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眉

於眉

於眉(1914-1980),早期革命家,原名於經海,蓬萊市安香於家村人。蓬萊人民抗日武裝起義主要領導人,中共蓬萊縣委第一任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眉
  • 別名:於經海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4年
  • 逝世日期:1980年
  • 信仰:共產主義
早年經歷,革命經歷,

早年經歷

於眉少年時期就讀於北京弘達中學,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影響,開始閱讀《國家與革命》、《共產黨宣言》。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開始從事革命活動。後入北京大學教育系學習,積極從事共青團組織的革命活動。“九·一八”事變後,他組織同學參加平津學生愛國抗日運動,支持馬占山抗日,聲援十九路軍淞滬抗日。

革命經歷

加入革命
1933年加入左翼作家聯盟、反帝大同盟。1935年冬,參加“一二·九”學生抗日救亡運動並參與組織領導工作。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中共北京大學總支委員兼東齋支部書記,領導學生到北平郊區宣傳抗日救國思想;擔任“北大”夜校主任,吸收失學青年和失業工人參加學習,發動他們參加抗日救亡運動;通過其二哥,在家鄉建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蓬萊縣隊部。
抗日戰爭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於眉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派,於8月回到家鄉,在中共山東省委膠東特委領導下,恢復一批中共黨員的組織關係,發展一批新黨員,建立中共蓬萊縣支部並任書記;以蓬萊“民先”組織為骨幹,建立公開的抗日救亡團體--蓬萊縣抗戰服務團。11月,成立第一屆中共蓬萊縣委,擔任第一任縣委書記。1938年2月3日,成功地發動和領導了蓬萊人民抗日武裝起義,創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三大隊(後改為第三軍第二路,簡稱“三軍二路”),於眉任政治特派員。“三軍二路”很快發展到11個大隊,2500多人,並創建艾崮山區抗日根據地;3月,“三軍二路”攻克蓬萊縣城,摧垮偽蓬萊縣臨時政府,建立蓬萊縣抗日民主政府;9月,“三軍二路”與其他部隊合併,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於眉擔任支隊政治部主任。1939年9月,於眉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到延安後,任徐向前張經武的秘書,入馬列學院、中央黨校學習,參加延安整風。194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
“七大”閉幕後,於眉回到山東,任華東軍區政治部秘書主任,開始從事部隊的後勤補給和運輸等工作。1946年任華東軍區兵站部政委,參加各地的軍區兵站組織工作,發展生產,保障供給,支援前線。1948年,於眉轉業到地方,先後任華東運輸公司副經理、山東公路運輸總局局長。他創辦華東交通專科學校,自兼校長,培養出一大批交通運輸骨幹。他全力組織運輸力量支援淮海戰役,得到上級領導讚揚。1949年春,於眉調任華東野戰軍南下二大隊大隊長,帶領幹部南下,參加接管上海工作。後任華東軍區運輸司令部黨委常委、上海軍管會財經接管委員會委員兼軍管會航務處處長、上海招商局軍代表、華東航務局局長、華東交通部副部長等職,帶領幹部,依靠民眾,自上而下各按系統地接管了招商局等十多個企業;用接管的江海運輸船舶,迅速恢復了長江中下游運輸和長江口以北到渤海灣的沿海運輸;組織武裝護航,打通閩浙沿海淺海小輪運輸。
解放後的生活
1950年3月到1950年9月任國立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今上海海事大學前身)校長,1950年秋,於眉調任中央交通部航務總局副局長。此後,歷任海運總局副局長、代局長、局長、海河總局局長。 1956年任交通部部長助理。1958年任交通部副部長,分工主管江海運輸和基本建設業務。50年代,他狠抓海港整頓,把分散流動的碼頭臨時工改為固定工,建立按勞分配的工資制度,改進裝卸工具,推廣套用裝卸機械;組織中國與波蘭的中外合營海運公司,衝破了美蔣在公海上對中國的禁運。1958~196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和支持下,他積極參與領導和組建自營遠洋船隊;組織幹部深入調查研究,加強國內海港的深水碼頭建設。“文化大革命”期間,於眉受到衝擊,但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他忍辱負重,堅守崗位,積極工作,依靠船員和裝卸工人,保證重點物資運輸。他大力推進遠洋運輸公司業務,至1980年,全國擁有遠洋船舶527艘963萬載重噸,結束了向國外租船的局面;他積極參與建港指揮部工作,狠抓沿海港口深水泊位建設。1973~1980年建成深水泊位50個,其中有首次興建的5萬噸和10萬噸級深水油輪泊位。1980年8月,於眉調任國家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時已重病在身,但仍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關心海港深水泊位的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