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漢碑

濟寧漢碑

濟寧漢碑共9石,均置於濟寧市教育局院內東室,原稱“小金石館”,俗稱“漢碑室”。其中《朱君長刻石》為西漢刻石;《景君碑》、《鄭固碑》、《武榮碑》、《魯峻碑》、《鄭季宣碑》為東漢遺存;《孔子見老子》為漢畫像石;《範式碑》為三國時魏碑;《郭林宗碑》為明代翻刻的漢碑

碑館5間,1929年11月,濟寧縣教育局長王大恕等人集資創建。館成,將漢碑移置其中。《題名刻石》載:“濟寧孔廟舊有漢碑多種,中經世變,摧毀者不知凡幾?……近因拓者絡繹,侵蝕日甚,爰於民國十八年十一月建小金石館於局之東偏所,有餘存漢碑十種,悉置其中,庶幾劫後殘石,不致代遠湮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濟寧漢碑
  • 出土地點:濟寧
  • 所屬年代:東漢建寧二年立(一六九年)
簡介,濟寧漢碑群,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文物價值,

簡介

《題名刻石》中所謂“漢碑十種”,乃將《鄭固碑》之右下角殘石單獨計數之故。此外,尚有“潘雲閣臨漢碑”60石,是1982年由曲阜運至濟寧市漢碑館珍藏的。碑均呈長方形,系清代中葉金石學家浙江錢泳臨摩翻刻,書跡與漢隸類似,刀工精細,雖為翻版,仍不失為書法之珍品。
濟寧漢碑中尤以曲阜的《北陛石刻石》為最早,此碑刻於西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於1942年出土於曲阜周公廟附近,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上面刻有“魯六年九月所造北陛”,書體是含有隸意的篆書,簡質古樸,是我國書法史上由篆書向隸書過渡時期的文字,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演變的重要資料。
濟寧博物館所藏漢碑中的的《穰盜刻石》(又名《金鄉西郭莊刻石》)所刻字型是一種古樸的、帶有濃厚篆意的古隸,另外還有“景君碑”、“武榮碑”、“鄭固碑”、“魯峻碑”、“孔子見老子畫像石”等,都屬聞名中外的重要碑刻,書法均為典型之“八分漢隸”。
濟寧漢碑

濟寧漢碑群

禮器碑

《禮器碑》碑文為讚揚韓敕修飾孔廟和製作禮器事,書法剛勁沉著,結體則寬大疏放,古人稱其簡質雄勁,蒼古溫潤,無美不收,有漢八隸之獨步也。《禮器 碑》因其雍容華美,四面皆有刻字,曾被古人推為漢碑第一傑作。
濟寧漢碑

乙瑛碑

《乙瑛碑》又名《孔廟置守百石卒史碑》為東漢永興元年立,記載魯相乙瑛請於孔廟設定守廟官,層層上報直至皇帝,碑文上刻有“制曰可”。此碑真實生動地表述了當時封建中央集權統治的細緻,也說明早在公元一五三年,孔廟的官吏職務雖小,食祿微薄,但其任命之權卻直屬中央政府。該碑文的漢隸已臻完備,被歷代書家評為“骨肉勻適,情文流暢”,實是漢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濟寧漢碑

史晨碑

《史晨碑》為東漢建寧二年立(一六九年),碑陰碑陽皆刻字,碑陽刻魯相史晨、長史李廉請求魯國孔廟“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禮”的奏文,稱“史晨前碑”;碑陰記史晨祭廟的盛況及修治孔子遺蹟的功績,稱“史晨後碑”,所以“史晨碑”又稱“史晨前後碑”。該碑是研究孔廟沿革及祭祀規格演變的重要史料,碑文端正謹嚴,遒勁有力,多為愛好漢隸者臨摹效法,是漢碑的代表之一。

文物價值

濟寧漢碑書法風格一碑一奇,或樸厚,或娟秀,或典雅,或奇崛。“老檜曾沾周雨露,斷碑猶是漢文章”。在濟寧,林林總總的碑碣成了凝固的歷史,讓人在品讀儒家文化的同時也在賞鑒中華書法藝術的珍品。
自北宋以來,學者著錄、闡釋濟寧漢碑的文獻不下數十種,文學家歐陽修、金石學家趙明誠都曾親臨曲阜探訪研究,並收入各自的著述。近年來許多遊客和國內外專家、學者都前來觀覽考察。歷代書法家通過研習,豐富提高了書藝,貫穿我國隸書產生、發展、演化全過程的濟寧漢碑作為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進行了保護,象一顆顆明珠在濟寧這塊具有豐厚人文積澱的沃土上熠熠閃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