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心肌炎

新生兒心肌炎是在新生兒期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心肌損害,導致不同程度的心肌功能障礙和全身症狀的疾病,其中以病毒感染為多見。其病理變化以心肌血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和心肌纖維細胞溶解和壞死為特徵。臨床表現不典型,較難早期發現,而易延誤治療,病死率高應引起重視。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新生兒期
  • 常見病因:病毒感染
  • 常見症狀:煩躁不安,呼吸窘迫,發紺,皮膚蒼白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本病主要由感染引起,以病毒感染最為常見,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有30多種病毒可以引起心肌炎。其中最重要的是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和腺病毒等引起該病。常見感染途徑有腸道感染和胎盤感染。新生兒的糞便中常可檢測到病原。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且變化多端。多數在生後一周內出現症狀,如在生後48小時內發病,則提示宮內感染所致。
起病形式多樣,可呈暴發性經過,表現為急驟發展的煩躁不安,呼吸窘迫、發紺、皮膚蒼白,酷似肺炎;也可先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症狀,如發熱、嗜睡、嘔吐、腹瀉、黃疸,繼而出現呼吸窘迫。
循環系統可有心輸出量不足,甚至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腦綜合徵等表現。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清心肌酶檢查  可見GOT(穀草轉氨酶),LDH(乳酸脫氫酶)、CPK(肌酸激酶)等升高,尤其以LDH同工酶LDH1及CPK同工酶CPK-MB升高意義大。肌鈣蛋白(TnI或TnT)增高。
(2)病毒學檢查  確診指標為患兒心內膜、心肌、心包(活檢或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檢查,發現以下之一者:①分離到病毒;②用病毒核酸探針查到病毒核酸;③特異性病原抗體陽性。
參考依據為:①自患兒糞便、咽拭子或血液分離到病毒,且恢復期血清同型抗體滴度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②病程早期患兒特異性IgM抗體陽性;③用核酸探針從患兒血腫查到病毒核酸。具有以上陽性結果之一者結合臨床表現可考慮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2.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心臟可擴大呈球形,透視下心搏減弱。心力衰竭時可有肺淤血水腫。
(2)心電圖  心電圖主要表現Ⅰ、Ⅱ、aVFV5、V6等導聯ST段下降T波低平、倒置、雙向嚴重者ST段抬高,呈單向曲線,並伴有深Q波,似成人心肌梗死的圖形,說明有嚴重的心肌損害,可有各種心律失常的表現:期前收縮,室上性或室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顫動,房室竇房束支傳導阻滯等。
(3)超聲心動圖  可見心臟擴大搏動減弱及心功能減退等。

診斷

由於新生兒心肌炎臨床表現不典型,診斷有一定的困難。對本診斷標準不能機械搬用,有些輕症或呈隱匿性經過者易被漏診,只有對臨床資料進行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確診斷。診斷依據包括:
1.臨床觀察到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腦綜合徵;X線或超聲心動圖顯示心臟擴大;心電圖異常表現。三者中具備2項,發病同時或發病前1~3周為病毒感染依據。
2.同時具備病原學確診依據之一者可臨床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具備病原學參考依據之一者可臨床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需除外其他性質的心臟病或心肌損害。

鑑別診斷

應與新生兒肺炎、心內膜下彈力纖維增生症、糖尿病母親所生嬰兒的肥厚性心肌病、心型糖原貯積病、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等疾病相鑑別。

治療

1.治療原則
尚無特效治療。治療應包括吸氧、糾正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控制心律失常及支持療法等綜合措施。
2.治療方法
(1)充分休息  避免對患兒的過度體檢和護理操作,儘可能減少刺激,保證休息。
(2)積極的保護心肌  可以使用大量的維生素C、能量合劑、磷酸果糖、中藥黃芪、丹參等。
(3)對症處理  迅速的對症處理,例如:糾正心力衰竭,糾正心源性休克,控制嚴重的心律失常。
(4)靜脈免疫球蛋白  有報導套用治療心肌炎取得較好療效。
(5)免疫抑制劑  對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可用免疫抑制劑治療。

預後

大多數預後較好,少數轉為慢性或留有後遺症,死亡率約1.4%。心肌病變程度輕,治療及時,有足夠的休息,預後好;反之則預後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