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絹蒿

新疆絹蒿

新疆絹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 (Krasch.) Poljak.),為絹蒿屬半灌木狀草本。枝葉柔軟,粗莖較少,適口性較好,為各類家畜所採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疆絹蒿
  • 學名:Seriphidium kaschgaricum (Krasch.) Poljak.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 亞族:菊亞族 Chrysantheminae
  • 絹蒿屬 Seriphidium
  • :絹蒿組 Sect. Seriphidium.
  • :新疆絹蒿
  • 分布區域:中國新疆,前蘇聯
  • :新疆絹蒿系 Ser. Kaschgarica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態學特性,飼用價值,

形態特徵

半灌木狀草本。主根粗,木質,垂直;根狀莖粗大,木質,上部常分化出若干部分,並密生多數多年生、木質的營養枝,枝上密生多數葉。莖多數,高30-35厘米,木質或下部木質,上半部半木質;自基部開始分枝,枝多,長10-25厘米,開展,多少彎曲;莖、枝初時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疏柔毛,後脫落無毛或近無毛。
新疆絹蒿
葉稍硬,兩面初時被灰白色蛛絲狀疏柔毛,後脫落近無毛;葉形變化大,莖下部、中部葉及營養枝上的葉長橢圓形或長卵形,長1.5-2厘米,寬1-1.5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3枚,不再分裂或再分裂;具2-3枚小裂片,裂片或小裂片狹披針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長3-5毫米,寬0.5-1.5(-2)毫米,葉柄長0.5-0.8厘米;中部葉基部有小型、羽狀分裂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小,不分裂,狹線形,基部有小型的假託葉。
頭狀花序長卵形或長倒卵形,基部漸狹,近楔形,直徑2-3毫米,無梗或有短梗,在分枝上密集著生並排成穗狀花序或總狀花序式的穗狀花序,在莖上組成開展、廣卵形的圓錐花序,花後頭狀花序容易脫落;總苞片4-5層,外層總苞片短小,卵形,背面明顯隆起,中、內層總苞片略長,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外、中層總苞片背面初時被灰白色蛛絲狀短柔毛,後脫落,近無毛,綠色,邊膜質,內層總苞片半膜質,背面無毛,花後總苞片常向外展開,果熟時總苞片漸脫落。
兩性花4-6朵,花冠管狀,檐部紅色,花葯線形,花絲長,花葯上端附屬物披針形或線形,基部鈍,花柱短,花後先端稍叉開,叉端有睫毛。瘦果小,卵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 200米以下礫質坡地、戈壁、乾河谷及河岸邊礫質灘地與路旁等。

分布範圍

產新疆北部;蘇聯(中亞東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新疆天山東段達坂附近山谷。

生態學特性

多年生適中溫旱生半灌木狀草本。是荒漠草原和荒漠的重要組成植物。在新疆,多分布在塔城盆地、準噶爾盆地西部山地,伊犁谷地和天山北坡低山帶下緣和山前地帶的廣大地區,在天山南坡只見於山地。適生於荒漠中降水量較多、土壤無鹽漬化的壤質和砂質的荒漠灰鈣土和灰棕荒漠土地區。新疆絹蒿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粗而長40厘米以上的主根和表土層中分支發達的側根,春季形成短命根,能充分利用土壤中水分,乾旱時地上部枯死。生長初期的幼枝密被灰白色蛛網絲絨毛,有防止陽光暴曬和水分蒸發的作用。
新疆絹蒿沒有明顯的主幹,基部木質化很強。因此,耐寒性較強,能忍受-40℃的低溫。在北疆地區,4月初開始萌發返青,5月中旬長出大量枝葉,藉助春季融雪和春雨生長迅速,形成葉簇。6~7月夏季乾旱,氣候炎熱,生長處於抑制狀態,葉片逐漸乾枯脫落,生長過程基本停止。通過夏季休眠,秋季(8月)繼續進行營養生長,形成短枝;越冬的短枝開始發育成生殖枝。8月中下旬開花,9月結實,10月枯黃,枝條上半部和葉片死亡。新疆絹蒿多數是靠種子繁殖,特別是在水分條件充足的年份,可以觀察到大量由種子更新的幼苗,也可以從多年生木質化分枝和根頸上生長小的枝條和葉片。

飼用價值

枝葉柔軟,粗莖較少,適口性較好,為各類家畜所採食。羊最喜食,馬、牛和駱駝也都採食。除在枝葉茂盛的盛花時期因含揮髮油具苦味,家畜不採食外,其他時期各種家畜都採食。春或秋季霜打後,適口性最好,冬季在雪覆蓋下枝葉保留尚好,各類家畜均喜採食基部枝葉。雪後生殖枝的適口性也有很大的提高。新疆絹蒿粗蛋白質、粗脂肪含量高是荒漠和半荒漠草場上很有價值的優良牧草。也是早春催乳或恢復家畜體質和秋季育肥抓膘的良等牧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