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球(概念)

智慧地球(概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智慧地球分成三個要素,即“3I”:物聯化、互聯化、智慧型化(Instrumentation, Interconnectedness, Intelligence),是指把新一代的IT、網際網路技術充分運用到各行各業,把感應器嵌入、裝備到全球的醫院、電網、鐵路、橋樑、隧道、公路、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通過網際網路形成“物聯網”;而後通過超級計算機和雲計算,使得人類以更加精細、動態的方式和生活,從而在世界範圍內提升“智慧水平”,最終就是“網際網路+物聯網=智慧地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慧地球
  • 外文名:Smarter Planet
  • 別稱智慧型地球
  • 提出時間:2008年11月
  • 提出方:IBM
  • 提出人:彭明盛
簡介,解讀,雲計算,概念,運營模式,在中國的發展,注意事項,

簡介

智慧地球
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1月,美國歐巴馬總統公開肯定了IBM“智慧地球”思路,2009年8月,IBM又發布了《智慧地球贏在中國》計畫書,正式揭開 IBM“智慧地球”中國戰略的序幕。近兩年世界各國的科技發展布局,IBM“智慧地球”戰略已經得到了各國的普遍認可。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被公認為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而與“智慧地球”密切相關的物聯網、雲計算等,更成為科技已開發國家制定本國發展戰略的重點。自2009年以來,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紛紛推出本國的物聯網、雲計算相關發展戰略。
2009年1月9日,由澳信中國傳媒集團旗下IT168網站主辦的“2009中國IT產品創新與技術趨勢大會”隆重召開。IBM全球副總裁麥特·王博士在大會做了主題為《構建智慧的地球》的演講。與大家共享一個新的觀念,這也是IBM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所提出的一個觀念,即智慧地球,用來控制中國的各電子系統
麥特·王:也許剛開始聽到智慧的地球大家有一點不理解,這個跟我們IT有什麼關係,就像是我回憶在過去的十年當中,我們有很多的IT的,在我們剛開始認識他的時候也是不理解,比如說我剛開始提出,後來提出,然後在中間我們還有在推動SOA,很多的時候,很多的客戶還有我們的一些用戶,他們不一定很清楚為什麼會往這個方面發展,今天早上我跟王總、宋總在交流的時候,我們有的時候如果只是局限於自己的生活環境,很可能沒有看到一個巨觀的、外界的一個變化,就像我們剛開始去年或者是去年中旬的時候發生世界經濟危機,我們只是看到說不定是報紙上的炒作,哪裡來的危機。
今年確實是廣東沿海的一些地方感受到了,而且政府也意識到這個確實是我們是連線著全球的經濟,不可能在某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跟我們是沒有關係的。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IBM在這方面,在IT這個方面,因為我們有很多的客戶,我們的客戶就是遍布全球,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意識到下面一步真正的會成為一個智慧的地球。
IBM
塔尖大規模
按照市場金字塔模型,立足金字塔尖儘管擁有誘人的高利潤,卻很難兼具規模效應。然而,站在IT市場塔頂的IBM,如今卻又一次打破常規—其自2008年底高調推出的“智慧地球”願景,正在掀起新一輪IT企業戰略變革的序幕。
智慧的地球
按照IBM的定義,“智慧地球”包括三個維度:第一,能夠更透徹地感應和度量世界的本質和變化;第二,促進世界更全面地互聯互通;第三,在上述基礎上,所有事物、流程、運行方式都將實現更深入的智慧型化,企業因此獲得更智慧型的洞察。
根據構想,在“智慧地球”時代,IT將變成讓地球智慧運轉的隱性能動工具,瀰漫於人、自然系統、社會體系、商業系統和各種組織中。因此,在這樣的時代,IBM希望自己能像空氣一樣滲透到智慧運轉的每個角落,成為人類地球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你可能在選擇某種服務時,直接找到IBM;或者在一些看似自然產生的服務背後,了解到提供支撐的力量也來源於IBM。”說出這番暢想的,是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李實恭。
儘管李實恭在眼下還無法對“智慧地球”的未來影響力進行測算和估量,但不可忽視的一點卻是,在推動“智慧地球”的過程中,IBM又一次充當了市場的引領者。
放大市場
實際上,“智慧地球”不是IBM追求規模化的起點。早在1996年IBM提出“電子商務”時,它們就開始有意識地朝著既要保持市場高端地位、又要追求規模的方向努力。而所謂追求規模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放大市場。
在外界眼中,從提出“電子商務”,到“電子商務隨需應變”,再到此次的“智慧地球”,IBM一直在IT界打高端概念牌。然而,IBM大中國區董事長周偉卻認為,這是IBM在改變傳統的做事方式。“過去很多時候IBM是後來居上,在對手提出新技術後實現趕超。”然而,這種模式的生命力在“摩爾定律”遭遇IT創新,從而帶來行業顛覆之日起就難以為繼了。IBM曾經因為固守硬體優勢而錯失市場變化的機會,並因此遭遇1994年巨虧80億美元、隨後3年累計虧損160億美元的慘痛教訓。所以,“IBM必須改變戰略,實現超前,通過創新去創造市場並帶動整個產業”。
這種風格的改變,簡而言之就是放大市場。看看IBM實現超前的路徑:先捕捉市場趨勢,在內部做好技術和運營模式上的準備,然後向外宣布概念,設法引起行業和客戶的廣泛關注並激發他們潛在或朦朧的需求意識,在獲得這些來自一線套用廠商的共同需求後,聚焦性地進行相關研究並在第一時間推出滿足需求的產品。同時,IBM概念的“廣播”效應也會為它吸引來大批客戶。顯然,與之前拿著產品向客戶推銷相比,這種模式既能強化IBM在客戶中的引領者形象,又能讓它們獲得更大的市場規模。
伴隨著IT產業的發展變化,從1996年至今,IBM先後推出過3個概念。而這些概念在內涵和外延上的逐漸擴大,則讓IBM在市場廣度和深度上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在“電子商務”和“隨需應變”時代,IBM主要關注用戶套用IT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和體驗;而從“智慧地球”開始,它將融入用戶所在領域的業務智慧型化套用。顯然,這種“無處不在”的支撐需求,將讓IBM獲得更大規模、更縱深的業務。
在此前提下,開放合作是IBM放大市場的不二法則。實際在所涉及的市場上,並非所有東西都是IBM的強項,特別是非IT領域的行業資源和技術。正如IBM全球戰略計畫部負責人所說,“我們在越來越多的領域都看到,創新需要眾多在更細微層面上具有專長的成員來參與。”因此,為了打造一個涉及面廣大的生態體系,IBM採用了包括資本在內的諸多手段,吸引儘可能多的合作夥伴。就連一向自成體系的IBM研究部門,也早在幾年前就合作引入了跨學科研究。比如,2008年2月,IBM與沙烏地阿拉伯合資成立研究院,利用IBM的納米技術進行聯合太陽能與海水淡化的研究。此外,IBM中國研究院也在與合作夥伴和客戶進行聯合研發。
“這個改變在‘智慧地球’推出幾個月來表現尤為明顯。現在客戶主動要求我們研究部門參與研發。”在李實恭看來,這種研發模式對IBM落實願景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比如,他們曾經根據有限的市場信息判斷某類高端技術可能會在3~5年後發揮作用,但是,通過最近與合作夥伴的充分接觸,他們發現那類技術在當前就為整個世界所需要。為此,他們重新調整了研發資源,加速相關研究。
值得思考的是,和IBM同期看到市場發展機會的其他企業並不少,但為什麼唯獨IBM在利用機會放大市場上所取得的成績最為顯著?究其原因,有專家就認為,這得益於IBM所採取的開放合作商業發展思路與當今世界扁平化的趨勢相契合。在論述這一趨勢時,《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強調說:“開始於21世紀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等級制度正遭到來自社會底層的挑戰,或者正從自上而下的關係變成更為平等合作的關係。”顯然,基於這樣的發展趨勢,任何壟斷模式都不可能持久,只有合作共生。而合作必須根植於開放。
當然,李實恭也承認,開放意味著要有很多彈性,有很多可變通的地方,因此需要企業針對變化有很好的管理能力。譬如,如果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和管理做得不好,企業就沒有辦法跟合作夥伴共同分享研究並進一步合作套用。“IBM 100年的企業歷練和60年的研究探索,讓我們具備了這種管理變化的能力。”
控盤能力
不僅把市場放大,而且還要在裡面爭取到更大的利益。後一種掌控市場的能力主要來源於IBM以諮詢服務為主的商業模式:首先以諮詢服務獲得客戶的認可,然後把IBM生態體系中的相應產品打包成解決方案銷售給客戶。
1996年,IBM全球服務部的組織形式開始獨立運行。伴隨著服務業務的誕生,IBM也從原來直接向客戶推銷產品轉為服務導向的行銷。這種服務型商業模式不僅幫助IBM從衰敗中起死回生並恢復王者地位,還讓它們成功擺脫了最近一輪的經濟危機。2008年,當不少企業都出現生存危機甚至破產時,IBM卻獲得了歷史上最好業績,全年收入為1 036億美元,較上年增長5%,利潤增長超過18%。
這種“要利潤,更要規模”的商業模式,看似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在IBM卻被證明為成功的關鍵。而在“智慧地球”階段,IBM關於服務對象、內容等方面將有所提升—此前,IBM的服務影響力面向的是企業CIO,內容則圍繞IT套用;而今後,其將設法影響到CEO層面,藉此向他們傳遞關於產業鏈整合、企業全球化等智慧運營方面的建議。
儘管IBM是一家美國公司,但“全球整合企業”(GIE)卻成為了它近兩年來最有效的市場通行證。目前,IBM有60%的員工、57.87%的收入來自美國以外。它們的全球支付中心在上海、全球採購中心在深圳、財務中心在吉隆坡、人力資源中心在馬尼拉……經過這樣的全球整合,IBM實現了“全球化”效益的最大化,比如它們的採購中心由300個縮減為3個,因此節約了250多億美元的成本。而全球整合的平台也讓研發更加便利高效。比如,他們針對中國所做的智慧型電網、節能減排等項目研究,就集結了全球資源組成全球研發團隊。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要從智慧地球的思路出發,研究中國問題,不僅考慮屬地需求,而要與全球狀況聯繫起來。”李實恭認為,這樣做出來的方案,遞交給客戶後,會為客戶增加全球化的能力。當然,客觀上也會加速IBM“智慧地球”概念的落實。
IBM自己一直以來都是其服務部門的研究樣板,而研究部門則是整個企業技術和業務模式的先行者。譬如,當IBM在市場上向客戶展示自己的GIE成果時,研究部門已經在實踐GIE的下一步動作。
針對如何在屬地獲得有效信息、如何把信息翻譯成GIE平台共用語言,如何利用散布在GIE平台上的全球資源共同合作這些問題,李實恭表示,目前即使解決一個中國內地的問題,其也不用調集遠在歐美的團隊成員來到中國—後者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就可以參與中國項目的研究,而到現場拾取問題和需求的任務,就由沒有語言、文化障礙的本地團隊去完成。最終,這些能力會以服務的形式陸續遞交到客戶手中。而當客戶實現全球化、智慧型化後,IBM的價值也隨之放大。李實恭認為,“這是IBM最好的規模化發展模式。”

解讀

央視公益廣告中的“智慧地球”
兩千餘年前,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不禁要問,還有什麼能夠撬動地球?IBM的答案是智慧的系統。
智慧地球(概念)
智慧地球
近期IBM提出了新的全球戰略——Smarter Planet即“智慧地球”。這個宏大的戰略將如何影響世界,將怎樣改寫產業格局,在中國IBM又將如何切入?本報經多方採訪,試圖為讀者揭開這些謎底。
2月11日在上海召開的2009年CIO領導力交流大會上,IBM公司董事長、總裁兼CEO彭明盛作了《智慧的地球》的主題演講。“這是我聽到他所作的最認真、最有激情的一次演講。”IBM大中華區CTO、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李實恭博士在會後接受本報專訪時如此感慨,“之所以這么激動,是因為這個戰略代表了我們的使命感,對企業對社會的使命感。”
“智慧的地球”,這個IBM全球新戰略自去年年底由彭明盛提出以來,正在整個IBM內部自上而下地學習、破題與落實當中。而在中國,新戰略的執行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毋庸置疑,IBM內部正在進行著一次變革,進行著一次巨型戰艦為轉變航向而進行的重新武裝。
IT能改變什麼
IBM的使命來自對當前世界總體形勢與趨勢的透視。“當前的金融海嘯、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危機和安全等問題,迫使我們去審視過去。”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表示。
美國能源部的研究結果顯示,由於電網效率低下而造成的電能損失高達總電能的67%。另一項研究發現,僅在洛杉磯市一個小商業區,一年內轎車在尋找停車位過程中的車程加起來就相當於38次環球旅行的路程,同時還消耗了4.7萬加侖汽油,排放了730噸二氧化碳。有分析師認為,當前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部分原因,是因為銀行現有的系統無法處理抵押債權證券化、融資和交易所形成的錯綜複雜的關係,致使銀行無法得知管理風險。
那么,面對眼前的種種問題與危機,IT能否有所作為?信息系統能否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提高食品安全?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只能說明你的思維還太保守!
據估計,到2010年,全球每人將平均占有10億個電晶體,各種各樣的感應科技也開始被嵌入到汽車、家電等設備以及公路、水利電力等設施中。而且,到2011年,全球將擁有20億個網際網路用戶、40 億個行動電話用戶。毋庸置疑,信息技術已經深刻地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幾乎任何系統都可以通過數字來量化和互聯的情況。”錢大群表示。
那么,IT的作用是否到此為止,或者還能有多大作為?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人們可以套用大規模計算機集群以及雲計算技術去加工、建模、預測和分析海量數據,從而最大化地利用信息資源,並從中獲得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從而更快、更好地作出決策。智慧的交通、智慧的電網、智慧的醫療隨之而來。
IBM“智慧的地球”新戰略就是看到了這個深刻的技術趨勢而產生的。它不僅僅是IBM的企業戰略,更是解決當下很多問題的系統方法論。
揭開“智慧的地球”的面紗
“我們可以部署能夠幫助消費者實時監控其電力消耗及其成本的技術,讓他們更容易地降低電費。而且,通過向公用事業運營商提供任意給定時刻極度細粒化的電力使用方式視圖,我們能夠讓他們精細地把供需匹配起來。”李實恭向記者如此描述智慧的能源系統,“此外,一旦電網實現了智慧型化,就可以更容易地使再生能源入網。智慧型電網還能夠在服務中斷時提供更強的恢復和回響能力,使得供應商能夠及早處理系統面臨的壓力,不至於演變為故障。”
這只是“智慧的地球”戰略中的一個系統,IBM還規劃了諸如智慧的交通、氣候、醫療保健、水治理、零售、食品等各種系統。IBM認為,目前每個人、公司、組織、城市、國家、自然系統和人工系統都正在實現更透徹的感應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人們可以獲得更智慧型的洞察力。
“實體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正在形成統一的智慧全球基礎設施。你可以將它視為一個日益整合的、由無數系統構成的全球性系統,包含60億人、成千上萬個套用、1 萬億個設備和每天100萬億次的互動。”彭明盛認為,這些智慧的系統應該具有5個特徵:“跨越完全不同的行業的全部系統的集成和管理,能夠從海量數據中發現潛在模式的下一代分析,資源和能源的最佳化,可靈活地支持新流程、業務模式和套用的智慧IT基礎設施,以及超越防火牆的全球一體化協作。”
其他
從“電子商務”到“智慧地球”,理念的背後是IBM不斷向高利潤領域轉型的軌跡。
智慧的地球
“下一個大未來是什麼?”2008年初的一天,IBM董事長兼CEO彭明盛問IBM一個高級副總裁JonIwata。彭明盛繼續追問:“是不是雲計算?”Jon Iwata表示疑問:“雲計算……這個概念太窄了點吧?”一個月後,他們再次碰頭討論時,忽然有人插嘴道:“智慧的地球(SmartPlanet),這個概念夠大了吧?”彭明盛興奮地說:“YES!”
智慧地球(概念)
這是坊間流傳的一個IBM如何炮製“智慧的地球”行銷理念的版本。實際上,IBM內部設有專門的團隊來研究和探討未來市場需求和趨勢,每隔一段時期,就會進行總結和提煉,並形成理念。1995年的“電子商務(e-business)”、2002年的“電子商務隨需應變(“e-businesson demand)”都是如此。
其實,人們更關心的是,IBM到底想要從“智慧的地球”那裡得到什麼商業利益。
開拓新利潤高地
2008年11月初,在紐約召開的外國關係理事會上,彭明盛發表了《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領導人議程》的主題演講。
其中,關鍵之處在於,“智慧的地球”要將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統一成智慧基礎設施。如彭明盛所言,傳統上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是分離的。一方面是機場、公路、建築物、發電廠、油井;另一方面是數據中心、個人電腦、行動電話、路由器、寬頻等。現在,兩者合二為一的時候到了。
這不得不讓人起疑:按照彭明盛所言,智慧的地球是將實體的基礎設施與信息基礎設施合二為一,這是否意味著IBM又要把商業觸角大幅度地延伸至公共設施機構領域?金融和電信行業的信息化已經非常成熟,IBM牢牢占據了這兩個行業的市場主動權,像水利、交通、電力等行業的信息化與金融和電信相比還處於“拓荒”階段,而其市場規模卻絲毫不亞於這兩個行業。
根據最新公布的季報,IBM2008年第四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12%。在大部分公司都受到經濟危機衝擊時,IBM利潤增長仍超過預期,實屬罕見。然而,IBM硬體部門收入出現大幅下滑。在發布財報時,彭明盛表示,IBM繼續向行業中利潤更加豐厚的領域轉移。
利潤更加豐厚的領域就在眼前,這就是那些不“智慧”的實體基礎設施。然而另一端,即信息基礎設施,已經足以“智慧”。第一,高科技使用越來越普遍,到2010年,平均每人將使用10億根電晶體;截止到2009年年底,全球將擁有大約40億個行動電話用戶;在未來兩年內,全球將生產300億個無線電頻率標籤編號……。第二,全世界將很快擁有20億網民,網際網路將整個世界連為一體。第三,所有的事物都變得智慧型。現在計算模式使我們的系統、流程和基礎結構更高效、更多產,反應更快。
IBM已經具備了相關技術能力和積累。2007年6月,IBM啟動了“綠色創新工程”(Project BigGreen);2007年11月,IBM推出“藍雲”(BlueCloud)計畫。此後,IBM在全球各地興建雲計算中心;2008年11月,IBM 發布全新雲計算諮詢及實施服務,等等。
然而,要從醫療、電力等公共基礎設施領域掏錢,並非易事。在這些公共基礎設施領域,存在著思維和體制上的障礙。這不僅需要理念去開路,更需要重構全新的產業生態鏈,探索出切實可行的商業模式。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坦承:“比如,你要解決一個水污染問題的時候,水污染的上遊說我做了,下遊說我不管,或者下游做了上游不管都沒有辦法,只有在一起共同協作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IBM已經推出了很多相關方案,也在進行各種不同的試驗和試點。就中國市場來看,在一兩年前,IBM就已經開始與政府部門密切合作,對醫療改革和新農村建設進行研究,如在北京西城區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試點項目中,IBM提供新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將區域優質醫療資源進行整合。
應對經濟危機,被IBM看做是推銷“智慧的地球”的有利時機。彭明盛認為:金融危機使世界充分認識到了全球系統的複雜性及其帶來的危險。不是只有政界領導才須承擔變革使命。事實上,各企業或機構的負責人各自都有機會去改變世界運轉的方式。現在很多國家都提出了救市的刺激方案,其中很大部分錢會投到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而這和“智慧的地球”理念正好相吻合。
IBM希望通過“智慧的地球”理念去主動影響政府的投資決策,近期彭明盛頻繁出訪華盛頓和各國首都,推銷“智慧的地球”。彭明盛向美國歐巴馬政府提出建議:智慧基礎架構是目前創造新就業崗位,刺激經濟成長的最佳途徑。在未來幾年內,如果每年在寬頻網路、智慧的醫療和智慧電網方面投入300億美元,那么每年可以產生100萬就業機會。2月11日,彭明盛訪問了上海,在參加IBM第三屆全球CIO領導力交流大會後,他拜見了上海市市委書記俞正聲,建議上海市打造“智慧的城市”。
戰略轉型軌跡
從“電子商務”、“電子商務隨需應變”到現在的“智慧的地球”,如果你仔細研究這幾個理念,你會發現IBM每推出一個新理念,都會相應地開啟新一輪的戰略轉型。
1993年,郭士納臨危受命擔任IBM執行長。1994年,在他對華爾街的一個分析家小組做的一次公開演講中,展示了IBM未來的網路化戰略構想,並強調IBM要在郭士納所謂的“以網路為中心的世界”中充當領導者。1995年,在很多人還不知道電子商務為何物時,IBM提出“電子商務”戰略理念。
在推動電子商務興起的過程中,與大部分企業提供硬體產品或軟體產品不同,IBM所能提供的“電子商務”是包含硬體、軟體的信息架構構建和企業流程改造——這個以網路為中心的模式不同於賣硬體的價格拼比,也不同於軟體的版本升級,它的內涵是替客戶建置信息架構、企業流程的重新改造,以便企業能夠通過網路,更方便而有效率地做生意。這個理念將IBM全盤轉向“IT服務”。1996,IBM歷經1991到1993年高達80億美元的虧損後,奇蹟般地恢復春天,一舉實現了77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和60億美元的利潤。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IBM從產品廠商逐漸轉型為IT服務提供商。
2002年初,IBM現任CEO彭明盛上任。當時,正值網際網路泡沫破滅,IT走下神壇,引發了業界對IT價值的重新思考。2003年5月,《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了一篇尼古拉斯·卡爾的文章——《IT不再重要》,一度引發了軒然大波,該作者認為,只有當IT變成一種基礎性技術、成為一種普通的資源時,它才能為大多數企業所套用,它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才能最大化。
在IT面臨新的轉折時期,IBM又適時地推出了“電子商務隨需應變”——重點在“隨需應變”。當客戶開始捂著錢包說:環境不好,我不買IT設施了!而IBM則巧妙地說:沒關係,我可以根據您的需求提供服務,你可以像用水用電一樣需要多少買多少。圍繞“隨需應變”理念,IBM從收購普華永道、剝離PC業務,同時收購無數軟體公司,加速“變軟”,全面轉向服務,力求通過打包齊全的軟體產品,向客戶提供從戰略諮詢到解決方案的一體化服務。
如果說“電子商務”讓IBM從硬體轉型到以提供偏硬體的IT服務,那么,“電子商務隨需應變”則使IBM轉型為以諮詢和軟體為主導的更高利潤率的服務領域。此時的IBM已經跨出IT領域——不僅可以提供IT服務解決方案,也能提供商業和戰略諮詢。
在提出“智慧的地球”以前,IBM已經把自己打造成為智慧的企業。如兩年前,IBM轉型成為一個全球整合的公司:對資源進行最優配置,如把人力資源中心搬到菲律賓,將財務中心設在馬來西亞,採購中心從紐約搬到了深圳,內部充分利用Web2.0技術提高員工協作和創新能力。據IBM的CIO MarkHennessy介紹,IBM在自身的核心業務流程、供應鏈等中套用了“智慧的地球”相關的技術,使得IBM節省了40億美元。IBM正在以自身的實踐為樣板,幫助很多企業向“智慧的企業”轉變。如IBM大中華區諮詢團隊正在幫助華為、海爾、長虹、上海電力等企業實施“智慧的企業”改造計畫。
IBM之所以有效避過金融危機的衝擊,保持了利潤的高增長,恰恰得益於幾年前開始的先行戰略調整:目前服務收入超過一半,利潤貢獻部門來自軟體和服務部門。
然而,IBM身處一個高價值的服務領域,它的定位和它的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結構造成的“高成本”,也決定了IBM再也無法在價格廝殺和成本比拼的“紅海”中生存,唯一的出路就是不停地轉型,讓自己更早地適應市場的變化,踏準步點,不斷向高價值領域遷移。“智慧的地球”理念的推出則開啟了IBM新一輪的戰略轉型。
如果說在“電子商務”和“電子商務隨需應變”時期,IBM的客戶主要是企業,那么,在“智慧的地球”時期,IBM的客戶將擴展到企業、機構、政府乃至整個地球——這正是IBM“智慧的地球”理念的野心所在。
相比以前實施的“電子商務”和“電子商務隨需應變”戰略,“智慧的地球”戰略跨度更多,挑戰也更大。“智慧的地球”能引領IBM再上一個新的台階嗎?

雲計算

概念

“世界正在變得更小、更扁平,而且變得更智慧型。”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就像有“智慧”的生命系統,由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組織機構和自然系統相互連線而成,人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來構建、匯集、整合和連線存在於任何地方的各類資源。
IBM構想為整個世界帶來更高的智慧型化 – 讓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組織和機構更好、更高效地溝通,構建“智慧的地球”。雲計算應運而生,雲計算將使信息技術行業發生重大變革……,對改變人們工作方式和企業運營產生深遠的影響。
雲計算可以:
隨時隨地提供大規模擴展的計算資源
簡化服務的交付
實現新商業模式的快速創新
為新一代數據中心提供動態基礎架構
事實上,雲計算的演變從 1990 年左右開始,經歷了格線計算、效用計算、軟體即服務(SaaS)幾個階段。我們可以這樣定義雲計算:雲計算是一種計算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套用、數據和IT資源以服務的方式通過網路提供給用戶使用。雲計算也是一種基礎架構管理的方法論,大量的計算資源組成IT資源池,用於動態創建高度虛擬化的資源提供用戶使用。

運營模式

在雲計算模式下,計算工作由位於網際網路中的計算資源來完成,用戶只需要連入網際網路,藉助輕量級客戶端,例如手機、瀏覽器,就可以完成各種計算任務,包括程式開發、科學計算、軟體使用乃至套用的託管。提供這些計算能力的資源對用戶是不可見的,用戶無需關心如何部署或維護這些資源,因此,這些資源被比喻為“雲”。 “雲”就像是一個發電廠,只是它提供的不是電力,而是計算機的計算、套用和管理能力。只要通過網路進行連線,並得到授權,您就可以使用這些能力和資源了。
雲計算按照運營模式可以分為三種:
? 公共云:以Google,Amazon為代表,通過自己的基礎架構直接向用戶提供服務。用戶通過網際網路訪問服務,並不擁有雲計算資源。
? 私有云:企業自己搭建雲計算基礎架構,面向內部用戶或外部客戶提供雲計算服務。企業擁有基礎架構的自主權,並且可以基於自己的需求改進服務,進行自主創新。
? 混合云:也就是既有自已的雲計算基礎架構,也使用外部公共雲提供的服務 。

在中國的發展

在IBM《智慧地球贏在中國》計畫書中,IBM為中國量身打造了六大智慧:“智慧電力”、“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供應鏈”和“智慧銀行”。隨著我國發展物聯網、雲計算熱潮的不斷升溫,IBM在“智慧的計算”、“智慧的數據中心”等方面也投入了更多的研發力量,並積極與國內相關機構尋求合作。2009年以來,IBM的這些智慧解決方案,已經陸續在我國各個層面得以推進。據不完全統計,僅智慧城市一項,我國就有數百個城市正在或即將與IBM開展合作。
技術路徑選擇問題。
從技術層面看,我國在發展與“智慧地球”密切相關的感測器、雲計算等物聯網技術方面,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完全採用IBM公司的“智慧地球”技術和產品,這將可能導致我國相關技術自主研發能力的喪失;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我國自己的智慧系統(或稱“智慧中國”),從而掌握“智慧中國”構建的主動權。但現實情況是,雖然我國在研發方面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發展基礎,且物聯網研究也與國際同步,但在核心技術的突破方面還遠遠不夠。
在高端感測器方面,我國的生產能力嚴重缺乏,現有的感測器靈敏度較低,直接影響感測器的作用距離;在與雲計算密切相關的雲計算基礎架構等方面,我國各研發機構的關注程度也很不足,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片和大型系統軟體等,仍過多依靠購買國外的成品;我國在核心晶片製造工藝和技術方面也很不成熟;中間件、開發環境和套用軟體開發等也普遍薄弱。此外,我國套用層研發的起步也較晚,且大部分分散於低端層次。因此,如何發展中國的智慧系統,到底選擇哪一條技術發展路徑,我國確實面臨著相當程度的技術風險。
重複建設和市場風險問題。
當前,我國與“智慧地球”直接相關的物聯網、雲計算等產業規模持續增大,一些重點城市在發展物聯網、雲計算過程中,通常依據自己對“智慧”的理解,以及自身城市建設的需求進行布局。目前,我國有上百個地區提出建設“智慧城市”,30多個省市將物聯網作為產業發展重點,80%以上城市將物聯網列為主導產業,已經出現了明顯過熱的發展苗頭。有專家對這種“一擁而上”的重複建設現象,紛紛表達出擔憂,認為當前過熱的物聯網、雲計算和“智慧城市”等的建設,將有可能導致新的產能過剩。
此外,我國發展物聯網、雲計算等智慧系統,也面臨著我國市場被跨國公司壟斷的風險。IBM公司的研發實力和對中國的發展戰略,以及中國巨大的經濟發展需求,都為 IBM“智慧地球”搶占中國市場提供了新的機遇。僅以 2011年統計為例,IBM在中國市場就已連續12年蟬聯整體伺服器市場全國排名第一,連續12年蟬聯中國UNIX伺服器市場第一,連續 8年蟬聯中國外部存儲系統市場全國第一。IBM公司2012年計畫:將通過創新和務實的戰略,幫助中國企業和政府機構提升雲計算、業務分析與最佳化、智慧的商務、智慧的城市、高端系統/智慧的運算等關鍵能力,並要在重點行業、中型企業、區域拓展和公司建設等領域尋求突破,以實現發展轉型和“智慧的成長”。
海量數據管理與信息安全問題。
IBM“智慧地球”戰略在我國的實施,必將引發深層次的國家信息安全風險,這一點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智慧地球”所倡導的“更全面的互聯互通”,目標是要實現國家層面乃至全球基礎設施甚至自然資源的互聯互通。而這種互聯互通,則極有可能為某些跨國大公司藉助技術手段,掌控全球範圍的各種資源提供便利。
就海量數據管理來看,目前我國數據中心的產業規模已躍居全球第一,隨著物聯網未來在國家電網、交通、物流、家居、醫療、農業、國防軍事等眾多領域的廣泛套用,必將產生更多的數據,而對這些海量數據的分析和管理,也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雖然物聯網、雲計算乃至“智慧地球”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場規模,但其存在的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目前還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有專家認為,以我國現有的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實在難以保證事關國家安全的敏感信息不外泄,我國所面臨的國家信息安全風險必將越來越嚴峻。

注意事項

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認為在理解作為智慧地球概念實現的技術載體——物聯網的核心內涵時要注意一下三個問題:
第一,不能把感測網或RFID網等同於物聯網。事實上感測技術也好、RFID技術也好,都僅僅是信息採集技術之一。除感測網和RFID技術外,GPS、紅外、雷射、掃描等所有能夠實現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的技術都可以成為物聯網的信息採集技術。感測網、RFID網只是物聯網的一種套用,不是物聯網的全部。
第二,不能把物聯網當成網際網路的無邊無際的無限延伸,把物聯網當成所有物的完全開放、全部互聯、全部共享的網際網路平台。實際上物聯網不是簡單的全球共享網際網路的無限延伸。即使網際網路也不僅僅指我們通常認為的國際共享的計算機網路,網際網路也有廣域網區域網路、區域網路與外網、公用和專用之分。物聯網既可以是我們平常意義上的網際網路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據現實需要及產品套用組成區域網路、專業網。現實中沒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聯網,也沒有必要使專業網、區域網路都連線到全球網際網路共享平台。今後的物聯網與網際網路會有很大不同,類似智慧物流、智慧型交通、智慧型電網、智慧型小區這樣的物聯網更適合採取區域網路或專網的形式,這可能是很大的一塊套用空間。
第三,不能認為物聯網就是物物互聯的無所不在的網路,認為物聯網是空中樓閣,是目前很難實現的技術。事實上物聯網是實實在在的,很多初級的物聯網套用早就在為我們服務。物聯網理念就是在很多現實套用基礎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型創新,是對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聯的網路化、智慧型化、自動化系統的概括與提升,它從更高的角度提升了我們的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