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是一種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全身血管內凝血系統激活為特徵的獲得性綜合徵。DIC是一種複雜的病理生理現象,以彌散性微血管內血栓形成,造成微循環障礙,致使多種組織與器官功能紊亂、消耗性凝血障礙及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而發生休克和出血傾向為主要特點。新生兒DIC絕大多數為急性、全身性,且多為嚴重型。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disseminated intravascalar coagulation,DIC
  • 就診科室:新生兒科
  • 常見病因:感染,缺氧酸中毒,新生兒硬腫症等
  • 常見症狀:出血,微循環障礙與休克,栓塞,溶血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1.感染
宮內感染多為先天性感染,病原菌主要是巨細胞病毒等病毒,此外有部分為細菌。生後感染多為細菌感染。
2.缺氧酸中毒
窒息、胎糞吸入、顱內出血等都可引發嚴重呼吸障礙而導致缺氧、酸中毒等。
3.新生兒硬腫症
因微循環障礙導致組織缺氧、酸中毒、毛細血管損傷、血液黏稠,常合併感染。
4.溶血
由於紅細胞破裂,促發內源性凝血及血小板黏附。
5.產科因素
羊水栓塞、重度妊娠高血壓、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等,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促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且同時可伴隨缺氧、酸中毒及血管內皮損傷,加重DIC的發生。
6.其他
早產兒及小於胎齡兒凝血因子水平更低,易發生低體溫、硬腫症及感染等,更易發生DIC。

臨床表現

凝血狀態不一,血液可以是高凝或低凝狀態,這與原發病的嚴重程度、凝血因子的消耗量、DIC持續時間、血中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的量以及嬰兒恢復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能力有關。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1.出血
是最常見的症狀,也是診斷DIC的主要依據之一。常見皮膚瘀斑、臍殘端及穿刺點滲血、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肺出血,個別見廣泛內臟出血及顱內出血。
2.微循環障礙與休克
由於廣泛微血栓形成,回心血量和心排出量不足,血壓下降,出現休克。休克又可加重DIC,兩者形成惡性循環。
3.栓塞
廣泛微血管內血栓形成,產生栓塞使受累器官缺血、缺氧,導致功能障礙,甚至器質性壞死,出現肝衰竭、腎衰竭、出血、驚厥等。
4.溶血
系微血管內廣泛凝血所致,急性溶血時可見血紅蛋白尿、黃疸、發熱等。

檢查

1.血常規
血塗片可見盔形、三角形、扭曲形的紅細胞碎片,網織紅細胞增多。血小板計數進行性下降,<100×109/L。
2.凝血檢查
凝血酶原時間(PT),日齡5天者≥15秒;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45秒為診斷標準;纖維蛋白原<1.6g/L有參考價值,<1.17g/L為診斷標準,極度低下提示預後不良。
3.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檢查
3P(血漿魚精蛋白副凝試驗)陽性,如為陰性也不能排除DIC;FDP≥10mg/L有診斷意義;抗凝血酶Ⅲ(AT-Ⅲ)0.5mg/L。

診斷

患有嚴重疾病的新生兒出現自發性出血如胃腸出血、血尿、穿刺部位持續滲血或血止後又重新出血;組織、器官發生栓塞;出現溶血性黃疸、血紅蛋白尿或休克的基礎上,加上上述實驗室檢查指標中三項陽性可疑為DIC,四項指標陽性可確診。

治療

1.去除病因
治療原發病。只有去除和控制病因,DIC才可能治癒。要及時確定引起DIC的病因,新生兒敗血症最為多見,應選用有效抗生素。
2.改善微循環和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這是阻止微循環內凝血的重要措施。擴容推薦生理鹽水20ml/kg於30~60分鐘內快速輸入,視病情可重複使用,但總量不超過60ml/kg。根據檢查結果調整電解質用量。
3.抗凝治療
目的是阻斷血管內凝血的進展。可用肝素療法,但肝素功能不正常者宜慎用,若凝血時間超過30分鐘且出血加重者應立即停用肝素,如出血明顯,可用魚精蛋白中和;補充凝血因子,選用新鮮冰凍血漿、冷沉澱、血小板等;抑制物治療,包括使用抗凝血酶、活化蛋白C、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水蛭素、加貝酯等;抗纖溶藥物,在高凝期和消耗性低凝期忌用,只有繼發纖溶亢進是嚴重出血的主要原因時,又經肝素控制血管內凝血,方可套用,以助止血,常用對氨基苄胺和6-氨基己酸;以上治療不滿意時,可行換血。
4.其他治療
重視綜合療法,包括保溫、供氧、補充維生素K、維持營養、保證熱量供應和透析療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