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墓地

日本人墓地

日本人墓地是指因為戰爭俘虜、滯留、賣身、僑居、移民歸化失蹤等各種原因,喪生海外的日本人的墳園墓地或埋葬所;有時,一些因為旅行而意外逝世的日本人,也會葬在海外的日本人墓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日本人墓地
  • 地理標誌:海外日本人聚居地附近
概要
由14世紀至18世紀開始,日本人就開始在海外聚居,由山田長政掌管的泰國大城阿育陀耶日本人町是其中一個最早形成的海外日本人聚居地,阿育陀耶日本人町的遺址就設有一座“阿育陀耶日本人町跡”的紀念碑。
自1633年(寛永10年)開始,德川幕府多次頒布鎖國令,嚴格限制日本人與外國通商,並禁止滯留海外五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國,使無數日本人因無法歸國,而被迫留在海外。鎖國禁令直到1853年(嘉永6年)的“黑船來航”才告結束,前後歷時超過兩百年。
近現代開始,日本積極推行培植產業及加強軍力以為文明開化,使國力急速發展成為先進國家。在此時期的日本與歐美諸國締結同盟,並向樺太朝鮮滿洲、蒙疆、台灣南洋中南半島等地擴張領土,開始有日本商人、船員、開拓移民南洋姐遠渡海外,這些平民有些因為歸化、客死或自願等原因而沒有返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在太平洋、印度洋和東亞地區發動太平洋戰爭,數以百萬計的日本軍人因此死於菲律賓群島紐幾內亞、太平洋諸島等主要戰場。二戰結束以後,日本領土被同盟國軍事占領,海外屬地陸續移交或宣布獨立,此後日本遺族在海外地區搜尋殘留、戰死和失蹤者遺骸的活動從未有過間斷。日本政府恢復主權以後,開始在海外為戰死者修建慰靈塔、慰靈碑或紀念碑,以慰藉軍人之亡魂。
在二戰後的東北亞地區,約有56-76萬名日本平民、開拓者和軍人成為蘇聯紅軍的戰俘,被流放到遠東蒙古西伯利亞等地區進行強制勞改,保守估計有6萬人在惡劣環境下因饑寒交迫而死,實則死亡人數可能遠超過此數。
1950年代,日本人口因為嬰兒潮而出現大幅度提升的現象,土地不足的傳言在農村地區引起恐慌,於是戰後政府推行移住國策,將農村子弟送到中南美洲國家開拓農田。這項國策在1960年代因日本經濟成長而放緩,延至1994年才正式廢除,而這些在日本國內稱為“棄民”的開拓者,有些仍被留在日本海外。
近年以來,隨著交通和資訊的發達,日本人多是因為留學旅行工作退休等各種因素,取得外國居留權而留在日本海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