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君碑

景君碑

景君碑全稱《漢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又名《北海相景君碑》。漢安二年(143)立,隸書,縱288厘米,橫105.6厘米, 碑文17行,行23字。篆額“漢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2行12字,碑陰有隸書54人題名。存山東濟寧。碑文記景君歿後,門下屬吏慕其德而為之樹碑之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君碑
  • 全稱:《漢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
  • 又名:《北海相景君碑》
  • 立碑時間:東漢漢安二年(公元143年)
  • 形狀:縱288厘米,橫105.6厘米
簡介,存放,

簡介

此碑一反漢隸多方扁的特徵,字形稍長,結體寬博,筆畫平直方勁,與漢隸方扁的特徵不相吻合。該碑的書法結構淳古、風神飄逸、屬於隸書中的佳品。線上條的表達上,多參篆籀之意,尤其是豎畫,多以懸針之狀貌出之,如“衍”、“節”、“弱”等字,以平直方勁的筆法,使有凌厲萬鈞之氣勢。代表了從篆到隸過渡的書體,對於人們研究書法藝術、研究漢字的演變規律,它有著重要的意義。清代康有為評價它為“古氣磅礴,書法勁健古雅,瘦硬挺美,為天下名碑”。豎筆多作“倒薤”(懸針)狀,在漢隸中獨樹一幟。明王世貞謂其“書法故自古雅”(《弇州山人稿》)。清孫承澤也稱其“方整有分法。王元美稱之曰‘古雅’,非溢美也。”(《庚子消夏記》)。翁方綱云:“元吾竹房(丘衍)《三十五舉》雲,‘隸書須是方勁古拙,斬釘截鐵,挑撥平硬如折刀頭,方是漢隸”,此語惟是碑可以當之。”(《兩漢金石記》)楊守敬云:“隸法易方為長,已開峭拔一派,郭蘭石(尚先)謂‘學信本(歐陽詢)書,當從《鄭固》、《景君》入’,可謂探源之論。”(《激素飛清閣平碑記》)康有為云:“古氣磅礴,曳腳多用籀筆,與《天發神讖》相似,蓋以和帝以前書皆有篆意。”(《廣藝舟雙楫》)
景君碑

存放

全國漢碑僅存70餘塊,濟寧市就有39塊,而歷代碑文化中最著名的當數漢代碑刻。因此,不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濟寧漢碑被稱為“天下漢碑半濟寧”的說法可謂名符其實。
濟寧博物館漢碑室,又稱小金石館,是1929年由濟寧當時的教育局局長王大恕主持修建的,內有刻石、漢碑、漢畫像石等總計十塊漢代碑刻,這些碑刻原來是散落在濟寧各地的,後來被集中收集在一起。該館位於博物館內東側,和鐵塔寺、聲遠樓遙相呼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收藏的漢代碑刻,個個可都是國寶級別的文物。
景君碑》碑文為隸書,共561字。該碑立於東漢漢安二年(公元143年)。《景君碑》形制比較完整的,有額,下面有座,有碑穿,是形制完整最早的一塊漢碑。景君名遽,是漢功臣景丹的第五代族(從)孫,濟寧人,曾任河北大名縣司農,益州太守,北海(今昌樂縣西)相。漢安二年(公元一四三年)秋病逝。根據碑文記載,景君碑為當時北海故吏諸生所立,碑刻上下三列文字,全是立石人的官職、住址和姓名。它是對漢故益州太守景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歌功頌德。
景君銘,全稱《漢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篆書碑額。東漢漢安二年刻,碑存山東濟寧。碑字隸書結字多取扁形,此碑一反常態,結體均呈稍長方形,參此等結體,日常書寫美工版面可撐滿格子,使通篇顯得緊密穩實,沒有疏鬆纖弱的感覺。元代吾丘衍稱:“隸書須是方勁古拙,斬釘截鐵,挑拔平硬,如折刀頭,方是漢隸。此語惟是碑足以當之。”清代楊守敬云:“隸法易方為長,已開峭拔一派。”也可以說該碑開啟了初唐歐陽詢楷書結構偏長的規模。----《古代碑帖鑑賞》 費聲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