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教育

日本式教育

日本式教育,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教育過程中注重讓學生多接觸社會、親近自然。但“日本式教育”並非完美,比如學生間的霸凌、上課自由散漫、逃學、挑釁教師、打架鬥毆等也一直困擾著今時的日本教育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式教育 
概述,理念,方式,方法,運動會,學藝會,飼養小動物,概況,問題,

概述

日語中,“教育”一詞分為兩個部分。“教”有鼓勵、使模仿的意思,而“育”則有小孩成長、養育小孩的意思。因此,從“教育”二字不難發現日本人對教育的認識——既要教授學生知識,又要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
日本現行的六·三·三·四學校教育制度始於1945年,而自1960年代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所以“日本式教育”被視為是推動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日本人的禮貌禮儀、守秩序、集體觀念以及將近100%的高識字率等也常常被歸結為“日本式教育”的結果。所以,最近幾年日本的教育體系受到了開發中國家的高度關注。

理念

日本人對教育(特別是強制教育)抱有幾個重要信念。他們認為所有學生有能力學習知識,學生的努力、堅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學術上的能力決定了學生的學業成就。這些學習及行為習慣是能夠通過講課及訓練而學回來的。所以,國小國中學生不是根據他們的能力而編班授課,也不是適應各學生的差異。

方式

日本全國性的學習範圍讓學生得到均衡和基本的教育。強制教育讓學生得到一個同等學習的機會,而各學校的財政分配是相對性相同的。不過,這種制度被評為缺乏彈性、缺乏理解學生的特別需要和興趣。日本教育在80年代進行了改革,新制度特彆強調彈性創意、表現自己的機會,但只是有很少的進展。批判性思考不是日本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概念。學生一般要求背誦測驗內容,所以學生高分的原因並不能反映他們的真實水平。
由於學生只修讀某個程度的課程,有天資和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會被忽略。假如:一位母語為英語的學生會自動分配到適合他/她程度的英文班。一位不懂國中一年級數學的國中三年級學生亦需要學習以他能力以下的數學。學校是不會開辦輔導和精英班去迎合個人需要。在極端的情況下,有開發問題的學生會被編入普通班裡,但老師缺乏參加針對這些學生的訓練。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家長不敢承認自己的子女有特別需要。在美國,大多數地區設有專門及技能學校給一些有嚴重殘障的學生就讀。在這情況下,每一位學生會由一位老師或看護者從旁協助。當這些學校為這些學生提供較好的服務,成人服務正面臨財政困難的危機。

方法

2015年8月26日,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宣布從2016年開始向海外推廣“日本式教育”。這其中包了括教材編訂、運動會、學藝會、飼養小動物、學校給食制度、學生輪流掃除、職業教育、教師培訓、輔導班等。

運動會

運動會在日本有著百年以上的歷史。1874年,一名英國教官在東京築地的一所海軍學校內組織了“競鬥遊戲會”,這可以說是日本運動會最早的雛形。然而,“運動會”一詞正式開始在日本被廣泛使用,則是在1883年東京大學舉行體育比賽的時候。東大將這樣的多項體育運動競賽會翻譯成了“運動會”,此前還有北海道的札幌農業大學將其翻譯成“力藝會”等,但最終只有東大的翻譯被一直沿用至今。
因學校不同,運動會在日本的一些中學或高中有時被稱為“體育祭”或“運動大會”。國小及部分國中的運動會以競技遊戲項目為主,比如二人三腳、拔河、繞障礙走、賽跑體操表演等,而中學及高中的運動會則主要以田徑項目為主,比如接力賽跑跳遠跳高、扔鉛球等。日本中國小校的運動會一般一年1-2次,在春季或秋季舉行。同時,各中國小校大多會從運動會舉行的半個月甚至1個月前開始準備,由此可見其受重視程度。
如今日本中國小校的運動會大都在各自校園內的操場舉行,然而在早期的中國小校運動會中,因沒有自己的操場,校方須向當地的神社或寺廟租借場地。這樣一來,當時的參加者並不僅僅是學生,還包括了神社或寺廟和尚僧侶以及周邊的居民。這一點在現在看來彼時的無奈之舉卻無形中擔負起加強日本社會人與人之間聯繫的作用,而這一直影響至今。

學藝會

與運動會相同,學藝會也是日本中國小校每年必須舉行的活動之一。同樣,也是根據學校的不同,有時被稱為“文化祭”或“學校祭”等。如果說運動會是由學校組織的體育項目的競爭,那么學藝會則是學生自發組織的文化方面的合作。日本中國小校學藝會的主要內容除了有舞蹈演奏朗誦舞台劇這樣的集體或個人項目外,還包括學生擺攤販賣食品、商品的活動,並且有時還會邀請知名人士前來演講等。
在整個學藝會期間,日本的學生都會將教室加以裝飾,同時還會穿上些頗能展示自我個性的服飾。因此,可以說在整個學藝會期間的校園與平時秩序井然的校園完全不同,而按照自我個性打扮的學生也和平時身穿深色調校服的學生判若兩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日本式教育”的一個理念,即給予學生打破常規、展示自我的機會。

飼養小動物

與運動會和學藝會不同,飼養小動物主要是在國小進行,目前在日本的國小校非常普遍。可以說是日本國小給予每一個小學生的一項基本任務。由於學校的不同,飼養的小動物也不同,主要有兔子金魚等,而小學生們的任務就是每天輪流給小動物餵食、清理糞便等。
與現在很多生活在都市的中國小學生一樣,日本小學生平時也很少有機會接觸大自然。為此,日本的國小通過設立飼養小動物這一教育活動來為小學生們提供接觸大自然和小動物的機會,以此培養他們尊重生命、愛護動物、擁有好奇心、具備思考力和豐富的人格等。因為飼養小動物並非簡單地餵食,還需要考慮到它們的習性、健康狀況,同時被照顧的小動物相當於把它自己的生命“委託”給了照顧它的小學生,所以筆者認為通過這項教育有助於培養小學生的責任感和對“出生-成長-繁殖-生病-死去”這一生命循環的認知。

概況

日本戰後教育,隨著經濟的恢復與增長,從數量到質量實現了相應的發展與改善。初期的教育改革,深受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造成學力水平的下降。經20世紀50年代教育理論的大辯論,批判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之後,布魯納結構主義教育理論受到重視。60年代,由於中國小教學大綱的水平大幅度提高,脫離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曾導致大量落後生的出現。70年代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不僅使高等教育具有多樣性和開放性的特點,且使中國小教育面向智、德、體全面發展的方向,既保持注重基礎知識的劃一性,又有適應地區與個性特徵的靈活性,力圖使教育適應產業結構向“知識密集型”的轉變。

問題

70年代以來,日本中國小校的“學校暴力”和“少年非行”較為流行,比如學生間的霸凌、上課自由散漫、逃學、挑釁教師、打架鬥毆等也一直困擾著今時的日本教育界。在高等教育方面的“過剩博士”也有增無減,反映日本教育面臨的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