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閣(廣東省深圳市文昌閣)

文昌閣(廣東省深圳市文昌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深圳西鄉固戍村西南濱海處,有一座古樸的文昌閣,它的外貌與我國的古塔相似。文昌閣雖然經歷數百年滄桑,但至今仍巍然矗立。離固戍村不算很遠的福永鳳凰村,還有一座叫“文昌”的塔,這一閣一塔兩文昌的建築,講述著不同故事表達著不同心愿,是深圳少有的塔閣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昌閣
  • 外文名稱:wen chang pavilion
  • 地理位置:廣東深圳市寶安區固戍村
  • 氣候類型:東亞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16平方米
簡介,傳說,鳳凰文昌塔,

簡介

文昌閣又名鎮海文閣,共3層,閣身方形,邊長4.2米,高約12米,基座由花崗岩條石砌築,閣身青磚壘砌。每層之間均是砌蓮花托或大牙磚出檐,上又砌琉璃麟,周圍浮雕花、草、樹木、人物等圖畫,工藝技術較高。硬山頂,上又覆琉璃瓦。閣內有樓板和門洞,可登臨觀海。
文昌閣三層石門額上,分別刻有“聯登鳳閣”、“更上一層”、“會極”三條橫幅。據傳是仙人下凡至固戍時手執文筆所書。原閣頂立有一支木製毛筆,稱“文筆”,乾隆年間失火被焚。
文昌原是斗魁六星的總稱。《史記》天官書載:“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官”。後來斗魁逐漸演變為道教所奉的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在清乾隆之前,文昌閣便已建成,經多次重修,現存文昌閣建築規制仍為三層,均有蓮花斗拱、上有琉璃麒麟,周圍有花、草、樹、木、人物等浮雕裝飾、工藝水平很高。
文昌閣於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民國23年(1934年)重修。文昌閣香火長年不斷,據康熙《新安縣誌》記載:“文昌每歲春祭在二月初三日,秋祭在八月擇吉舉行”。祭品為帛、牛、羊、豬,承制官三獻,俱行三跪九叩首禮,祭儀頗為隆重。
文昌閣於1984年公布為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實施修復保護,至今保存完好,是深圳僅存的古閣建築。

傳說

相傳北宋初期,西鄉的固戍村還沒有人煙,只是漁汛時,西鄉珠海一帶的漁民才會移到這裡捕撈魚蝦。這地方是天然的優良捕魚場,但海邊卻沒有村落。後來,開始有了商業,人們紛紛到岸邊來購買海產品,這裡終於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但人們也還只是暫時居住,人丁一直興旺不起來。
從前有個叫姜其錫的孤兒,他母親因生他難產而死。他父親是個漁民,因碰到颱風船被打翻,落海而亡。姜其錫從兩歲時就變成了孤兒,靠鄉親們接濟為生。
姜其錫七歲的時候,村里來了一個精通風水的雲遊和尚,姜其錫師從和尚,浪跡天涯,游遍了名山大川。七十歲的時候,姜其錫思念他的出生地——固戍,於是就回來了。回到固戍,姜其錫非常吃驚,因為幾十年過後,固戍依然人煙稀少,荒草萋萋。他經過勘查後告訴鄉親們,固戍是一個牛頭形,牛頭經常甩動,住在牛頭上的人們便覺居住不安寧,於是便留不住人,如果在牛頭中間打一根樁,將牛頭系住,不讓它亂甩頭,人們便能在這裡安心地居住了。姜其錫的“柱子”就是在牛頭的中間建造了文昌閣,秀氣峻拔的文昌閣建好後,固戍村果然沒有人再外出流浪,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來這裡安家落戶,固戍村從此逐漸發展成以農以漁為主的六百戶人家的大村,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這件事感動了天帝,有位仙人下凡到固戍,手持“文筆”,在文昌閣書寫:“聯登鳳閣”,“更上一層”,“會極”三條橫幅,這三條橫幅至今仍分別刻在文昌閣的一、二、三層的石門額上。
這古老的建築迄今仍保存完好,在固戍村與海邊之間默默地訴說那段傳奇的歷史。

鳳凰文昌塔

離固戍村不算很遠的鳳凰村,還有一座文昌塔。但這個塔與前面說的文昌閣,表達的完全不是一個心愿,而且建塔的說法也很多。
一說是由於鳳凰村大部分人為文天祥後代,此塔是紀念文氏先人並希望世世代代為繁榮昌盛而建的氏族塔,所以起名“文昌塔”,
另一說,鳳凰文昌塔,是個風水塔、文塔。相傳,文昌帝君是上界掌管文章的神仙,所以我國古代書院往往在供奉孔子的同時,還供奉著文昌帝君,以保佑學子應考順利。一般的文昌塔高七層,九層甚至十三層,而鳳凰的文昌塔就很特別,僅有六層,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這當中還有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嶺下村(現鳳凰村)西路口處,有一道清澈的小溪繞流而過,溪旁綠樹成蔭,環繞附近村莊。小溪成為人們消暑戲水的好地方,每當天氣炎熱,嶺下村不少孩子蜂擁而至,脫光衣服泡在清涼的小溪里追逐、嬉戲。小溪給村民帶來了許多歡樂。然而到了清初,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八月末的一天,住在嶺下村西北角的文景和他的兒子阿寶,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在小溪旁。隨後,村里接連有小孩在這裡莫名死去。就在村民驚恐不安、一籌莫展的時候,族長夢見到觀音菩薩。族長把每年有孩子不明不白在小溪旁死去的事情,告訴了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說:“你只需在小溪旁建一鎮妖塔,便保佑你們那裡風調雨順,平安大吉。”說完,觀音菩薩就消失了。第二天,嶺下村族長迫不及待召集族人商討建塔的事。大夥聽完族長介紹觀音託夢的事後,有錢的出錢,沒錢出力,希望儘早把塔建起來。嶺下村人於清代嘉慶年間在小溪旁建成四層塔。
村里人不僅希望這個塔能保佑嶺下村裡的孩子歲歲平安,還希望能保佑嶺下村孩子讀書聰明,文運昌盛,就給塔取名為文昌塔。然而,文昌塔修建後,不幸依然發生。族長大惑不解,當天夜裡,觀音再次託夢說塔建矮了,要能讓塔影照到溪里才行。族長帶領全村人,立即把塔加高兩層,使塔影剛好照到小溪里。自此,再沒有孩童在溪畔死去。此後,嶺下村的後人還將文昌塔稱為風水塔,每逢初一、十五或節日,文姓族人及附近村民都會前去點香朝拜,直到解放後這一習俗才漸漸消失。
如果你在夕陽的時候去看這座文昌塔,還可以發現,塔影像一支挺直的筆,而遠處的鳳凰山倒影就像筆架,小溪則像飽含墨水的硯台,那六層高的塔影筆,就恰好擱在山影的筆架上,一分不長一分不短,而旁邊的小溪硯台也正好放置在筆架邊上,猶如我們在書桌上筆、筆架與硯台的放置,意境悠深。
因為這個塔在鳳凰山下,所以,亦稱“鳳凰文昌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