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會學

日本社會學產生於日本的資本主義形成的過程中。孔德斯賓塞的學說經過初期日本社會學者的消化吸收,結合日本的國體觀,形成了日本最早的社會學。外山正一有賀長雄是日本社會學創建時期的代表學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社會學
  • 產生於:日本的資本主義形成的過程中
  • 特點:結合日本的國體觀,
  • 類型:社會學
簡介,發展歷程,主要成就,

簡介

日本社會學產生於日本的資本主義形成的過程中。1868年,以天皇制為中心的明治政府實行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文明開化的維新政策,積極引進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在這一社會變革中,西方社會學傳入日本。到20世紀初,日本社會學學科基本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進入發展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壯大。

發展歷程

日本社會學的形成明治初期,A.孔德特別是H.斯賓塞的社會學說開始在日本傳播。留學荷蘭回國的西周以“百學連環”、“生性發蘊”為題介紹孔德的社會學理論。1877年,斯賓塞的《社會靜力學》被尾崎行雄譯為《權利提綱》出版;1882年<社會學原理>也在日本出版。斯賓塞的社會學說受到了日本自由民權運動思潮、社會科學家和明治政府的重視。孔德和斯賓塞的學說經過初期日本社會學者的消化吸收,結合日本的國體觀,形成了日本最早的社會學。
外山正一和有賀長雄是日本社會學創建時期的代表學者。外山正一從1893年率先在東京帝國大學開設社會學講座,教授斯賓塞的《社會學原理》。有賀長雄則致力於社會學的學科建設,他的3卷本《社會學》(1883~1884)是日本最早的社會學理論專著。外山正一和有賀長雄將社會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認為社會學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經世濟民的學科,帶有鮮明的自由主義色彩。與此相反,加藤弘之站在反自由主義思潮的政府保守立場上,接受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否定天賦人權論的自由平等人權思想。
在日本社會學形成時期的後期,建部遯吾的社會學處於主導地位。建部遯吾將孔德的社會學和儒家的社會觀結合起來,提出了家族國家觀的社會學體系。他的理論體系由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兩部分組成,前者主要研究社會的秩序關係,後者主要研究社會的進化形態。認為社會學的中心課題就是研究實現儒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進化階段。1903年,建部遯吾在東京帝國大學設立了社會學研究室,1913~1922年組織領導了學會性質的日本社會學院,出版了《普通理論社會學》(1905~1918)等著作。
早期引進日本的社會有機體論的綜合社會學包羅萬象,難以形成結構嚴謹的學科,這就要求社會學向獨立的專門學科發展。在此期間,心理社會學逐漸發展起來。遠藤隆吉是日本心理社會學的創建人。他在《近代社會學》(1907)中用心理學來解釋集體意識,用人的意志結合來說明社會本質。樋口秀雄在《社會學小史》(1911)中斷言心裡社會學將推動社會學的發展;小林郁在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影響下重視社會過程的研究。但是,心理社會學尚未形成與建部遯吾社會學抗衡的實力,當時日本社會學的基本性質仍然是保守的,並落後於世界社會學的發展水平。米田莊太郎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態,他大力介紹美國、法國和德國的社會學說,擴大了日本社會學的視野,為日本社會學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日本社會學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社會結構劇烈變動。與此同時,社會學對社會問題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化。席捲全球的民主主義浪潮掃清了阻礙社會學發展的不利因素,日本社會學迎來了空前發展的新時期。高田保馬和戶田貞三是日本社會學這個時期的代表學者。高田保馬為社會學的學科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在《社會學原理》(1919)中,批判了綜合社會學的觀點,強調社會學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特殊科學,是社會科學界的一介平民。他從社會結合的角度出發,將狹義的社會本質定義為有情者的結合、期待的共存和非限定性接觸的意識。他將社會形態劃分為:以血緣和地緣為結合紐帶的基礎社會,以相似性、共同利益為結合紐帶的派生社會。他提出了結合定量法則、基礎社會衰耗法則、派生社會錯綜法則、整體社會的利益社會化法則,並提出了與K.馬克思的階級史觀以及唯心史觀不同的、將人口增長視為社會變動根源的第三史觀──人口史觀。高田保馬具有獨創性的理論體系,對日本社會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國外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受美國芝加哥學派實證社會學的影響,戶田貞三批判了日本社會學以往的社會哲學傾向,堅持社會學的經驗科學特性,並運用實證研究方法致力於家庭社會學研究。他一改從制度方面研究家庭的傳統,而把家庭作為社會群體加以研究。他在《家庭結構》(1940)中將家庭定義為“以夫婦和親子關係為中心的、由人數相對較少的近親組成的、以愛情為基礎的人格融合”,認為家庭是“建立在這種感情融合基礎之上的從屬關係和共產關係”。他運用統計方法對1920年日本第一次千分之一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進行了系統分析,首次揭示了日本家庭結構狀況,奠定了家庭實證研究的基礎,開創了日本社會學重視實證研究的先河。

主要成就

20世紀30年代前後,世界性經濟危機波及日本,各種社會問題日益顯露,從而使社會運動和馬克思主義思潮高漲起來。一些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立場出發,對傳統社會學展開批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清水幾太郎的《社會學批判序說》(1933)、早瀨利雄的《現代社會學批判》(1934)。馬克思主義學者對傳統社會學的批判,以及文化社會學的興起、形式社會學的衰落,促使人們為重建社會學體系而進行新的探索。松本潤一郎是這種新探索的實踐者之一。他將社會現象分成社會群體、社會過程和文化現象3個方面,並通過群體社會學和文化社會學將其貫穿起來。他的代表作有《社會學綱要》(1934)、《社會學原論》(1935~1941)、《群體社會學原理》(1937)和《文化社會學原理》(1938)等。新明正道經過與松本潤一郎的反覆論戰,在《社會學的基本問題》(1939)和《社會本質論》(1942)中,運用超越社會形式和社會內容的行為關係等概念,綜合分析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功能,並將社會學分成一般社會學和歷史社會學兩大部分。
在理論社會學研究迅速發展的同時,實證研究在農村社會學和家庭社會學領域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其中,鈴木榮太郎的《日本農村社會學原理》(1940)、有賀喜左衛門的《日本的家庭制度與租佃制度》(1943)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隨著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勢力的迅速崛起,改變了日本社會學的發展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社會學淪為反動勢力的附庸。
戰後日本社會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處於美國占領下的日本開始了解放婦女、發展工會組織、教育自由主義化、廢除壓迫制度和經濟民主化五大改革,日本社會進入了劇烈的變動時期,這為日本社會學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利時機。在學校制度改革中,社會學被列為新制大學的正式課程,到1950年,教授社會學的大學教師已從戰前的不足30名增加到近150名,社會學教學和科學研究隊伍迅速擴大。
戰後日本社會學由戰前主要受德國社會學影響,轉向主要受美國社會學的影響,介紹美國社會學的學術書刊相繼問世。在上述轉變過程中,日本社會學的基本特性和研究領域也隨之發生了不同於戰前的根本變化。以尾高邦雄和福武直為代表的社會學家批判了戰前日本社會學偏重理論研究,游離於社會生活之外的弊端,強調理論必須與實證研究相結合,指出社會學的基本特性應當是以社會調查為基礎的實證科學,並積極倡導跨學科共同研究的方法。這一轉變奠定了戰後日本社會學的發展方向,促進了日本社會學的發展,從而為社會學爭得在日本社會科學體系中的平等地位打下了基礎。從研究領域看,除了戰前已具規模的理論社會學、家族社會學和農村社會學研究之外,戰後主要有社會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產業社會學、日本企業管理、農村實證社會學、結構功能主義和社會變遷理論、階級階層、家族周期論、城市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大眾傳播論、社會病理學、組織社會學、文化社會學、法律社會學、福利社會學和數理社會學等。
在分支社會學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日本社會學理論研究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主要表現在:①在社會學概論和原理方面,代表性的著作有清水幾太郎的《社會學講義》(1948)、黑川純一的《社會學要義》(1950)、武田良三的《社會學的結構》(1952)、福武直和日高六郎的《社會學──社會與文化基礎理論》(1952)、藏內數太的《社會學概論》(1954)。1986年又出版了代表社會學理論研究最新成果的富永健一的《社會學原理》。②一批學者著手進行日本社會學史研究,代表作有新明正道的《社會學史概說》(1954)、阿閉吉男和內藤莞爾合編的《社會學史概論》(1957)。還出版了一系列對戰後社會學進行系統總結的大型叢書和工具書。從1984年起由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的20卷《精選日本社會學》,收入該書的 400餘篇論文是從戰後40年的大量論著中精選出來的,從中可以看到日本社會學各分支學科的主要理論成果和戰後日本社會學的全貌。1987年起由青井和夫主編、科學社出版的《社會學叢書》共10卷,對現有的社會學理論作了詳細評介。1974年前後,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了福武直主編的《社會學講座》(共18卷)。在大型工具書中,有見田宗介、栗原彬、田中義久主編,由宏文堂出版的《社會學事典》;北川隆吉主編、有信堂出版的《現代社會學辭典》。日本社會學會的會刊《社會學評說》1987年第 150期出版“戰後日本社會學”特輯,對社會學研究方法、家庭社會學、農村社會學、工業社會學、大眾傳播研究、醫療保健社會學等領域的成果進行了回顧。
80年代後半葉,日本社會學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①社會學理論流派的多元化。戰後日本主要吸收了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但自60年代以後對這種理論的批判較多。進入70年代以後,日本社會學逐步吸收現象學社會學、民俗學方法論、符號互動論、結構主義社會學和批判理論中的多種學術觀點充實已有的理論體系。②加強了對當今日本社會特點的研究和適應日本社會信息化、國際化、老齡化發展趨勢的對策研究。這一特點在1982年以來日本社會學會歷屆年會的主題上都有所反映。
學術團體與刊物日本社會學會於1924年成立,至80年代末共有會員2000餘名,現任會長森岡清美,出版年刊《社會學評論》,並於1950年加入國際社會學協會。重要的地方學會有關東社會學會、關西社會學會、西日本社會學會、東北社會學會和北海道社會學會;重要的學術團體有東京社會科學研究所、東北社會學研究會(出版《社會學研究》雜誌)、關西社會學研究會(出版《社會學》雜誌)、村落社會研究會和法律社會學會等。1980年由福武直發起成立了日中社會學會,出版了會刊,80年代末擁有會員近百名,現任會長青井和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