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門

春明門

長安城的東正門

春明門始建於初,位於唐長安城東郭牆正中偏北處。春明門地靠“南內”興慶宮,門內春明門街又直通東市、皇城,故被稱為唐長安城“東中門”或“東正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明門
  • 類型長安城的東正門
  • 始建於
  • 位於:唐長安城東郭牆正中偏北處
唐城名門,地理位置,考古勘測,夾城的起點,附近建築,“防禦功能”,相關詩詞,

唐城名門

春明門始建於隋初,位於唐長安城東郭牆正中偏北處。春明門地靠“南內”興慶宮,門內春明門街又直通東市、皇城,故被稱為唐長安城“東中門”或“東正門”。
唐時許多遠道而來的客人都要經此門入城,這其中就有從日本渡海前來留學求法的空海圓仁法師。此外,進京的官員和入唐使節到尚書省鴻臚寺辦事也要過春明門。春明門內東西向的大街即春明門街,是唐長安城主幹六街之一。西安地名專家葛慧在《西安地名文化》一書中介紹,春明門內的春明門街長2240米,其南側有東市,當時湖北、湖南人由商山道進長安城入東市必經春明門,商旅頻繁出入使這裡顯得熱鬧非凡。
唐長安城的12座外郭城門中,“春明門”聽上去不那么霸氣威嚴,反倒給人一種親切感。“春明”取自何意?據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張永祿介紹,唐人常由“東”聯想到“春”,時禁苑最東處就有舉行迎春大典的“望春宮”,據此推測面東的春明門取意“春光明媚”。網上有一種說法稱,春明門是唐代長安城東正門,因而“春明”代指“京城”。對此張永祿教授表示,“春明”在古代屬常用辭彙,多見於樓閣名、村落名,是否代指京城尚需考證。

地理位置

興慶宮東南角一街之隔的春明門在唐長安城地圖上很好找,可要想知道此門現位於今天何處就不那么容易了。民間有一種說法稱春明門址在西安交大北門以東,鹹寧西路與興慶路相交十字西側。而張永祿則認為,此說法不準確。據1958年的考古報告顯示,春明門址應在西距緯什街1320米、東距經五路十字340米之處偏北。記者據此尋訪,發現此處大致位於西安理工大學校園附近,但未能找到春明門址。張永祿教授告訴記者,與上世紀50年代考古勘測時相比,這一帶地貌變化很大,如今要找到春明門的具體位置需再次勘測,且有一定難度。
那么人們為何會將鹹寧西路與興慶路十字誤做春明門址?記者走訪發現,原來興慶宮公園附近不少住戶都把興慶宮公園東南角當成了唐興慶宮的東南角,再比對唐長安城圖後產生差錯。據《唐代長安詞典》著錄,唐興慶宮遺址的東牆實際上是在今仁厚莊與西安理工大學位置,其南牆在鹹寧西路一線附近,據此推測興慶宮的東南角及春明門應在鹹寧西路快接近東二環處。
捷運三號線“鹹寧路站”恰位於“鹹寧西路與東二環交叉口”,可見此車站十分接近春明門址,所以一些市民提議將“鹹寧路站”更名為“春明門站”是有一定依據的。

考古勘測

如今春明門已難覓其蹤,那么唐時春明門到底什麼樣?唐長安城外郭門多為三門洞或五門洞,身為唐長安城的東正門,春明門應該有幾個門洞呢?1955年考古學家對春明門進行了勘測,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春明門竟只有一個門洞。據考古報告顯示,春明門東西長23.6米,南北寬15米,占地面積僅354平方米,而在外郭門中,俗稱“五門”的明德門則有五個門洞,占地約866平方米。
難道堂堂東正門真的“只有一個門洞”?張永祿認為,春明門實為三門洞的可能性更大。據其介紹,唐長安城沿襲隋大興城建制,除明德門、承天門、丹鳳門這幾個南正門曾有五個門洞外,其餘皆應為三門洞。張永祿還說,勘測結果不是最終結論,比如實為五門洞的丹鳳門在勘測時也只發現了三個門洞。
儘管張永祿認為春明門理應有三個門洞,但若說其“只有一個門洞”也並非完全不可能。據張永祿分析,興慶宮曾在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及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兩次擴建,為此將春明門南移,或許正是搬遷致使春明門的門洞由三個減少為一個。

夾城的起點

春明門曾因地靠興慶宮而尊貴非凡。開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大明宮移入興慶宮居住聽政,此宮遂成為開元天寶年間的政治中心。同時,緊鄰興慶宮的春明門及東郭牆也因皇帝的喜好而改建,形成了一種特殊而實用的建築結構——夾城
據張永祿介紹,當時郭城內側有順城街,唐玄宗沿此街在春明門內側(一說外側)劃地築牆,其與郭城間就形成了一條夾道,史稱“夾城”。這條通道寬約23米,它既是一條供皇帝自己及皇親國戚通行的“御道”,同時也是一條防止外人窺探的秘道。這條秘道通向哪裡?據《唐代長安詞典》記載,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興慶宮旁的東郭牆某側築起了一道北通大明宮的夾城,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又沿此牆築起了一道夾城南通芙蓉園。張永祿告訴記者,杜牧詩“六飛南幸芙蓉苑,十里飄香入夾城”,描寫的就是唐皇自夾城通往芙蓉園游幸的場景。
夾城的南北起點就在緊鄰興慶宮的春明門,可這裡平日人來人往,皇帝如何避開人流潛入夾城呢?原來春明門採用了一種類似“立交橋”的疊行結構。皇帝從城門兩側的石鋪磴道上下城樓,走南北向,百姓們則鑽門洞穿城而過,走東西向,可謂各行其道,互不干涉。

附近建築

唐時於郭城外設壇祭祀神靈,當時春明門外就有四座祭壇。據《唐代長安詞典》記載,春明門外有日壇、帝社壇、青帝壇和九宮貴神壇。
日壇建於隋初,為朝日之壇,壇“高八尺,廣四丈”,每年春分祭祀。唐朝文學家陸贄在《東郊朝日賦》中就有關於皇帝祭祀日神“炎精”的詳細描述。帝社壇每年正月祭祀“先農”,即神農氏,壇“高五尺,周四十步,一層,四面皆青色”。後來唐玄宗嫌春明門外的帝社壇廣場太狹窄,於是把壇挪到了更為開闊的滻河東岸。青帝壇“高八尺,廣四丈”,每年立春祭祀神話中五天帝之一同時也是東方之神的“青帝”。九宮貴神壇位於日壇以東,壇高三層,祭祀掌管水旱的神祗。因為水旱四季都有,所以皇帝或宰相時常來此祭祀,祈禱豐收太平。
唐時春明門內的主要建築除了興慶宮外,還有一座建於唐穆宗時期的天王閣,屬於佛教建築。此閣後於唐文宗泰和二年(公元828年)遷至大興善寺
春明門內北側唐時為隆慶坊。據《西安古城牆》記載,唐初名相馬周的宅邸就在此處。馬周本是山東人,家貧而好學,唐高祖武德年間,馬周客居於中郎將常何家。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馬周為常何代筆上疏,文中論及二十餘條時事,十分犀利。唐太宗看後覺得不像是常何寫的,就召其詢問,常何直言為馬周代筆,太宗即日又下令召見馬周。從此馬周深得太宗器重,一路高升,官至中書令兼太子右庶子。史載馬周先是住在宣陽坊,後搬到春明門內隆慶坊。馬周只活了47歲,許敬宗的《馬周碑》記載其“薨於萬年縣之隆慶里第”。
春明門內南側為唐道政坊,時有寶應寺。該寺本是唐代宗時宰相王縉的宅第。據《舊唐書·王縉傳》記載,王縉晚年篤信佛教,為了給妻子治病,他舍宅建寺,於是就有了“寶應寺”。據說唐代宗還親自為該寺題寫了匾額。

“防禦功能”

春明門見證了唐王朝的繁華,也目睹了它的衰落。張永祿告訴記者,安史之亂中,作為長安城東正門的春明門還起到了特殊的“防禦作用”,儘管聽上去有些滑稽。據《舊唐書·楊國忠傳》記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6月9日,安祿山史思明叛軍進逼長安,唐玄宗緊攜部分家眷倉皇出逃,而一些逃得慢的王公貴族此時仍未離開長安城。這些人怕叛軍突然殺進城來自己性命難保,情急之下命內侍太監曹大仙去春明門外擊鼓,企圖嚇退賊兵。為了阻擋叛軍進城,太監們還在春明門外堆滿蒿草,放了一把大火,一時間“煙火燭天”。
在李唐王朝與安史叛軍的角力中,春明門尚能暫阻烏合之眾。時至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12月5日,軍紀嚴明的黃巢起義軍從霸上向西進軍,一舉拿下春明門,攻入長安城,此時的春明門連太監擂鼓那么一丁點防禦功能都發揮不出了。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叛臣朱全忠逼唐昭宗遷都洛陽,然後拆毀了長安城。同年三月,節度使韓建將長安城改築新城,春明門從此被棄於城外,歷經滄桑,煙消雲散。

相關詩詞

1. 古 長安 城門名。為城東三門之中門。
劉禹錫 《和令狐相公別牡丹》:“莫道兩京非遠別, 春明門 外即天涯。”《新唐書·逆臣傳·黃巢》:“﹝ 黃巢 ﹞陷京師,入自 春明門 。”
2. 借指京城。
李東陽 《木齋先生將登舟以詩見寄次韻》之二:“極目 春明門 外路,扁舟明日定天津。” 清 錢謙益 《戊辰七月奉召赴闕車中言懷》詩之十:“ 春明門 外人來往,《秋水》篇中意有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