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藝學

教育工藝學

教育工藝學是教育科學分支學科。在視聽教學和程式教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方法論特徵的新興邊緣學科。以教育科學的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和系統科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過程的客觀性、可再現性、可測量性和可控制性,套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系統科學的觀點與方法,在既定的教育目標下探求提高教學效果的技術手段和教學過程最佳化的理論、規律與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工藝學
  • 屬於:教育科學
  • 類別:一門工藝學科
  • 研究領域:學校管理與教育行政等方面的研究
概念,沿革,研究領域,研究方法,

概念

教育科學中的一個新的分支,它是對教育過程中可操作的因素,加以分析、選擇、組合和控制,從而進行實驗性研究,以便取得最優教育、教學效果的一門工藝學科。所謂可操作因素包括:①教育、教學目標與內容一類的教育情報;②教材教具、教學機器一類的教育媒體;③教育與教學方法、教育環境、教師學生行為、師生編組以及上述諸多因素間的相互關係等。教育工藝學不單是教育機械化的問題,而是綜合套用心理學、生理學、工藝學及其他有關科學知識,在教育目標的選擇、教育行政管理、日常的教學與教育活動等方面,探討“教育最最佳化”的理論、技術與實踐的一門綜合科學。

沿革

教育工藝學與教育手段的日益現代化有密切聯繫。現代教學技術與手段是在視聽教育、程式學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 世紀20 年代開始,在一些國家中盛行電影與廣播視聽教育的研究,並逐漸普及於學校。1926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S.L.普雷西試製成了第一架多重選擇的教學機器。這種機器既能為學生呈示問題,又準備了可讓學生從中選擇標有號碼的正確答案。1932年,普雷西又預言教學機器會給教育界帶來革命,積極推進它在教育領域中的套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加速培養專業人員的需要,視聽設備有了較快的發展。到了50年代中期,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B.F.斯金納從理論上論證了程式學習和教學機器的心理學依據,這就更加推動了程式教學及教學機器的發展,隨著60年代電子工業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先進的放映、錄音、錄像、電視設備進入教學領域,加速了教學手段的更新。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運用,為教學改革展示了更為廣闊的前景。另外,一些社會因素,如50 年代和60 年代開始注意教育的經濟價值,高等教育大發展, 國際間科技競爭加劇,要求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等,也促使視聽教育、程式學習、電子設備、系統工程學、行為科學與工藝技術進一步結合起來,開始從工藝學角度,用控制論觀點解釋教育,於是在60年代初期與中期,先後在美國和日本誕生了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教育工藝學(歐美國家稱“教育技術學”或“教育工程學”)。日本的圖書公司於1971年出版了一套 8卷本的教育工藝學講座叢書。

研究領域

教育工藝學研究的領域很廣:①運用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的成果,來提高教育、教學效率的研究。包括視聽教育的研究,即以通信媒體論和視聽教育論為理論基礎,把工業技術中的硬體研究成果,套用於教育領域。如:高架投影機、錄音與錄像機、閉路電視、語言實驗室等各種電化教育設備的套用研究;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簡稱CAI)和計算機管理教學(簡稱CMI)為中心的信息科學技術,以提高教學效率的研究;教育系統模擬、教育情報檢索和教育數據處理的研究。②利用心理學、教育學關於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探討有關教育、教學內容的配列和教學方法的改進,如學習程式設計、發現學習、集體編組等的研究與嘗試。③學校管理與教育行政等方面的研究。④利用工程學的知識,設計有效的教育場所、設備和教具的研究,如學校建築、教室結構、黑板、課桌椅、計算尺、實驗儀器、反應分析裝置等教學設備和教具的設計製作研究。

研究方法

教育工藝學套用實驗計畫法、行為觀察記錄儀器等現代教育技術與手段,通過實驗、調查、觀察來收集資料,對構成教育過程的各種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關係,進行定量與定性的分析,綜合各種提高教育效果的最優因素來制定計畫,再通過計畫的實施來測量其效果,而後改進計畫,這就是教育工藝學的方法。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是教育系統化,即從教育系統的側面(指構成教育的人、物、信息、資金的組合)、水平(指著眼範圍的大小,如社會的、學校的或是教學系統的範圍)、領域(指教育系統所涉及的教育目標、內容、方法,教師與學生,教育媒體,經營管理4方面)等角度出發,為探求最有效地達到教育目標,而將有關教育的各種因素加以最優組合的方法。這樣就能為學習者個人或集體選擇和排列最優的教育目標,發現並選擇最優的教育效果測度,最優的教授活動和最優的環境條件,以便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這就是教育工藝學的目的。它的方法論的特徵是客觀性、可再現性、可測量性與可操作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