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話

早期白話

早期白話,指唐宋至五四運動前口語的書面形式。

早期白話文(1921年前)在發展初期,新詩主要發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國》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第一批白話詩人,如胡適等都是新文化運動的骨幹,李大釗陳獨秀魯迅也有寫過新詩,這都說明了新詩與"五四"思想革命的密切聯繫。最早的詩社有1922年,葉紹鈞、劉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國新詩社"名義創辦第一個新詩刊物《詩》月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早期白話
  • 外文名稱:zaoqibaihua
  • 作品別名:白話文
  • 創作年代:唐宋
  • 文學體裁:白話文
  • 作者:胡適,劉半農,劉大白、周作人等人
胡適簡介,胡適詩詞創作,《嘗試集》,《嘗試集》意義,局限性,白話文運動,詩人及其代表詩作,愛情詩的創造,形式上,內容上,早期白話詩的特色,手法上,詩的形式,思想上,

胡適簡介

胡適(189l--1962)是最早在《新青年》上發表白話詩的人。他於一九二O年出版的《嘗試集》,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部新詩集。但其中他寫於留美時期的作品"不過是一些洗刷過的舊詩"。一九一七年回國以後的作品,在詩的形式上出現了新的變化。在遣詞、造句、用韻、音節等方面,打破了舊體詩的束縛,顯示了他在新詩創作上探索的勇氣。

胡適詩詞創作

他在1917年2月的《新青年》上,率先發表了《白話詩八首》,其中《朋友》(後改題《蝴蝶》)一詩創作於1916年8月間。詩中寫道:"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這八首白話詩雖然還沒有擺脫舊詩體式的束縛,甚至還殘留著一些舊詩的語句,但它們卻是現代白話詩最早的一批嬰兒,其地位不容忽視。1918年1月,《新青年》上發表了胡適沈尹默劉半農三人的九首白話詩,其中胡適的《一念》表達對於超越時空限制的“我這心頭一念”的肯定。是這樣寫的:“我笑你繞太陽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個迴旋;/我笑你繞地球的月亮,總不會永遠團圓;/我笑你千千萬萬大大小小的星球,總跳不出自己的軌道線;/我笑你一秒鐘行五十萬里的無線電,總比不上我區區的心頭一念!/我這心頭一念;才從竹竿巷,忽到竹竿尖;/忽在赫貞江上,忽在凱約河邊;/我若真箇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鐘繞遍地球三千萬轉!”如果將這首詩同前面所引的《朋友》一詩作比較,就可以看出,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新詩創作在運用白話和打破舊詩體式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進步。1920年3月,胡適的《嘗試集》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充滿了矛盾,顯示出從傳統詩詞中脫胎,蛻變,逐漸尋找、試驗新詩形態的艱難過程。
胡適之所以能夠首開白話新詩的創作之風氣,是與其以白話代替文言的文學主張密切相關的。1915年至1916年在美國留學期間,胡適常常就中國應以白話取代文言的問題與朋友們進行討論;然而,朋友們認為白話可作散體文章,卻不能作韻體文。胡適認識到,人們之所以承認白話可作散體文章,是因為中國古代已存在大量優秀的白話散體文學;要徹底實現以白話文學為文學正宗的主張,關鍵問題是要寫出象樣的白話詩來。白話文的提倡對思想的傳播,文學創作的發展,以及國民教育的推廣有著積極的作用。

《嘗試集》

初版《嘗試集》分為兩編。收在第一編中的詩作於1916年8月至1917年9月作者到北京以前。嘗試重點是“以白話入詩”,仍然不能擺脫舊詩詞語言模式與文法結構法則的支配與制約,結果就寫出於半文半白、半新半舊的詩。胡適真正走出"以傳統反傳統"的怪圈,是從他翻譯了美國意象派詩人莎拉替斯代爾的《關不住了》原詩題為《在屋頂上》以後,胡適自稱是他的"新詩成立的新紀元"。可以說,胡適是在美國意象派詩歌的啟發下,意識到了必須"充分採用白話的字,白話的文法,和白話的自然音節",作長短不一的詩,把"詩的散文化"與"詩的白話化"統一起來,才能跳出舊詩詞的範圍,實現"詩體的大解放"。

《嘗試集》意義

意義:《嘗試集》中的某些詩歌確實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形式傳統中掙脫出來,開始具備了現代漢語抒情詩形式法則的雛形,人們因此稱《嘗試集》為"溝通新舊兩個藝術時代的橋樑"。胡適的新詩多是即事感興、即景生情之作,雖然少見洶湧奔騰的詩情和飛雲翻卷般的想像,但大都言之有物,不乏情趣;在表現手法上,則或用直接的描寫,或用淺顯的象徵。

局限性

局限性:
1、思想上不十分充分、完美地傳達時代情緒。
2、形式上帶有五言、七言格式,缺乏更大的創新性。
3、總體境界不夠開闊,提倡有方,創造乏味。自稱為"放過腳的女人走路"。

白話文運動

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了一次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胡適胡適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題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這是白話文運動的公開信號。文中提出:白話文學為文學之正宗。這個綱領性的意見,很快就得到陳獨秀的回響。錢玄同也及時發出打倒“桐城謬種”、“選學妖孽”(《寄胡適之》,1917)的口號,最先把反對文言文同反對 “獨夫民賊”、反對弄壞白話文章的“文妖”(《嘗試集序》,1918)聯繫起來,並在陳、胡強調“文學革命”的時候,第一個考慮到套用文的改革。1918年 1月,《新青年》實現自己的主張,全部改用白話文。 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狂人日記》,標誌著白話文運動在文藝方面首先突破,顯示實績。這是我國第一部白話文文章。年底,李大釗(1889~1927)、陳獨秀創辦白話周刊 《每周評論》, 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1896~1950)、羅家倫(1897~1967) 等創辦白話月刊《新潮》。不久,魯迅指出,白話文應該是“四萬萬中國人嘴裡發出來的聲音”(《雜感錄五十七·現在的屠殺者》),這就把白話文放在現代中國人口語的基礎上。
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詩人及其代表詩作

劉半農劉大白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周作人胡適曾經指出,和他一樣"從舊式詩詞、曲里脫胎出來"的早期白話詩人,還有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1883-1971年)和新潮社俞平伯(1900-1995年)、康白情(1896一1958年)、傅斯年(1896-1950年),他們的一些作品可以說是"詞化了的新詩"。
早期白話
劉半農(1891--1934):代表作詩集揚鞭集》(1926)《瓦釜集》(1926)現實感強的詩歌收集在《揚鞭集》中,用江陰方言寫的民歌體詩作,結集為《瓦釜集》。
內容上:非常具有真實性,強調以真為主。1、真實地描繪現實、人生。揭露貧富對立、讚揚勞動人民美好品質。
代表作《相隔一層紙》(1917年10月)其意境顯然是脫胎於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名句,通過屋內富人烤得要死,屋外乞丐凍得要死的鮮明對比,表露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憤懣和對貧苦人悲慘命運的同情心。但由於作者把不同階級生活作了尖銳的對比,就比較有力地揭露了社會黑暗,收到了較為強烈的藝術效果。此外,如《學徒苦》,以真切的生活圖景,揭露了店主翁和店主婦對稚幼的學徒的奴役和摧殘。
在五四時代精神的感召下,劉半農在早期詩歌中還歌頌了勞動人民的美好品格,表現了對於未來的樂觀信念。《老牛》一詩,便歌頌了勞動者的勤勞、堅韌、無私無畏的品格。長詩《敲冰》,尤其值得稱讚。詩中寫的是乘船者和撐船人,不顧"懶怠者"、"怯弱者"和"緩進者"的規勸和阻撓,同心協力,日以繼夜,奮鬥不息,終於用木錘敲開了冰封的航程,從而表現了樂觀進取的時代精神。

愛情詩的創造

抒發內心情感,批露內心世界。愛情詩的創造。《叫我如何不想她》(1920)

形式上

形式上:劉半農在改革詩歌形式和音節上也曾作了各種嘗試和探索。他後來曾說:"我的詩在體裁上是最會翻新鮮花樣的。當初的無韻詩,散文詩,後來的用方言擬民歌,"擬曲",都是我首先嘗試。"(無韻詩、散文詩的創作《無聊》、韻律詩的創作《叫我如何不想她》(1920))尤其可貴的是他對民間歌謠的採集, 整理、學習和改造。 《瓦釜集》中的詩,有的是民歌民謠的收集和整理的成果。詩人在《瓦釜集·代自序》中說"集名叫'瓦釜",是因為我覺得中國的'黃鐘"實在太多了"。"黃鐘毀棄,瓦釜齊名",他要盡力"把數千年來受盡侮辱與蔑視,打在地獄裡而沒有呻吟的機會的瓦釜的聲音,表現出一部分來。"詩人在這方面的主張和實踐:對於以後中國新詩創作的民眾化和新的民族形式的創造,都具有開創意義。
劉大白(1880-1932)在新詩創建時期的貢獻是很值得重視的。在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之下,他從一九一九年開始創作白話新詩。出版新詩集《舊夢》和《郵吻》。

內容上

內容:早期詩歌中,不乏寫景詩和愛情詩,也有些哲理性的小詩。但是,最能體現劉大白早期詩歌思想和藝術特徵並一向受人稱讚的,卻是那些揭示民間疾苦、 反映階級壓迫和勞動人民(農民和手工業者)痛苦生活的詩篇。代表作《賣布謠》、《田主來》。
《賣布謠》一詩,與白居易的《賣炭翁》不無淵源關係。但它卻從一個角度逼真地寫出了二十世紀中國農村瀕於破產的社會現實。那些農村的小手工業者,儘管勤懇到徹夜不眠,也儘管儉樸到不肯用自己織的布來補破了的褲子,但仍然擺脫不了貧困破產的命運。因為"土布粗、洋布細。洋布便易,財主歡喜",因為"上城賣布,城門難過,放過洋貨,捺住土貨";而且由於"沒錢完捐",還要"奪布"和"押人"。結果,只能"餓倒哥哥嫂嫂!"這便生動反映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對農村小手工業者的排擠和威壓的苛烈。 反映農民苦難生活,控訴地租剝削的罪惡,在劉大白的詩歌里表現得十分突出。其中《田主來》一詩是具有代表性的。詩中寫的是田主向農民討租的情景。先寫田主一來給農民一家帶來了何等的驚恐和慌亂:一聲田主來,/爸爸眉頭皺不開。/一聲田主到,/媽媽心頭畢剝跳。於是趕快"掃地"、"上灶",備下米、酒、魚、肉來招待不算,還得借只老母雞來頂上田主"照例"要的"租雞", 怕的是得罪了田主,"明年田腳都難保!"詩中還通過一個農民孩子的口,揭露了田主對農民盤剝的殘酷和農民的憤怒與抗議。因此,農民不僅把田主同"賊"、 "狗"相比,而且說他們是"明吞面搶真強盜!"。
形式:民歌、民謠的形式融匯到新詩中,有古樂府的風格。如《賣布謠》等,卻是民歌、民謠的格調,平易,暢達、樸素。
劉大白劉半農的詩在文學史上稱"新元白詩"或"新元白詩派"。
此外,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周作人等人,也不失為新詩的拓荒者。
沈尹默以後轉向寫舊體詩,但他的《三弦》、《月夜》都是初期新詩的代表作。俞平伯和康白情,均為五四前夕出現的"新潮社"的成員,俞平伯(古文學大家,建國後對"紅學研究"《紅樓夢書簡》)早期的詩均收於《冬夜》。以後還曾陸續出版《西還》、《憶》和《雪朝》(與朱自清等人合集)等新詩集。他的詩由於舊詩詞的影響頗深,從詞語、音律到表現手法,都還顯露出從舊詩詞蛻化出的痕跡。
康白情,早期有詩集《草兒》(後重編為《草兒在前》)問世。他的寫景詩很受人稱讚。有人稱他為"設色的妙手";有人說"他的描寫才是他對於新詩的一種貢獻。"他的這類詩,色調清新,不落俗套,表現了初期白話詩的新鮮活潑的特點。《草兒》一詩是耐人尋味的。它表面寫的是牛的辛勞,而暗喻的卻是人的疾苦。詩的最後一節寫道: "牛呵!人呵!草兒在前,鞭兒在後。" 這便是說,那扶犁執鞭的農人,不也是和那耕牛一樣,為著可憐的溫飽而忍受著鞭蹬之苦嗎?
周作人對早期白話新詩的創建也有一定貢獻。他早期的詩收於八人合集的《雪朝》中,後重編為《過去的生命》。他的詩,很少有脫胎舊詩詞的痕跡,不重押韻,只重"自然的音節",是地道的自由詩體。所以一上手,便給人以面目一新之感。他的一首《小河》(1919.1)曾被胡適譽為"新詩中的第一首傑作"。

早期白話詩的特色

手法上

主要運用白描和托物寄興。這樣,早期白話詩就自然分為兩類。一是用白描手法如實摹寫具體生活場景或自然景物,顯示出客觀寫實的傾向。如劉半農的《相隔一層紙》、胡適的《人力車夫》,周作人的《路上所見》,劉大白的《成虎之死》,朱自清的《小艙里的現代》等,都是對民間疾苦、社會人生的實寫,可以看到古樂府的影響;俞平伯《冬夜之公園》、康白情《江南》、傅斯年《深秋永定門上晚景》等都是純粹的寫景詩。
另一類則通過托物寄興,表現詩人對社會人生的感悟與思索,如胡適《鴿子》、《老鴉》,周作人《小河》,沈尹默《月夜》等;也有的是直接表現某個抽象意念,如魯迅的《夢》、《人與時》,胡適一念》,玄廬《偶像》,劉大白《淘汰來了》等,正是在這些新詩里,虛化意象與寓言意象大量出現,並且表現了強烈的主觀意志,偏於說理的"意義凸現"的特徵,都是中國傳統詩歌里並不多見的。

詩的形式

早期白話詩主要表現出散文化的傾向和平實的風格。
散文化傾向:基本不用韻,不顧及平仄,隨情感的起伏變換長短句式,如同水緩緩地流過,自然形成了舒緩自如的內在節奏;同時,大量運用虛詞,採取白話散文的句式與章法,以清晰的語義邏輯聯結詩的意象:這都根本有別於傳統詩歌
平實風格:表現為一些早期白話詩人則熱衷於向民間歌謠傳統的吸取與借鑑。1920年成立的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它的發起人與參與者大都是早期白話詩人,如周作人劉半農沈尹默等,由此而開始了現代新歌"歌謠化"的努力。劉半農在從故鄉江陰採風的同時,還用江陰方言寫作"四句頭山歌"20餘首,編成《瓦釜集》,在隨後寫作的《揚鞭集》里也有現代山歌的創作。
劉大白賣布謠》、《田主來》等詩也直接借鑑了民間歌謠的體式。這自然也是對傳統詩歌的文人化、貴族化傾向的一種反撥,與"五四"文學"平民化"的思潮是相一致的。

思想上

朱自清曾經指出:"民七以來,周氏提倡人道主義的文學至今還為新詩特色之一。"人道主義是個性主義和博愛主義的統一,在新詩中,這兩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胡適的《老鴉》、周作人的《小河》、陳衡哲的《鳥》等詩作,雖然表現方式各異,卻都顯示了一種追求自由的個性主義精神。以博愛主義為本的詩作更是比比皆是,胡適的《人力車夫》,沈尹默的《人力車夫》、《宰羊》、《鴿子》,劉半農的《車毯》、《相隔一層紙》、《學徒苦》,俞平伯的《無名的哀詩》等,或者對下層勞動者的疾苦表示同情,或者對弱小動物給予憐憫,都是博愛精神的-種體現。初期白話詩人為新詩誕生立下了不朽功勳,但他們的詩作也存在著嚴重缺陷。
首先是過於平實,情感濃度不夠,想像力不足,缺少回味和余香。
早期白話詩里,無論是白描,還是比喻、象徵,都無不具有明白而平凡的特點;從另一面說,則是缺乏飛騰的藝術想像力。 早期白話詩大都"具有'歷史檔案'的性質"其歷史價值與局限都在於此。這與早期詩人對詩的內在特徵如偏於表情、富於想像等並不十分明了有關。也反應了他們對詩與小說等"再現性"文學的區別重視不夠。
其次是詩的語言有散文的傾向。他們只注重新詩語言與舊詩語言的區別,亦即白話與文言的區別,而不注重詩體語言與其他文學體裁語言的區別。他們雖然出於習慣也寫了不少押韻的詩,甚至還講求過雙聲疊韻,但基本的指導思想則是追求所謂"自然的音節"。過分追求"音節"的"自然",便難免使詩的語言失去應有的韻律美或節奏感。不過,這些都是前進中的缺點,隨著新詩的發展將漸漸得到克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