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1918年沈尹默創作散文詩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弦》是現代詩人沈尹默創作的散文詩。發表在1918年8月號的《新青年》雜誌上。《三弦》以寥寥的幾行字,刻劃出和諧優美的意境。 全詩表達十分含蓄。從明麗的自然景色和破陋的人事景象的對照中,從寧靜的環境氣氛和跳動的三弦聲音的映襯中,從老人被弦聲吸引卻抱頭悶坐的神態中,表達了詩人對人世命運的感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三弦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新青年》
  • 文學體裁:散文詩
  • 作者:沈尹默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三弦
中午時候,火一樣的太陽,沒法去遮攔,讓他直曬著長街上。靜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風來,吹動路旁楊樹。
誰家破大門裡,半院子綠茸茸細草,都浮著閃閃的金光。旁邊有一段低低土牆,擋住了個彈三弦的人,卻不能隔斷那三弦鼓盪的聲浪。
門外坐著一個穿破衣裳的老年人,雙手抱著頭,他不聲不響。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18年。作者曾任北京大學教授,這首詩是他在北平時候所寫的。

文學賞析

全詩分為三小節,每一節都是一幅畫。三小節詩依次由遠及近、清晰地表現為遠景、中景、近景,從而又共同組合成有層次、有意境、逼真渾融的完整畫面。
作者先描畫的遠景,重點突出了“中午時期,火一樣的太陽”和“少人行路”的長街,強烈的日照,無人的街道,使畫面顯示出獨特的靜感。當然,這種靜感與很多詩文中描寫的工“靜夜”截然不同,夜晚的靜,往往清冷恬淡,而《三弦》中夏日正午的“靜”卻反射出一種灼熱感,使人覺得沉悶。在這般沉寂的背景中,唯有三弦的專注在斷牆頹垣邊鼓盪,使原先那種寂寞、煩悶感又平添幾分沉重。這便是作者在第二小節詩中所沉浸的一種氣氛。在這一節詩中,作者並沒具體描繪三弦的彈奏者,而旨在表現三弦的聲響與節奏,然而,就在這一靜一動之中,畫面與音響交融一體,互為映襯,奠定了詩的整體格調。雖然在這第二小節詩中,也有“綠茸茸細草”,“浮著閃閃的金光”,似乎透出幾分自然的生機,但終究抵不住鼓盪著的三弦聲浪。詩的第三小節正表現了這種情景,作者用特定的方式,描畫了一個身穿破衣、雙手抱頭、不聲不響的老人,他的面貌神情雖不可見,然而他的動作、姿態卻表明那聲聲撥動的“三弦”,正激起他心中的共鳴,並表現出他內心的孤寂與沉痛。這一幅以人物為主角,以景物、音響為背景的圖畫,真實地表達出當時社會人生的一個側面,將古老的中國北方城鎮的衰老與沒落描畫得極為傳神,作者似乎在表現一種世道沒落的情懷,又似乎在作一種人道主義的感嘆。
這首詩由三弦的樂音中緩緩吐出,詩中用了一連串聲母均為d、t的字,用以模寫三弦的聲音,又把陽聲字和陰聲字參錯雜用,更顯出三弦聲的抑揚頓挫。《三弦》雖是新詩,卻也採用了舊體詩詞的表現方法,引用雙聲疊韻來幫助音節的和諧,造成有韻味的音樂效果。這首新詩在繼承發展中國古典詩詞描繪音樂的優良傳統並有所革新創造方面,也作出了可貴的探索與嘗試。還應指出的是,《三弦》中所用的白話,白得徹底,但決不粗俗,這在那個時代,實為難能可貴。

名家點評

現代著名作家茅盾:“此詩比我們常見的分行寫成長短一樣的幾行而且句末一字押韻的詩更‘詩些’”。(《論初期的白話詩》)
當代詩人藍藍:這是沈尹默最著名的一首詩。作者寥寥數語便描述出空無一人的街道和炎熱夏天午間的沉悶。(《現代漢詩100首》)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朱子南:《三弦》是他在文學樣式上的創新之作,而在意境上又別具- 一裕,一經發表,即傳誦一時。(《中國現當代散文精品鑑賞》)
當代文學家胡適《新詩談》:“這首詩從見解意境上和音節上看來,都可算是新詩中一首最完全的詩”。

作者簡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五四前後在北京大學任教,歷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廳廳長、北平大學校長、北平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文史館館長、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主任等職。沈尹默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詩嘗試者之一,但後來長期寫作舊體詩詞,有多本舊體詩詞集問世。其部分新詩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詩作品有《月夜》《落葉》《三弦》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