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攻山東之戰

明攻山東之戰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在明北伐滅元之戰中,明軍攻山東的作戰,也是明北伐的第一次作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攻山東之戰
  • 參戰雙方:明,元軍隊
  • 時間:1367-1368
  • 勝利方:明軍
背景,過程,點評,

背景

元朝入主中國以後,在山東設東平東昌(今聊城)、濟寧益都濟南般陽(今淄博市西南淄川)等路。山東東西道宣慰使普顏不花坐鎮益都,指揮各路軍政。故奪取山東,要在攻克益都,去其龍首。
明朝山東明朝山東
此役作戰路線有兩條,其一由江淮北經沂州(今臨沂),直取益都;另一由徐州北攻濟寧濟南,再東取益都。征虜大將軍徐達根據自己對戰場形勢的分析和明太祖朱元璋的臨戰指示,採取了兩路並進,鉗擊益都的戰略方日遣使招降元沂州守將義兵都元帥王宣王信父子。

過程

十一月初四日,師次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開始分兵兩路:西路由都督同知張興祖(又姓汪)率宣武等衛軍由徐州北上,攻取濟寧、東平;東路由徐達及征虜副將軍常遇春率主力北攻益都。十二日,王宜、王信父子降而復叛,徐達率所部攻克沂州,殺死王宣,附近嶧州(今山東嶧縣)、莒州(今山東莒縣)、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沭陽(今屬江蘇)、日照(今屬山東)、贛榆(今屬江蘇)等州縣官吏歸降。
徐達徐達
十八日,朱元璋遣使至沂州指示徐達:“如向益都,當遣精銳扼黃河要衝,斷其援兵,可以必克。若益都未下,即宜進取濟寧、濟南。二城既下,益都、山東勢窮力竭,如囊中物矣。”徐達即命平章韓政扼守黃河要衝,阻敵增援,自率大軍進攻益都。二十九日,元益都守將普顏不花戰死,益都城破。徐達乘勝攻占壽光臨淄(今山東淄博東)、昌樂高苑(今屬山東高青)等縣。同時,西路張興祖軍也連連告捷,十二月初五日,進逼東平,元平章馬德棄城逃遁,東阿、安山(今山東東平西)等地官吏相繼歸降,獲士卒5萬餘人。
初八日,進圍濟寧,元守將陳秉直不戰而逃,濟寧遂破。東路徐達軍在益都稍事休整之後,於十二月初七日,進逼濟南,元平章忽林台、詹同、脫因帖木兒引軍而逃,濟南不戰而克,獲官兵3800餘人,馬429匹。二十二至二十六日又相繼攻陷登州(今山東蓬萊)、萊陽等州縣。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十二日,常遇春率軍克東昌,茌平等縣官吏皆降。二十五日,徐達率軍再平樂安(今山東廣饒)。
至此,山東基本得以平定。此役俘獲士卒3.2萬餘人、馬1.6萬餘匹、糧59.7萬餘石、鹽5.37萬餘引、布絹8.07萬餘匹。

點評

明軍旗開得勝,馬到成功,一舉奪得攻取山東之役的勝利,為整個北伐戰爭的勝利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