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宗

易宗

“易宗”是任國傑先生在《童子問易》中提出的概念,其“五聖同揆說”指出:大易有“揆”有“宗”。揆與宗的關係是體與用的關係。伏羲、舜帝、文王/周公、孔子五聖同揆陰陽、三才,五聖又各有所宗:“伏羲宗‘陰陽’、‘三才’觀”;“舜帝‘測陰陽’,法先聖,重生、尚中”;“周室尊德、重禮,講辯證”;“孔子‘道陰陽’,立‘三極’,求和諧,謀長久”。

基本介紹

  • 書名:《童子問易》
  • 又名:The origins of Yeking-in Reply to an Interested Learner
  • 作者:任國傑
  • ISBN:978-7-01-011720-1
  • 類別:哲學
  • 頁數:377
  • 定價:49元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
  • 裝幀:平
  • 開本:16K
內容,歷史,影響,

內容

童子問易》指出,大易有宗,並將今日易學的概括為:“乾坤一元、陰陽相倚、終始興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數理比翼。”“乾坤一元”反對“乾元”、“坤元”二元論;“陰陽相倚”是說獨陽不生,獨陰不存;“終始興替”指《易經》不是講循環論,而是講唯物辯證法;“三才印心”是指“天地之心”與人心相合,三才之心是“德心”;“德道同形”是說“德”是一種“道”。從《易經》而來的“德道”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之。“德道”是形而上的;“數理比翼”是說《易經》本旨無象數派、易理派之分。象數、易理為大易的兩翼,不可或缺。

歷史

古老中華文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始終把人放在應有的、突出的位置。自我們的“創世說”盤古開天地起,分判“混沌”,立於天、地間的就是大寫的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洞悉天、地、人三才背後的陰陽本質,“仰觀”、“俯察”、“近取”,以作八卦引為日用。五帝時代,人們已經發現宇宙運行是有序的、合規律的。以顓頊共工大戰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為背景,得出了“天道左旋,地道右遷,人道尚中”的規律性結論。舜帝“測陰陽之物”,重八卦為六十四卦,他的“中行”實踐奠定了中華民族德道思想的基礎。不可否認,當時人們依然還停留在天、地、人“各行其道”的認識水平上。而到了《周易》時代,周人發現“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和天道、地道、人道可以會通的規律,掌握了辯證地看世界、看問題的方法。孔門的《易傳》進一步道出了“所以然”,揭示了宇宙(乾坤)的運行機制,洞見天地“德”心。深刻地指出:德道的力量可以改變命運。號召人們知常明變、法天正己、開物成務、建功立業。
童子問易》強調易宗,就是告訴我們:宇宙(內、外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才組成的,而無論是“立天之道”的陰、陽,“立地之道”的柔、剛,還是“立人之道”的仁、義,都是在揭示事物內部運動的矛、盾屬性。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發展的、發展又是辯證的。大易可以醫國、醫人。醫國的方略就是來自《易經》的“德道”;醫人的法寶就是仁、義、禮、智、聖五行(五種德行),其中仁義、禮智是兩對矛盾。“聖”是指具有會通“三才之道”的能力。
古往今來,由於《易經》“彌綸天地之道”,人們對於《易經》見仁見智,做了各式各樣的詮釋,但好多解釋不僅支離不切,而且將其引入迷信的歧途。

影響

童子問易》易宗學說的提出,對於破除迷信,對於恢復《易經》作為“群經之首”和高明哲學的本來面目,對於《易經》現代化、國際化,對於我們樹立核心價值觀、建設“萬國鹹寧”的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