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傑(原黑龍江省委書記)

於傑(1917—1971) 原名竇長祥,又名竇少青。臨朐縣辛寨鎮東黑窪村人。原黑龍江省委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傑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7年
  • 逝世日期:1971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於傑(1917—1971) 原名竇長祥,又名竇少青。臨朐縣辛寨鎮東黑窪村人。1934年畢業於臨朐文廟國小, 同年8月入山東濟南鄉村師範讀書。 次年, 在濟南鄉師參加“學聯”(後改稱“民先”)任分隊長。1935年下半年,學校解散,他回到家鄉,與高啟芳(高啟雲)、孫蔚蘭(孫毅民)等人一起,成立“讀書會”,在青年中宣傳抗日救國道理。1936年春,濟南鄉師復學。於傑返校後,經白學光、高啟雲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黨小組長、支部書記。1937年日軍入侵山東後,他隨校流亡魯西。同年11月回到家鄉,在縣城以教書作掩護,發展黨的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8月,中共臨朐縣委成立,於傑任第一任縣委書記,組建地方抗日武裝臨朐獨立團。1939年2月,調中共山東分局黨校學習,後留校任民運科長、組織科長等職。1941年10月後,任中共魯中區委蒙山工委書記,魯中區黨委組織部科長,泰寧縣委書記等職。1945年12月,調往東北,任東北局土改工作團團長,東北局組織科長,組織處長,黑龍江省副省長兼農村工作部部長,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書記等職。1971年10月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於傑,原名竇長祥,曾用名竇少清,1917年生,山東省臨朐縣人。8歲入本村私塾讀書,後到縣城讀高小,畢業後升入濟南鄉村師範學校就讀。
1935年,在濟南鄉村師範讀書時,華北事變爆發。於傑參加了濟南學聯(後改民先隊),積極投入學生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3月,經白學明、高啟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曾做黨小組長和民先隊工作。1937年7月,擔任濟南鄉村師範學校黨支部書記。1937年“七·七”事變後,隨學校流亡到魯西巨野縣。不久,返回原籍繼續從事抗日活動。同年11月,於傑被任命為中共臨朐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委,投入了魯中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工作。1939年在中共山東分局黨校學習後,先後任中共魯中區委黨校總支書記兼組織科長、魯中區蒙山工委書記、太寧縣委書記、魯中區委組織部組織科長。
1945年12月,於傑被派來東北。先後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土改工作團團長、中共合江省勃利地委副書記、吉林省吉南地委副書記、東北局組織部組織科長和組織處長。
1951年3月,奉調到松江省,歷任省委常委兼省委秘書長、省政府副主席。1954年原黑龍江、松江兩省合併後,任黑龍江省副省長、省委常委兼農工部長。在此期間,於傑根據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按照省委的統一部署,為黑龍江省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省委總結了雙城縣希勤村對合作化“全面規劃,加強領導”的經驗。毛澤東主席在《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一文中讚揚了這一辦社經驗,號召全黨學習。
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他特彆強調在辦好合作社的前提下,農村工作應以農業增產為中心。他提出“集中力量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盡力擴大耕地面積”、“大力發展畜牧業”等重要主張。同時,還妥善部署了移民開荒工作,以推動全省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號召開展以農業增產為目標的全省農業社會主義競賽活動,以推動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
1956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的精神,省委責成於傑主持制定了《黑龍江省十二年農業發展規劃》。
1958年8月,為加強地區一級黨政領導,於傑調任嫩江地委第二書記兼嫩江專署專員。面對當時“大躍進”形勢,他深感一切工作都應從實際出發,寫了《既要有火熱的革命幹勁,又要有冷靜的科學頭腦》一文,載於省委機關刊物《奮鬥》1959年第二期上。
1960年11月以後,於傑歷任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書記處書記,繼續主管農業。工作中,作風紮實,能夠經常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尤其注意研究和貫徹黨在農村工作中的各項政策,反對領導農業生產上的瞎指揮,反對征過頭糧,反對農村所有制關係的過快變化。他特別提出要調整糧食徵購指標,減輕農民負擔。
對於農村實現“四化”(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化肥化)問題,主張從黑龍江的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提出農村公社機械化的途徑是實行社隊自購、自管、自用;農機具的裝備要按黑龍江省雜糧區的特點來配套,隨著農業機械化的逐步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要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營。
針對黑龍江歷史上農業耕作粗糙、經營粗放的落後習慣,為扭轉單產不高、總產不穩的問題,於傑狠抓了以防旱治澇為主的全省農田基本建設和高產穩產的試驗工作,創建了全省高產試驗中心。他十分重視農業科研工作,主張農業科研要面向農業生產,組織省內農業科技專家、學者參加高產試驗,取得了一定成果。
抓糧先抓肥,是於傑指導農業生產的一大特色。為了保證糧食增產,於傑多年來一直提倡和推行農村的“五有三勤”(牛馬有棚、豬羊有圈、人有廁所、隊有漚糞坑、社員有灰倉;對棚圈要勤起、勤墊、勤打掃)。這項工作不但成了農業增產的有效措施,而且成了農村綜合性環境治理的一個良策。
1964年10月至1966年5月,在開展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期間,於傑先後擔任阿城縣和呼蘭縣社教工作總團負責人。在社教中,於傑根據當時中共中央的有關政策,按照“左”的指導思想抓了農村的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鬥爭。但是,在蹲點的地方也強調了運動成果要落實到農業生產上,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運動的損失。
“文化大革命”初期,於傑和許多領導幹部一樣,被羅織罪名,戴上“修正主義”的帽子,橫遭誣陷和迫害。1967年3月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組成,於傑作為革命領導幹部代表被結合。1970年被任命為副主任。在1971年8月中共黑龍江省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於傑被選為省委書記,主管全省的經濟工作。他頂著巨大的壓力,為保證經濟工作減少損失,正常運轉,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於傑在長期革命工作中積勞成疾。1971年12月20日,在參加全國計畫會議時,因急性心肌梗塞病逝於北京。終年5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