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虎勳章

文虎勳章

民國時期,國內政局一直動盪不定。不同政權統治區所屬的組織機構頒發、使用的徽章,往往帶有政治色彩。由北洋軍閥頒發的“文虎”勳章,就是證明。

該勳章(如圖,為一等大綬文虎勳章)。勳章主圖案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由八角形五色旗組成的光芒圍繞四周;第二層次八角形立體銀色光芒,正中上方還有三個立體五角星組成的品字形圖案;第三層次在直徑約2厘米的圓圈內,坐立著一隻翹著長長尾巴的老虎,故稱“文虎”勳章,背景為綠色的草地和藍色的天空。背面鐫有銀匠的戳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虎勳章
  • 時間:民國時期
  • 設於:1912年12月
  • :9等
一等大綬文虎勳章一等大綬文虎勳章
此勳章產生於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北京政府當時頒布了多項勳章令和給勛條例,“文虎”勳章就是其中之一。它設於1912年12月,共分9等,分別授予陸海軍中有戰功或勞績者。其中,1、2等授予上等官佐,3—6等授予中等和初等官佐,7等以下授予士兵。
這枚勳章的五色旗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各省代表曾主張以象徵五族共和的五色旗為國旗,孫中山先生表示反對。他認為,清朝海軍一、二品大員之旗亦為五色,今再用五色,未免失體。他還認為,五色旗的五道色條呈上下排列,仍有階級,不能體現平等之意。南北議和成功後,臨時參議院在1912年3月經討論仍決定以五色旗為國旗。在後來國民黨與北洋軍閥的鬥爭中,國民黨方面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北洋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仍以五色旗為國旗。到1928年12月東北易幟後,五色旗才真正失去了其作為中華民國國旗的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