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辰

張兆辰(1873—1940),字星白,浙江省青田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張兆辰參加光復南京戰役,身先士卒,為南京光復立下大功。1913年後任總統府少將軍事參議、孫中山大元帥府軍事參議。1918年,策動浙軍反正後任浙軍指揮。1922年9月,陳炯明叛變,張兆辰任東路討賊軍參謀長兼前敵總指揮。北伐時任浙軍第一路總指揮。1940年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兆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青田縣
  • 出生日期:1873年
  • 逝世日期:1940年
  • 職業:革命家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參加辛亥革命
參加反清,南京首功,反袁護國,退隱鄉村,

參加反清

張兆辰(1873—1940),字星白,浙江省青田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春入江南陸軍師範學堂,二十九年(1903)春畢業,受湖南巡撫趙爾巽聘為湖南省定字左旗教習,後任湖南將弁學堂監督(校長)兼總教習,又附設弁目學堂,訓練初級軍官,任陸軍第二標第二營管帶(營長)。後經黃興張伯純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
不久應湯壽潛堅決邀請,返浙主持新軍訓練事宜,結識秋瑾徐錫麟,並經秋、徐介紹加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三年(1907)夏,兩江總督端方邀其出任南京衛戍副司令官,適徐錫麟起義,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而受嫌,調任蘇州、江寧、無錫、鎮江四府禁菸督辦,張兆辰自覺身處危境,於宣統三年(1911)春辭職挈眷歸故里。

南京首功

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公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訊息遍布全國後,各省紛紛宣布獨立。九月十四日(11月4日)上海及浙江同日宣布獨立。上海光復會,由陳其美任軍政府都督,浙江光復後,由湯壽潛任都督。此時,清軍調動軍隊向武漢反撲,妄圖扼殺革命。為了牽制清軍,救援武漢,江浙革命黨人決定儘快攻克南京這一江南戰略重地。湯壽潛派朱瑞為浙軍支隊司令官,與滬軍合力進攻南京,圖解漢口、漢陽方面之危。另有鈕永建率領的松江新軍,亦參加攻打南京之役。但南京城堅固,形勢險要,守將江蘇都督張人駿、江寧將軍鐵良與軍務大臣張勛,負隅頑抗,久戰不克。
張兆辰聞訊,自家鄉星夜馳杭,約浙軍第八十一標管帶(營長)葉仰高,同赴上海謁見陳其美,然後銜命於十月初八(11月28日)到馬群,謁浙滬聯軍總司令徐紹楨,建議欲攻南京必須先攻取天堡城,以成建瓴之勢。徐甚為同意,但下各將領均認為天堡城是天險,易守難攻,如冒險進攻,死傷必大,表示反對。初八晚,聯軍又集中火力,猛攻南京城垣,仍無結果。初九日,張兆辰又向浙軍支隊司令官朱瑞請求組織敢死隊,並自願為隊長,被採納,支隊參謀長呂公望下令懸賞招募驍勇之士,並明令發布賞恤專章四條:1、奪取天堡城之官兵,當敘功為攻取南京之第一功。2、奪取天堡城之官兵,事成後,官賞銀圓百元,兵賞銀圓五十元。3、遇有傷亡者,加倍憮恤。4、凡殉難者,在天堡城鑄銅像,立紀念碑,刻官職姓名留世。
此令公布後,士氣大振,得敢死隊二百餘人。浙軍司令派張兆辰為敢死隊隊長,葉仰高為參謀。
十月初九(11月29日)下午,張兆辰率敢死隊冒雨由孝陵衛上山,經過紫金山,遂將敢死隊分為兩支,分左右兩側向天堡城進攻。天堡城原是太平軍保衛南京的堡壘,築城堡於紫金山頂,地勢險峻,堡壘堅固,內有清軍江防兵一營,旗兵四百,炮十餘門,機關槍四挺,布防嚴密。第二支隊由葉仰高率領,由明孝陵圓通寺上山。張兆辰自率第一支隊,由白骨墳沿東灣上中茅山。至茅山中部時,被守軍發現,以炮射之,乃率部匍匐繞山後前進,超出紫金山後方,忽見第二支隊士兵五六人,得悉第二支隊已被機關炮擊散,暫時不能前進。此時,清軍炮火猛烈,以致浙滬聯軍後援部隊想潛蹤登山者,均趑趄不得前進。僅張兆辰率此孤軍,攀岩援壁而進,至紫金山西部山坡時,被天堡城探照燈發現,槍炮齊下。張兆辰利用暗處,率眾蜿蜒而進,晚八時始達天堡城東部與敵相持至十二時。敵軍退至炮台東北兩峰,葉仰高乃繞紫金山之南攻擊右側,敵軍遂亂。張兆辰乘勢率眾攀登一小山頭,並擄敵軍十餘人。時天氣驟變,山頂風雨交加,寒風凜冽,登山敢死隊在饑寒交迫中摸索前進,奮戰至此,已是初十凌晨三時,士兵皆疲憊不堪。黑暗中,隱約見天堡城山頂守軍尚有三、四十人之眾,如侍機反撲,我軍勢難支持,欲尋葉仰高商議對策,但葉仰高已繞過南山無法聯絡,忽見排長周乾來報,葉仰高猛衝敵陣,已中彈身亡。原來葉仰高第一個登上紫金山頂,肅清守敵,為後續部隊掃清道路,並帶領十名將士首先沖入天堡城,不幸,在清軍反撲中,葉仰高身中數彈,壯烈殉國,時年僅31歲。張兆辰此時痛切心肺,乃振擘大呼:“為葉參謀報仇!”各隊員個個奮勇當先,沿岩谷曲踴前進,逐漸逼近天堡城,集中火力仰攻,斃敵機槍手,然後以白刃躍登炮台,與敵短兵相接,終殲頑敵,在黎明攻克天堡城,占領了炮台。隨即升起革命軍旗幟,急令所獲大炮,居高臨下,向南京城內北極閣(張勛指揮所)、太平門(清軍瞭望台)、朝陽門、旗營、都督府等處猛轟。城內守軍大驚,無心守城,浙軍朱瑞等部遂攻入南京。經過一日兩夜的激戰,十月十一日(12月1日)早上五時,南京即告光復。此時距武昌起義僅52天,給武昌革命軍減輕了巨大壓力,武昌起義才得轉危為安,辛亥革命終於取得成功。孫中山先生曾說:“漢陽一失,吾黨又得南京以抵之,革命大局,因以益振。”
在攻擊南京的戰役中,張兆辰榮立一等功。民國三十三年(1944)仲秋,蔣介石特頒贈張兆辰將軍“建康功績”匾額,懸掛於張口祖屋中堂。

反袁護國

南京戰役後,陳其美邀張兆辰到滬軍任第二師第二旅旅長,松軍總司令鈕永建邀他任混成旅第一團團長。張兆辰與鈕原是老友,他重友誼,去了松江。南北統一後,應浙江都督湯壽潛之邀,出任浙江沿海炮台總指揮官,兼外海水師幫統,整頓浙江海防。民國二年(1913),被任為大總統府少將軍事參議,授予四等文虎勳章。不久離京回杭,袁世凱稱帝前夕,張兆辰極力倒袁,勸浙江都督朱瑞獨立,朱瑞不從。民國五年(1916),袁稱帝,張兆辰聯合中國國民黨人,並赴滬與陳其美相策應,在杭起義,驅逐朱瑞。新任浙江都督屈映光任命張兆辰為浙軍高級軍事顧問。民國六年(1917),北洋軍閥楊善德率軍攻入杭州,張兆辰被指為亂黨,懸賞緝拿,乃避居上海,以行醫餬口。
民國六年(1917)十一月,革命黨人為反對北洋軍閥,在寧波宣布獨立,張兆辰去寧波協助葉煥華、朱光斗等獨立,事敗後赴廣州。1918年2月12日任護法軍政府孫中山大元帥府軍事參議,兼廣州衛戍總司令部參議。同年4月奉孫中山命赴汕頭與呂公望策動出師的浙軍反正,被推為浙軍指揮。1922年9月,陳炯明叛變,張兆辰奉命赴粵,任討伐陳炯明之東路討賊軍參謀長。旋兼前敵總指揮,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國民革命軍北伐時,任浙軍第一路總指揮,負責溫處一帶軍事,並維持地方秩序。1927年冬,西北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馮玉祥任張兆辰為第十九軍軍長,因故未就。

退隱鄉村

1928年冬,張兆辰以年老為由,歸隱故里,懸壺濟世。
此後,在溫州和家鄉行醫,在行醫規則木牌上寫著“貧病不計酬金”。
1930年,紅軍第十三軍經過青田白岩,當地富紳四散逃避,指揮員雷振(高升)仰幕張星白名,派人持函至張口邀請,並親自到渡口迎接。由於張兆辰的影響,張口、妙後、葉段等村民眾紛紛籌備飯菜饋贈紅軍。
1940年8月11日,張兆辰在故鄉張口病逝,終年68歲。營葬五里外的泉山。民國二十七年(1938)立法院副院長葉楚傖題書張公墓,浙江省第九區(麗水)行政督察專員杜偉撰並書墓誌:“上將銜陸軍中將張公兆辰原配陳氏夫人又附女公子中央黨部簡任幹事惠如女士壽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