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星宿名之一)

文曲(星宿名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曲在天文上指文曲星,星宿名之一。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中國民間出現過的文曲星包括:比干范仲淹包拯文天祥、許仙的兒子許仕林。文曲星屬癸水,是北斗星,主科甲功名,文曲與文昌同屬為福星,代表有文藝方面的才能或者愛好文學及藝術。

基本介紹

  • 天體名稱:文曲
  • 別稱:文曲星
  • 赤經:12h 15m 25.57s
  • 赤緯:+57 01' 57.3"
  • 亮星數目:第四星
天文術語,引證解釋,琵琶曲,

天文術語

天權北斗七星之一,位於斗柄與斗勺連線處,斗勺的第一顆星。
星座:大熊座δ(天權,文曲星)
西名:Megrez
Bayer letter:delta Ursae Majoris
星等:3.40

引證解釋

星名。即文昌星,又名文星。舊時傳說主文運。亦以指重要的文職官員及文才蓋世的人。
水滸傳》引首:“文曲星乃是南衙 開封 府主龍圖閣大學士 包拯 ,武曲星乃是征 西夏國 大元帥 狄青 。”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只道嫁個老人星,誰知卻嫁個文曲星。”
茅盾 《殘冬》四:“誰說!當作是慢的,反而快!有文曲星、武曲星幫忙呢!福氣大的人,十一二歲也就坐上龍庭了!
雲笈七籤》卷二五:“祿存、文曲,護臣生魂。”
明 沉受先 《三元記·格天》:“九天須臾經歷,文曲降紫極。”

琵琶曲

琵琶文曲,指的是以抒情優美、簡樸動人的旋律,深刻表達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生動展示令人嚮往的意境的樂曲。如《潯陽月夜》《月兒高》《漢宮秋月》《塞上曲》《青蓮樂府》《飛花點翠》等。
琵琶文曲在樂曲格調上的特點是抒情性和寫意性。抒情性,就是著力於內心思想感情的深入挖掘和表達;寫意性,就是善於用概括性的手法展現深邃的意境,使人身臨其境地融化於音樂的藝術境界之中。在傳統琵琶文曲中,有些樂曲偏重於景色的描繪,如《潯陽月夜》《飛花點翠》等;有些樂曲以人物內心感情的表達為主,如《塞上曲》等;也有既寫景也寫人的內心感受的情景交融的,如《青蓮樂府》等。在對這些樂曲進行理解時,樂曲標題固然是一個重要依據,但是不能僅限于樂曲標題的狹小範圍,而應當從巨觀著眼,擴大到與主題密切相關的背景、環境;氣氛、格調以至精神面貌。如《塞上曲》,如果只從各段小標題看,好像是在描繪王昭君於歷史情節演變中不同階段的苦悶、怨恨、悲切、憂傷、思念等思想感情,因此,有些琵琶演奏家刻意雕琢王昭君的如泣如訴的哀怨之情,全曲演奏得輕柔婉轉。但是,如果進一步挖掘該樂曲的內涵的話,全曲除了充滿令人深受感動的哀怨情緒外,還應表現時而抑鬱、時而開朗的情調,哀怨中有激憤之情,憂傷中有思念祖國家鄉之意,應當表達女主人公複雜的思想感情,體現一種格調更高的情操。
又如《青蓮樂府》,在展示月白風清、鬆動泉流的一幅詩意般的畫面的同時,還應著力于樂曲的典雅古樸、詩意盎然,表現幽靜高雅的氣氛和飄然欲仙的超凡意境。
琵琶文曲在演奏上,常用推、拉、吟、揉、擻、打、帶、輪指泛音等技法,並將虛音與實音作恰切的配合進行。在琵琶演奏中,擻、打、帶等技法只*左手指觸弦發音,稱為“虛音”;而雙手配合彈奏的吟、揉、推、拉、泛音、輪指等指法則稱為“實音”。如《潯陽月夜》就是充分發揮了琵琶文曲的演奏特點,巧妙地運用了推、拉、吟、揉等技法,而使音樂意境優美而富有詩意,如同展現了一幅清麗的中國寫意風景畫,給人們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和無窮的回味。特別在第一段“江樓鐘鼓”中,先以彈挑及半輪接挑,由慢漸快來模擬鼓聲、簫聲,描繪夕陽映江面,晚風拂漣漪的景色,隨後運用推、拉、吟、揉、綽、擻、泛音等技法,奏出優美如歌的音樂主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意境深遠;第八段“橈鳴遠瀨”和第九段“欸乃歸舟”,運用彈輪挑彈和摭彈,間以推、拉、擻、打等技法,奏出複線式遞降遞升的旋律,速度由慢漸快,力度由弱漸強,表現了歸舟、浪花、櫓聲由遠而近的意境;第十段“尾聲”,在低音區(一把位)以舒緩的速度,自由的節奏,運用長輪、勾輪、推、拉、吟、揉、擻、打、泛音等技法,表現歸舟遠去,萬籟皆寂,江水一片寧靜的夜色。《塞上曲》的旋律是在虛音、實音的不同音色、音量的交錯配合中,在彈、挑、泛音等單音與推、拉、輪指等連音的巧妙穿插中,表現出細膩、委婉、似怨似恨的旋律特點。尤其在第一段“宮苑春思”中,著力運用了左手的推、拉、吟、打、擻等技法,以表現王昭君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淒涼哀怨的思想感情。其中,擻音指法的演奏,突出了委婉淒楚的情緒,好似滴滴淚珠潸然而下;大吟指法的演奏,深切悲愴,傷感至極,如若陷入萬丈深淵之中;整段的音樂中,虛音、實音交錯出現,音量音色變化多端,使音樂產生強烈的對比,從而更好地表現了王昭君思鄉的悲哀情緒。
林石城先生指出:琵琶文曲的“左右手指法中,各種不同類型的多變性的力度控制與音色控制,常為表現樂曲內在情感的最好手段。” 林石城先生所繼承的浦東派就以注重演奏中的音色及神韻變化為特色。如:利用右手指法過弦的角度、力度及過弦工具的不同(用甲或用肉),使音色產生變化;利用不同的彈弦點,產生不同音色對比:彈在近復手處(系弦處)音色較剛硬,彈在遠離復手處音色較輕柔。林石城先生在彈法上非常重視這樣的變化,他將彈弦點分為上、中、下三個部位,“上”指約在第11品處,“中”約在第23品處,“下”距離復手約2公分處,而一般彈弦點則在離復手6 至8公分處,總計分為四個彈弦點來演奏。演奏中,常通過彈弦點的變化來求得音色、音量的變化,以適應琵琶文曲細膩感情表達的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