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苦學

晝夜苦學

《晝夜苦學》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朱熹所寫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講述了范仲淹家庭條件雖然很差,但經過勤奮學習,最終成了胸懷天下的大學問家。說明他孝順好學刻苦,人的成功都是有理由的,都源自他本身的奮鬥,勉勵後人要好好學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晝夜苦讀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朱熹
  • 作者字元晦
作者簡介,原文,段字義,譯文,名句解釋,文章分析,

作者簡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1]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原文

原文:
1.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奮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曾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其它版本: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改其樂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曆五年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謫守鄧州。勤政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

段字義

字義:
再適:第二次出嫁,即改嫁。
適:出嫁。
孤:小而喪父
世家:身世。
饘:zhān,稠的。
日昃:太陽偏西。昃,zè。
孤:幼年喪父。
沃:澆。這裡是“洗”的意思。
士:讀書人。
去:離開
南都:臨安(今杭州)
氏:姓
嘗:曾
或:有時
既:已經;……以後
再 :兩次
旨:要義
始:曾經
昏怠:昏沉睏倦
食不重肉:每餐不吃兩種以上的葷菜
六經:《詩》《尚》《儀》《樂》《易》和《春秋》六部著作的總稱。
先:形容詞作狀語用。在……之前。

譯文

①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責任,發奮苦讀,有時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沖頭洗臉。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鍊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自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②范仲淹兩歲時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沒有依靠,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長大後,知道出身家世,感動哭著辭別母親,離開到南都,進入學堂。不分日夜刻苦學習,五年以來不曾解開衣服好好睡覺,有時候發昏疲倦,就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頓稀粥都吃不飽,每天要到太陽過午才開始吃飯。終於博通《六經》的要領,慷慨有抱負於天下,他經常對自己說:“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名句解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意思就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文章分析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點明範仲淹胸懷大志)的作用。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表明他發憤苦讀的句子是“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