,躁擾不安,癍疹密布,色顯紫黑,神昏譫妄,吐血,衄血,便血。舌絳苔焦,脈弦數。
【治法】 涼血解毒,滌暑開竅。
【方藥】
1.主方神犀丹(王孟英《溫熱經緯》)加減
處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石菖蒲12克,、黃芩15克,連翹12克,金銀花15克,生地黃30克,板藍根30克,玄參25克,紫草15克,石膏30克(先煎),淡豆豉12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
若兼頭痛、頸硬、手足抽搐者,加羚羊角12克(先煎),鉤藤12克,地龍25克。若喉中痰聲漉漉者,可加天竺黃10克,膽南星12克,猴棗散2支(沖服)。若出血症狀嚴重,斑疹鮮紅者,加仙鶴草30克,白茅根30克,側柏葉30克。
2.中成藥
⑴醒腦靜注射液,用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靜脈注射;後接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點滴。
⑵紫地寧血散,每次2支沖服,每日3-4次。
⑶雲南白藥,每次l克沖服,每日3次。
3.單方驗方十全苦寒救補湯(《戴麟郊溫熱論》)
處方:生石膏30克,黃芩18克。
指夏季感受暑邪而發病的熱性病。臨床表現一開始就發熱身困,汗大出,背微惡寒,形似傷寒,右脈洪大而數,左脈反小於右,頭暈痛,面垢齒燥,口渴引飲,面赤心煩惡熱,大便或秘或瀉,或瀉而不爽等。暑溫易夾雜有傳染性的癘氣,是夏季較烈性的一類傳染病,前人稱為“暑溫夾癘”。如流行性B型腦炎、中毒性痢疾、鉤端螺旋體病、惡性瘧疾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