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民國報紙)

晨報(民國報紙)

《晨報》初名為《晨鐘報》,1916年8月15日創刊。李大釗曾任第一任總編,並寫代發刊詞《晨鐘之使命》,不久辭去。1918年9月,因刊載政府向日本借款訊息被封閉。同年12月,報章改名為《晨報》後重新出版。 由於《晨報》先後依附多位軍閥,1928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入北京後一度停刊。1928年8月5日,由閻錫山操縱再度出版,改名《新晨報》。閻錫山撤出北京後,恢復《晨報》報名。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後,依附南京國民黨政府,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停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晨報
  • 外文名:Morning Newspaper
  • 稿件截止時間:前一天下午4點之前會或直抵午夜
簡介,歷史意義,
民國《晨報》(《晨鐘報》1916.08—1918.09 《晨報》1918.12—1928.06))
民國時期,北京也有一份報紙叫做《晨報》,是當時以梁啓超林長民為主導的政治派系“研究系”的官方報刊之一。瞿秋白曾是該報駐莫斯科通訊員。該報以及其副刊《晨報副刊》在當時的社會影響極大,魯迅徐志摩等名流都曾為其主筆。1925年11月首都革命火燒晨報館事件時,徐志摩曾任晨報副刊主編。晨報舊址有兩處,1924年前在菜市口胡同,1924年之後搬至宣武門外大街路東124號。因先後依附多位軍閥,1928年國民党進駐北京後停刊。
王光祈提倡城市中的新生活
1919年12月4日,王光祈在北京《晨報》上發表《城市中的新生活》一文。並倡導成立男女生活互助社。文章提出:建立一種"小組織"來提倡"城市中的新生活","這種互助組織"的名稱,"可以稱為'工讀互助團"。
王光祈起先打算在京郊建設"菜園",想建立一種沒有剝削的"菜園子"生活,來達到改造中國的目地。因知識分子不熟悉土地,只好將這種"新生活"移植到城市中來。
李大釗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王光祈等17人是募款發起人。王光祈在《工讀互助團簡章》中規定其宗旨為"本互助的精神,實行半工半讀"。並將工讀互助團的理想概括為:“人人作工,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年底,工讀互助團正式成立,分為3組。此後,天津、上海、廣州等地也發起成立了同樣的組織。1920年上半年發展為工讀互助運動,它是五四時期部分知識分子開展帶有空想社會主義色彩的運動。到1920年下半年,各地團體相繼解放。其中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轉向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
《晨報》發表《爭自由的宣言》
1920年8月1日,《晨報》發表由李大釗、胡適、蔣夢麟等人撰寫的《爭自由的宣言》。文章認為"政治如果不由人民發動,斷不會有真共和實現",而達此目的,首先要"養成國人自由思想,自由評論的真精神的空氣"。並強烈要求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書信秘密等自由,立即實行"人身保護法",組織"公民選舉監督團"等。

簡介

《晨報》初名《晨鐘報》,1916年8月15日創刊。李大釗曾任第一任總編,並寫代發刊詞《晨鐘之使命》,不久辭去。1918年9月,因刊載政府向日本借款訊息被封閉。同年12月,報章改名為《晨報》後重新出版。 由於《晨報》先後依附多位軍閥,1928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入北京後一度停刊。1928年8月5日,由閻錫山操縱再度出版,改名《新晨報》。閻錫山撤出北京後,恢復《晨報》報名。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後,依附南京國民黨政府,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停刊。

歷史意義

《晨報》以及其副刊《晨報副刊》在當時的社會影響極大,魯迅、徐志摩等名流都曾為其主筆。《晨報》是北京地區乃至中國現代新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報紙之一。它由1916年開始出版,到1928年一度停刊,其間從袁世凱死後到北洋軍閥統治結束,經歷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社會改造運動等,即中國現代史上影響深遠的五四時期。《晨報》是以研究係為政治背景,但它曾對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作出特殊貢獻。但是五四運動以後,在《新青年》等進步報刊發展為革命刊物的同時,《晨報》逐漸右傾,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