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絹蒿

沙漠絹蒿

沙漠絹蒿(別名苦艾蒿)為絹蒿屬植物,分布於中國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和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階地上的沙丘地帶;中亞地區也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漠絹蒿
  • 學名:沙漠絹蒿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亞門: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 亞族:菊亞族 Chrysantheminae
  • 絹蒿屬 Seriphidium
  • :絹蒿組 Sect. Seriphidium.
  • :沙漠絹蒿
  • 分布區域:中國新疆,伊朗,前蘇聯
  • :沙漠絹蒿系 Ser. Santolina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半灌木狀草本。主根稍粗,木質;根狀莖粗大,木質,上部常分化出若干部分,並具多 枚、木質、短的營養枝,被褐色、開裂、脫落的外皮,並密生營養葉。莖多數,直立或彎曲上升,高25-35(-45)厘米,下部木質,被渴色,開裂的莖皮,上部半木質,並有多數細長的分枝,枝近平展,長10-20厘米,具斜向上彎曲的小枝;莖、枝、葉兩面密被灰白色絨毛,花後莖、枝上毛漸脫落。
沙漠絹蒿
葉形狀及大小變化大,莖下部、中部.與營養枝上的葉長橢圓狀線形或寬線形,長1-7厘米,寬0.5-1.5厘米,羽狀淺裂,每側具數枚至10(-1) 枚近圓形或 長圓形的淺裂片,裂片不再分裂或有時再分裂成2-3枚圓形的小淺裂片,稀葉不分裂或葉分裂,其兩側具寬裂齒,無柄或近無柄;上部葉與苞片葉小,線形,通常不分裂。
頭狀花序長卵形或卵形,直徑2-3.5毫米,無梗或有短梗,在分枝上疏鬆排列成穗狀花序或為穗狀花序狀的總狀花序或為複穗狀花序,在莖上常組成開展、疏鬆的圓錐花序;總苞片4-5層,外層總苞片小,卵形,邊膜質,中、內層總苞片略長,橢圓形或長卵形,外、中層總苞片背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內層總苞片半膜質或近膜質,背面無毛,邊有褐色細紋。
沙漠絹蒿
兩性花3-4朵,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線形,基部鈍,花柱短,開花時稍叉開,叉端截形,具睫毛。瘦果卵形或倒卵形,結實時總苞片與果全脫落。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常生於海拔1 400米以下沙漠地區的半流動或固定沙丘上。
超旱生半灌木。耐旱、耐高溫、抗風沙。主要生於沙地和沙漠中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以及沙丘間沙質低平地,在較平緩的固定沙壟上生長最盛。是新疆北部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發展的先驅植物。能利用早春融雪水和少量春雨迅速萌生,使沙地水分難以下滲,造成半固定沙丘上的深根性植物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衰退,草地類型由半流動沙丘上的白梭梭、白皮沙拐棗(Calligonum leucocladum)、羽毛三芒草(Aristida pennata)演替為固定沙丘上的沙漠絹蒿、蛇麻黃(Ephedra distachys)、囊果沙苔草(Carex physodes)以及一年生藜科草本植物組成的群落,總蓋度15%~20%。
沙漠絹蒿
在額爾齊斯河旁階地上的沙丘,由於水分條件稍好,可以與沙生針茅(Stipa glareosa)、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rn)組成荒漠化草原,群落總蓋度可增至20%~30%。春季4月下旬萌發,7~8月開花,9月結實;冬季枯枝保留性較好。

分布範圍

產新疆北部;伊朗及蘇 聯(中亞及高加索)沙漠地區也有。模式標本采自蘇聯伊犁河下游附近地區。
分布於中國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和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階地上的沙丘地帶;中亞地區也有。

主要價值

富含粗脂肪,花期粗脂肪含量達4%以上。秋、冬、春季對羊的適口性好,並能提供較多能量,對於冬季保膘,春季恢復膘情均有重要作用,是沙漠中飼用價值較高的牧草。駱駝不喜食。
由於沙漠絹蒿群落促使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發展。因此,要嚴格控制放牧強度,春季轉場宜早,以保護沙漠絹蒿,使早春生機旺盛,生長良好,並防止對沙丘沙地的破壞,引起草地沙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