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穢

暑穢,中醫基礎術語。

①指病名。夏秋季節感受暑濕穢濁之邪而發生的以頭痛頭脹、肌熱有汗、心煩噁心等為主症的時令病,稱暑穢。暑穢的名稱見《時病論》。

②指兒科病證名。指小兒神怯氣弱,暑濕穢濁之氣蒙蔽於上出現煩躁、神昏的病證。屬小兒暑溫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暑穢
  • 出處:《時病論》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附註,

解讀

暑穢是由暑濕夾穢濁之氣入侵而成。暑多兼濕。《臨證指南》說:“天之暑熱一動,地之濕濁自騰。人在蒸淫熱迫之中,若正氣或有隙,則邪從口鼻吸入,氣分先阻,上蒸清肅不行,輸化之機失於常度,水谷之精微亦蘊結而為濕也……故暑病必挾濕。”暑濕與穢濁交侵則成暑穢。暑穢有偏於暑重和濕重之分,故可分為暑穢和濕穢兩證。

中醫套用

1、病因
夏秋季節感受暑濕穢濁之氣
2、病機
夏秋之間,天暑下迫,地濕升騰,暑濕交蒸,更兼穢濁之氣交混於內,若素體脾虛濕勝,火起居不慎,暑濕穢濁之邪侵犯人體,因阻氣機而發為本病。
3、分類處理
臨床表現:頭痛而脹,胸脘痞悶,煩躁嘔吐,膚熱有汗,甚至神昏耳聾。
病機分析:穢濁之氣阻遏清陽,則頭痛且脹,暑濕穢濁交阻於中焦,阻滯氣機,則胸脘痞悶,煩躁嘔惡,暑濕鬱蒸,則膚熱有汗,但一般熱勢不甚,汗亦不多,穢濁蒙蔽清竅,則可見神昏,耳聾,詞語熱陷心包之神昏見舌蹇肢厥,灼熱舌絳紫者明顯不同。偏於暑熱重者,苔多黃膩,且有心煩口渴;偏於濕濁者,則舌苔白膩,口多不渴。
治法:芳香辟穢,化濕滌濁
方藥:藿香正氣散。方中藿香、蘇葉、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半夏、陳皮、厚朴、桔梗、炙甘草。
藿香正氣散偏於溫燥,用於暑兼寒濕者。若時中蘊熱,可加六一散清熱利濕。感穢濁太盛而蒙蔽清竅見神昏者,可先用通關散吹鼻取嚏以甦醒神志,並服玉樞丹以辟穢開竅。
針灸療法:取合谷、曲池、外關、內關、風池、陽陵泉、中脘、豐隆、足三里。持續行針數分鐘出針,口渴不明顯,舌苔白膩者,可留針20分鐘,間斷行針,神昏者加十宣,十二井、人中、勞宮、湧泉。
注意事項:本證不屬於熱閉心包,其治療不可用清心開竅之法,三寶對本證並不適宜。

附註

兒科病證暑穢,屬小兒暑溫病。
多因暑邪與濕熱穢濁之氣同感穢濁上蒸蒙蔽清竅所致。
臨床表現:身熱不揚,頭痛而脹,胸脘痞悶,悶亂煩擾,甚至神昏耳聾。
治法:消利濕熱,辟穢開竅,
方用六合湯、藿香生氣散加減。
若穢濁之邪蒙蔽清竅,以神魂耳聾為主證者,可配合用通關散取嚏,或用玉樞丹辟穢開竅,或用蘇合香丸溫通開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