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爭霸(歷史格局)

春秋爭霸(歷史格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春秋爭霸時間跨度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在爭霸過程中,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先後做過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秋爭霸
  • 開始時間:公元前770年
  • 結束時間:公元前476年
  • 發生地點:中國
歷史,評價,

歷史

西周周幽王死後,其子周平王即位。由於鎬京遭受戰爭破壞,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脅,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至此,西周結束,東周建立。從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為春秋時期.春秋得名於孔子所著魯國編年史春秋》,這部史書上起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時期上下限大致相同。春秋時代,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王室衰微、王霸迭興,諸侯竟敢問"鼎"之輕重,”禮崩樂壞“的局面標誌著奴隸制已到末日。這時期分封的諸侯國不再聽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強大的諸侯。各諸侯國不斷進行戰爭,強大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們的地位,成為“霸主” 。
王位衰落的同時,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幾個大的諸侯之間,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

評價

第一:爭霸戰爭加快了統一中國的步伐。大國在爭霸和兼併戰爭中,開拓了疆土。山東諸小國為齊所並,河北山西諸小國為晉所並,江淮漢水諸小國為楚所並,西北諸小國為秦所並,使春秋初年百十個國家,縮減成幾個大國,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這種集權趨勢的加強,為全國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第二:爭霸戰爭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過程。春秋時代是一個新舊制度交替變革的過渡階級,社會上存在著開始產生的封建制與日趨沒落的奴隸制之間的鬥爭。大國爭霸戰爭,程度不同地打擊和削弱了奴隸主貴族集團,為封建地主階級掃清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有助於新勢力的發展。尤其如此。
第三: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春秋時代,居住在周邊的蠻、夷、戎、狄不斷襲擾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號召,與之進行鬥爭,於是出現了空前的民族大遷徒、大交流,華夏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彼此犬牙交錯,雜居共處,打破了各族間固有的地域界限,為各族的交往、融合創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從而密切了華夏族與其他各族經濟文化的聯繫。如姜戎獲得晉賜予的“南鄙之田”後,披荊斬棘,為晉的開發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山戎特有的“戎菽”(大豆),也因齊桓公伐山戎而“布於天下”。正由於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互通有無,相互影響,有力地促進了各族的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與此同時,各族勞動人民把反對腐朽統治的鬥爭作為他們共同的戰鬥任務。公元前五五六年(周靈王十六年)衛國境內的“戎州人”和工匠一起攻殺衛莊公的史實就是一個例證。至於相互通婚以及統治階級執行的“和戎”政策等等,對民族大融合也起了促進作用。
總之,爭霸戰爭打破了列國的分野,逐漸泯滅了各族的界限,形成了南方以楚國,東方以齊國,北方以晉國燕國,西方以秦國幾個融合的中心。隨著民族交往聯繫的頻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社會經濟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各族共同走上了封建制的軌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