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家

文學批評家

我們俗稱的文學批評家,也叫做文化批評家。就是對於一項文學作品,進行缺點的剖析。他們往往在邏輯是逆於常人,從而從另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來評析一篇文章,或者一文學作品。 他們其實也是文學人物形式的一種,也就是說,他們也被允許從事文學工作,甚至被允許自己寫文章之後批判自己的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學批評家
  • 別名:文化批評家
  • 意義:促進文化發展
  • 方式:詳見正文
  • 解釋:對於文學作品進行缺點的剖析
批評家誤解,文學批評意義,文學批評方式,簡單說明,審美體驗,理性分析,文學批評家,納博科夫,葉匡政,豪威爾斯,

批評家誤解

曾經有人問我:文學批評家是不是在文革中產生的? 我回答:不是的,有一些人認為對文學進行評論,進行批評是玷污了文學,破壞了欣賞文學這一品讀文學的宗旨,但是,他們的觀點毋庸質疑的錯誤。我們自幼便被教導,人都有善惡,人都有缺點和優點。這一教誨對於文學也是有效用的。任何一項文學作品,都是有缺陷的,我們評價一樣文學作品的優劣,就是判斷其作品優點多還是缺點多。甚至,魯迅先生的文章也是有缺點的,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文章語言沒有達到完全白話化的地步。
文學文學
所以,我們看待文學批評家,並不能單單的認為他們就是無用甚至有害的人物,文學批評,也是一種審美觀。批評,就是另一種方式的鼓舞。

文學批評意義

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
文學批評的主要對象是具體的作家作品,任務是評價其得失成敗,因而,它對文學創作有巨大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通過對具體的作家作品的科學的、有說服力的分析評價,指出其思想和藝術方面的高下成敗、得失優劣,從而幫助他總結創作經驗,揚長避短,或端正其創作思想,或彌補其藝術的欠缺,或提出完善其作品的意見,促使作家創作水平的提高。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曾“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在這個增刪修改過程中,脂硯齋的評點給作者不小的啟示和幫助。從現在見到的脂硯齋的評語看,不僅有對《紅樓夢》的肯定讚賞,也有建議批評,甚至何處該刪、何處該增,為什麼刪、為什麼增都有說明。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30年代許多青年作家的成長就同魯迅對他們作品的批評和關懷有密切關係。另一方面,文學批評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評價而涉及廣泛的文學現象時,會影響一個時期甚至一代文學的發展動向。進步的、科學的文學批評能促成進步文學的繁榮興旺。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發展的空前繁榮,就直接與文學批評界以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一大批民主主義文學批評家分不開。果戈里的《密爾格拉得》和《小品集》問世後,由於揭露了農奴制的罪惡,受到了反動批評家們的圍攻。當果戈里感到徨惑不安的時候,別林斯基憑藉他銳敏的文學感覺,寫了著名的《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說》,分析了果戈里作品的意義和特點,以巨大的熱情和雄辯的氣勢,充分肯定了果戈里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闡明了批判現實主義對俄國社會生活和文學創作的迫切意義。這不僅大大地鼓舞了果戈里,促使他堅持批判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進一步寫出了《欽差大臣》、《死魂靈》等不朽之作,而且也極大地鼓舞了與果戈里同時代的一批進步作家,如屠格涅夫、岡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有力地促進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文學批評對於文學創作的作用正如羅馬文藝批評家賀拉斯所說:批評能起“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鋼刀鋒利,雖然它自己切不動什麼。我自己不寫什麼東西,但是我願意指示(別人):詩人的職責和功能何在,從何處可以汲取豐富的材料,從何處汲取養料,詩人是怎樣形成的,什麼適合於他,什麼不適合於他,正途會引導他到什麼去處,歧途又會引導他到什麼去處。”
文學批評與文學鑑賞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由於時代、階級、藝術形式等多種原因,可能形成讀者與之隔膜、不易感受理解、不易鑑賞接受的情況,這就需要通過文學批評的分析、評價來溝通或消除。因而,文學批評是讀者和作家作品之間的一道橋樑,可以幫助讀者進行正常的、有益的閱讀和鑑賞。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也說過:“讀了別林斯基稱讚普希金的文章”,“我才真正了解普希金的文章。”
文學批評之所以有助於文學鑑賞,有助於讀者提高鑑賞水平,是因為文學批評是在文學鑑賞基礎上的一種升華和提高。在優秀的文學批評中,本身就包含批評者可貴的鑑賞經驗,因而,它對於廣泛的文學鑑賞必然具有啟示意義。一般來說,鑑賞過去時代的文學作品,往往更需要文學批評的幫助,因為在古典文學作品中,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往往是精華和糟粕並存。有的讀者受自身各種條件的限制,分不清精華和糟粕,有的甚至把精華當成糟粕,以醜為美。這就需要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學批評,指導讀者正確鑑賞,使讀者有所得益。對散布封建毒素的文學作品,則要撕下它們的偽裝,還其本來面目,幫助讀者鑑別。總之,文學批評家以自己對文學作品的深刻分析、科學評價,能使讀者正確地鑑賞作品,獲得真正的美的享受。
文學批評意義的總結
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文學批評在促進文學繁榮、提高讀者鑑賞水平的同時,也不斷加強和完善自身的理論建設,使自己得到發展。因而,文學批評也是自身發展的能動因素。無產階級的文學批評就是在廣泛的文學批評活動中得到發展和完善的。

文學批評方式

簡單說明

文學批評是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學批評的歷史不僅與文學同樣悠久,而且,文學批評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一樣,都是富有創造性的文學產品的主要形式之一。有著一定造詣的批評家在文學舞台上可以扮演與創作作家同樣重要的角色。然而,文學批評方式與文學創作方式是不同的,它有著自己的特點和要求。正確的文學批評方式能夠生產出好的批評作品,反之,不正確的批評方式將導致不合格或偽劣的批評作品。儘管文學批評的具體運作因人而異,但批評家在批評方式的掌握上卻體現出一定的慣例與規範。一般而言,文學批評的方式應包括以下2個要點:

審美體驗

欣賞與體驗,即批評家首先要成為接受者,要對作品產生審美體驗。文學批評的主要對象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以情感與藝術形象來表現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的。因此,進行以文學作品為對象的文學批評時,必須充分注意到對象的這一特徵。也就是說,批評家應該以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以審美的態度觀照與體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這是一個合格的文學接受者都能夠做到的,批評家首先應該做到。當批評家象普通讀者那樣進入閱讀、欣賞的角龜,在作品的形象世界中產生由衷、真切的審美體驗之後,他才擁有了批評作品的權利。脂硯齋是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第一位批評家。他的批評富有真知灼見,卻又處處與作者感同身受,與作品中人物息息相通,在閱讀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和審美體驗。試舉幾例:在第五回“何故反引這濁物來污染這清淨女兒之境”眉批云:“奇筆攄奇文。作書者視女兒珍貴之至。不知今時女兒可知?余為作者痴心一哭——又為近之自棄自敗之女兒一恨!”在第二十六回黛玉“越想越傷感,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牆角邊花陰之下,悲悲戚戚,嗚咽起來”旁批云: “可憐殺!可疼殺!——余亦淚下。,’在第二十七回·《葬花吟》上眉批云:“余讀《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淒楚感慨,令人身世兩忘。”①脂硯齋的一哭一恨、又憐又疼、再三回味、身世兩忘,顯示出他進入了欣賞作品的佳境。脂硯齋的批評之所以被後人一再引用與研究,除了他究竟是何人及他與曹雪芹是什麼關係是個謎之外,還因為他的批評是以真切的美體驗為底色的。
因此,批評家應該有較高的藝術修養與審美感受能力。一個藝術感受力遲鈍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好的批評家的,因為他對作品審美價值的判斷是大可懷疑的。普列漢諾夫說:“只有那種兼備極為發達的思想能力跟同樣極為發達的美學感覺的人,才有可能做藝術作品的好的批評家。”那些雖具有一定的審美欣賞能力卻又跳過審美體驗階段、脫離作品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分析而對作品價值亂加評判的人,是談不上真正的文學批評的。

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即批評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過程而以冷靜的審視目
光對待作品。
文學欣賞與審美體驗的主要特徵是感受性。它以個人主觀感受的結果為依據。即使含蘊著理性認識,也帶著個人體驗與情感的印記。因此欣賞與體驗允許個人偏愛的存在。文學批評雖然也必須首先感知藝術形象,對藝術形象進行審美的把握,但它的主要特徵是一種理性的分析、認知活動。批評的目的是要對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學現象作出較為客觀的認識與評價,這就需要它從偏於感性的欣賞與體驗上升到理性的分析與評判,要考慮和關注作品在讀者中喚起的普遍的接受效果與社會反應,要限制個人偏愛與情感傾向在批評中的干擾或支配作用。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說: “批評是科學。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它是以充分理解藝術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規則、深刻研究典範的作用和積極觀察當代突出的現象為基礎的。”①人們通常把文學批評歸人文藝學或文學理論的範疇,其深刻的意義就在於強調文學批評是一種客觀的、理性的分析與認知活動。
如果說欣賞和體驗是對作品“人乎其內”,那么理性分析就是“出乎其外”。批評家既要像一般讀者那樣人乎其內,還要從專業的角度出乎其外,以冷靜的理性眼光分析作品。《紅樓夢》第48回有香菱談詩的情節,她說:“我看他《塞上》一首,內一聯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 乙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章再找不出兩個宇來。”香菱基本上還停
留在欣賞與體驗的層次,‘未進入理性分析,具體表現在講不出“直”字的好處。對王維的這一首《使至塞上》,批評家葉維廉卻能從理性高度加以闡釋: “文字向內凝縮,意義向外延展。舉王維的另一種表現的例子:大漠孤煙直。雖然我們看見的只是一個景的描摹,但我們無法將之視為表面的景,它伸人煙以外的事物,和歷史的聯想里。先,漠大,但是空的,除了煙以外,別無其他形態的生命,而‘煙’因‘直’字而具軀體之實。 ‘孤’不只是‘獨一’的意思,因為連風都停止了,亦是說,沒有任何活動,所以又是‘孤寂’與‘死寂’。但在‘孤寂’、‘死寂’中我們因為‘煙’的活動而引向我們雖然看不見聽不到,但卻感得到眼前的景物之外的活動:邊地的戰伐、戍卒的怨聲風沙的翻騰……”②這段話包含著詞與詞、景與景外、文字與意義等多重關係的理性分析,體現了對作品的深刻理解。

文學批評家

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有以下這些,他們都是文學史上一顆璀璨之星

納博科夫

人物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俄羅斯出生的美國小說家、詩人、文學批評家、翻譯家、文體家。曾被公認的二十世紀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生平介紹
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18年的文學生涯。
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講授文學。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誌》、《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爭議。
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
1973年因其終身成就被美國授予國家文學金獎。
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葬於Clarens。墓碑鐫文:“弗拉季米爾-納博科夫,作家”(VladimirNabokov,ecrivan)。
創作評價
納博科夫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一生的創作極其豐富多樣,包括了詩歌、劇作、小說、傳記、翻譯、象棋與昆蟲學方面的論文等大量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小說聞名於世,如《洛麗塔》、《普寧》、《微暗的火》、《阿達》、《透明物體》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納博科夫前後期的創作在基本主題和結構手段上的連續性是很突出的一個特徵,從最初那部表現懷鄉愁恩和移民生活的《瑪麗》到他七十歲時所寫的那部大掉書袋的探索亂倫愛情之作《阿達》莫不如此。
納博科夫否認自己的創作有政治或道德的目的,對他來說,文學創作是運用語言進行的一種對現實的超越,因為“藝術的創造蘊含著比生活現實更多的真實”,他認為藝術最了不起的境界應具有異常的複雜性和迷惑性,所以他的作品致力於用語言製造撲朔迷離的時空迷宮,製造個人的有別於“早已界定”的生活與現實,顯示出一種華美玄奧新奇的風格;此外,納博科夫在昆蟲學方面具有的興趣和研究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對事物的觀察與描述顯示出一種細緻入微和精巧的特色。
納博科夫作品的中心主題是以各種象徵手段表達藝術本身的問題。表面上,《防守》描寫下棋,《絕望》描寫謀殺,而《斬首的邀請》是個政治故事。實際上,這三部作品都在議論藝術,而這些論述才是理解全書的關鍵。納博科夫最優秀的俄文小說《才能》(1963)是他從模仿某類作品形式達到諷刺目的的創作手法的開始。
他用英文寫作的頭兩部作品成就不大,1954年,《洛麗塔》完稿後,“對幾個上了年紀閱讀能力差的人來說,是一部令人憎惡的小說”,於是先後遭到四家神經緊張的美國出版社的拒絕。此書在美國盡人皆知,是把它當做一本“黃書”來讀的。從1955到1982年間,此書先後在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遭禁。

葉匡政

人物簡介
葉匡政,著名詩人,獨立出版人,文化批評家。
生平介紹
1969年4月出生,祖籍安徽太湖縣,合肥人。現居北京。1986年開始在各類文學雜誌發表詩作800多首,作品入選《中國第四代詩人詩選》《中間代詩全集》《朦朧詩二十五年》《中國當代詩歌經典》等60多種詩歌選本,著有詩集《城市書》(1999年花城版)、《小說館》、長詩《“571工程紀要”樣本》,曾獲台灣第一屆雙子星國際新詩獎及國內10多種詩歌獎。編過《孫中山在說》《日本格調》《大往事》等書。主編有“華語新經典文庫”“非主流文學典藏”“獨立文學典藏”“獨立學術典藏”“獨立史料典藏”等多種叢書。
1990年代初他開始“城市中的心靈之書”的寫作,作品客觀、沉思、精敏、準確地探究了現代人深層經驗的多重內涵,昭示了新的都市詩歌“說話人”的出現,對中國城市的漢語詩歌表達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2006年10月發表《文學死了!一個互動的文本時代來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十四種死狀》《中國文藝復興宣言》《孔子為何哭了?》《土改學》等一系列文化歷史批評文章,在文化界及學術界引志強烈反響,是新世紀以來的標誌性的文化事件。

豪威爾斯

人物簡介
豪威爾斯,w,D.(WilliamDeanHowellsl837-1920)
小說家、文學批評家。出生於俄亥俄州。父親是印刷工人。
創作歷程
他本人曾任俄亥俄州報記者,因協助林肯競選總統,為林肯寫了一篇傳記,因而聞名。1861至1865年任美國駐威尼斯領事。回國後在波士頓、紐約等地創辦文學雜誌,創作長篇小說。1909年擔任美國文學藝術學會第一任主席。豪威爾斯在擔任《大西洋月刊》和《哈珀》雜誌的編輯時,曾竭力反對當時盛行的浪漫主義小說。他認為小說的首要目的是教誨,而不是娛樂;文學作品應該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他寫了近40部長篇小說。80年代創作的《一個現代的例證》(1882)寫一對年輕夫婦草率結婚,結果釀成悲劇。《塞拉斯·拉帕姆的發跡》(1885)是他的代表作,寫一個剝削礦工發財致富的暴發戶,批評家認為其中充滿了“敏銳的觀察”和“善意的批評”。80年代後期,資本主義社會動盪不安,豪威爾斯認為“競爭的資本主義”已不能令人滿意,“應代之以社會主義”。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寫了長篇小說《新財富的危害》(1890),描寫一家雜誌的“社會主義者”與華爾街老闆在對待工運問題上的“觀點上的分歧”。《來自奧爾特魯里亞的旅客》(1894)倡導空想的社會主義,《穿過針眼》(1907)則鼓吹通過“公民投票”而產生的基督教社會主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