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硬腫症

新生兒由寒冷損傷、感染或早產引起的一種綜合徵,其中以寒冷損傷為最多見,稱寒冷損傷綜合徵。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腫為特徵。多發生在寒冷季節,多見於重症感染、窒息、早產及低出生體重兒。嚴重低體溫、硬腫症者可繼發肺出血、休克及多臟器功能衰竭而致死。

基本介紹

  • 別稱:新生兒皮脂硬化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新生兒
  • 常見病因:由寒冷損傷、感染或早產引起
  • 常見症狀:皮膚和皮下組織出現硬腫,皮膚呈淺紅或暗紅色;嚴重循環不良可呈蒼灰色或青紫色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膚薄嫩,血管豐富,容易散熱,綜色脂肪是新生兒體內特有的組織,它的代謝是新生兒在寒冷環境中急需產熱時的主要能量來源,而飢餓時的能量來源是白色脂肪,如小兒周圍環境溫度過低,散熱過多,棕色脂肪容易耗盡,體溫即會下降,新生兒嚴重感染時體溫也會不升,這些情況下皮下脂肪都容易凝固而變硬,同時低溫時周圍毛細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易發生水腫,結果產生硬腫。

臨床表現

本症多發生在出生後7~10天內,體溫不升,常在35℃以下,重症低於30℃,體核溫度(肛溫)可能低於體表溫度(腋溫),皮膚和皮下組織出現硬腫,皮膚呈淺紅或暗紅色,嚴重循環不良者可呈蒼灰色或青紫色。硬腫首先出現在下肢、臀部、面頰和下腹部,然後至上肢和全身。有時只硬不腫,則皮膚顏色蒼白,猶如橡皮,範圍較局限,只影響大腿和臀部,這種情況常發生在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硬腫症。重型硬腫症可發生休克、肺出血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檢查

根據病情需要,檢測血常規、動脈血氣和血電解質、血糖、尿素氮、肌酐、DIC篩查試驗。
1.血常規
末梢血白細胞總數無明顯變化,合併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或降低。若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或減少者,提示預後不良。
  
2.DIC篩選試驗
重症者凝血酶原時間延長,伴DIC時凝血活酶時間延長,3P試驗陽性,FDP降低。
  
3.血氣分析
由於缺氧和酸中毒,血pH值下降。PaO2降低,PaCO2增高。
  
4.血生化
血糖常降低,可有肌酐、非蛋白氮增高。
 

診斷

在寒冷季節,環境溫度低和保溫不足,或患有可誘發本病的疾病;有體溫降低,皮膚硬腫,即可診斷。
臨床依據體溫及皮膚硬腫範圍分為:輕度:體溫≥35℃、皮膚硬腫範圍<20%;中度:體溫<35℃、皮膚硬腫範圍為20%~50%;重度:體溫<30℃、皮膚硬腫範圍>50%,常伴有器官功能障礙。

治療

1.復溫
對體溫稍低者(34℃~35℃)可用預熱的衣被包裹置於25℃~26℃室溫中,加用熱水袋、熱炕、電熱毯包裹或母懷取暖等方法,體溫多能很快升至正常。對體溫明顯降低者(≤33℃),有條件者可先在遠紅外輻射熱保暖床快速復溫,或暖箱復溫,溫度高於患兒皮膚溫度1℃,隨著患兒體溫升高,逐漸升高床溫,復溫速度約0.5~1℃/h,直至體溫正常。
  
2.熱量和液體補充
供給充足的熱量有助於復溫和維持正常體溫。餵養困難者可給予部分或完全靜脈營養。有明顯心、腎功能損害者,在復溫時因組織間隙液體進入循環,可造成左心功能不全和肺出血,故應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及液體入量。
  
3.控制感染
根據血培養和藥敏結果套用抗生素。尿量明顯減少時慎用對新生兒腎臟有毒副作用的藥物。
  
4.糾正器官功能紊亂
對心力衰竭、休克、凝血障礙、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腎衰竭和肺出血等,應給以相應治療。

預防

預防重於治療,做好圍生期保健工作,加強產前檢查,減少早產兒的發生。寒冷季節和地區應為產房裝配保暖設備。新生兒一旦娩出即用預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處理。對高危兒做好體溫監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