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衡哲

陳衡哲

陳衡哲(1890—1976),筆名莎菲(SophiaH.Z.Chen),祖籍湖南衡山,1914年考取清華留美學額後赴美,先後在美國沙瓦女子大學、芝加哥大學學習西洋史、西洋文學,分獲學士、碩士學位。

1920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西洋史;1920年9月27日與任鴻雋結婚;後任職於商務印書館國立東南大學四川大學;著有短篇小說集《小雨點》、 《衡哲散文集》、《文藝復興史》、《西洋史》及《一個中國女人的自傳》等;建國後任上海市政協委員,1976年去世;她是我國新文化運動中最早的女學者、作家、詩人,也是我國第一位女教授,有“一代才女”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衡哲
  • 外文名:SophiaH.Z.Chen
  • 別名:莎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武進(祖籍湖南衡山)
  • 出生日期:1890年7月29日
  • 逝世日期:1976年1月7日
  • 職業:作家、學者、上海市政協委員
  • 畢業院校:美國沙瓦女子大學、芝加哥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碩士、女教授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位女作家
    執教北京大學的第一位女教授
  • 代表作品:《文藝復興史》《西洋史》《一個中國女人的自傳》《衡哲散文集》
  • 丈夫任鴻雋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

人物經歷

1911年入蔡元培辦的上海愛國女校學習。遠離父母、遠離舅父,一個少女在上海隻身奮鬥達10年之久,經受了人生和社會的各種鍛鍊,同命運搏鬥不止,爭取個人的獨立和自主權。她抵制了父親包辦的婚姻,也拒絕了別人提供的做達官貴人的少奶奶,自己締造了美滿的愛情生活。她進過幾所學校,英文基礎打得很牢固。
1914年,清華大學在上海招收留美學生,她考取了,因而獲得了出國深造的機會,在美國瓦沙女子大學(Vassar College)、芝加哥大學攻讀西洋史、西洋文學,對西方的科學和文化、民主和自由有了切身的感受和體驗,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大量接觸和深入研究西方思想文化之後,她在學術上、思想上獨樹一幟、很有見地,改變了中國近代史上女學者、女思想家罕見的現實,成為思維犀利、風格卓異的著名女才子。
1920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西洋史教授。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碩士、女教授。後在國立東南大學、國立四川大學任史學教授,在上海商務印書館擔任編輯工作,撰有學術著作《西洋史》、《文藝復興史》、《文藝復興小史》等,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有較大影響。她是中國新文學運動中第一個用白話文寫作的女作家。20世紀初,她以自己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獨特把握和對社會生活的敏銳感悟,才華橫溢地揮筆創作,為新文學吶喊助威。
任鴻雋與陳衡哲(中國科學社合影,1915年)任鴻雋與陳衡哲(中國科學社合影,1915年)
1917年,她在美國用白話文創作了第一篇小說《一日》,生動地反映了美國女子大學新生在一天中的生活,發表在《留美學生季報》上。
1917年到1926年,她以"莎菲"的筆名,創作了《小雨點》、《運河與揚子江》等許多作品,發表在《新青年》、《小說月報》等新文學主要刊物上,產生了較大社會影響。她34歲寫的奇文《運河與揚子江》,通過安份守命的運河和奮鬥造命的揚子江兩種人生觀的對立和交鋒,抒發作者崇尚鬥爭的情感和精神,可視為她一生奮鬥、不稀罕別人賜予的生活態度的真實寫照。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陳衡哲曾憤然致電疾呼抵制日本人,六年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她帶著三個兒女,從北平逃到廬山,任鴻雋當時正在山上出席蔣介石主持的廬山談話會。不久,日軍南侵,陳衡哲全家逃往廣州,最後抵達香港。想不到後來日本偷襲珍珠港,香港隨即淪陷,陳衡哲只好帶著兒女登上法國海輪,1942年輾轉回到重慶江北任家花園,全家人終於團聚。
陳衡哲在重慶斷斷續續住了5年,是住得最長的一次。1943年初,她曾應周恩來之邀到紅岩村訪問。
陳衡哲侄孫任爾寧說:“我小時候在上海,三娘姆(即陳衡哲)對我講過,她一生中最佩服兩個人,一個是丈夫任鴻雋;另一個就是周恩來。”去紅岩村那天,陳衡哲坐著任爾寧父親任百鵬駕駛的吉普,開到化龍橋,然後坐滑竿到達紅岩村。周恩來已等在那裡,見到陳衡哲,非常熱情地迎了出來,說:陳先生,我是您的學生,聽過您的課,看過您寫的書。”
任鴻雋、陳衡哲訂婚日與胡適的合影任鴻雋、陳衡哲訂婚日與胡適的合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上海市政協委員,1976年1月7日,86歲高齡的的陳衡哲因肺炎及併發症病逝於上海。

主要作品

  • 《一日》, 1917
  • 《小雨點》1917, 新青年
  • 《洛綺絲的問題》
  • 《運河與揚子江》, 1927 新青年
  • 《小雨點》 1928, 新月
  • 《文藝復興史》
  • 《西洋史》
  • 《一個中國女人的自傳》
  • 《衡哲散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