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鼓子

攻鼓子

攻鼓子流傳2000餘年,是流傳在武威北鄉的一種中國民間鼓樂舞蹈。相傳,古時一支軍隊因戰鬥失利,被圍困於城寨之中,他們急中生智,將兵器藏入鼓腹中,喬裝打扮成社火隊出城表演,攻其不備戰勝了敵人,“攻鼓子”因此而得名。據有關專家考證,“攻鼓子”已有近2000多年的歷史。攻鼓子一隊古裝黑衣武士,隨著一陣由輕而重,由緩而急,初似錚縱泉流,漸如驚雷奔電的隆隆鼓聲中擊鼓起舞,將觀舞者帶入金戈鐵馬的古戰場中,這就是號稱西部鼓魂的武威“攻鼓子”。“攻鼓子”已進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攻鼓子
  • 類型 :中國民間鼓樂舞蹈
  • 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號稱:西部鼓魂
簡介,特點,聲譽,

簡介

一隊古裝黑衣武士,隨著一陣由輕而重,由緩而急,初似錚縱泉流,漸如驚雷奔電的隆隆鼓聲中擊鼓起舞,將觀舞者帶入金戈鐵馬的古戰場中,這就是號稱西部鼓魂的武威“攻鼓子”。“攻鼓子”已進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武威攻鼓子武威攻鼓子

特點

粗獷豪放地域特點明顯
“攻鼓子”與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風格迥然不同,但又融合了腰鼓的靈秀和太平鼓的渾厚,更顯灑脫和豪邁。從它的化妝到表演,都給人以威武雄壯、粗獷豪放的美感,具有強烈的西部特色。“攻鼓子”表演者裝束一般為黑衣白扣,儼然是古代的武士。傳統的攻鼓舞一般由20人組成。它的基本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訣來概括,即:雙手胸前劃弧線,交錯擊鼓輪換翻,上步踏地憑腳力,挺胸抬頭身不彎。其“雄鷹展翅”、“戰馬凌飛”、“鷂子翻身”、“鳳凰三點頭”等雄健優美的動作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猛虎出山陣”、“雙將對斗陣”、“四門兜底陣”、“四方陣”、“四龍陣”等打法變化萬千,氣勢恢宏,使觀者如親臨古戰場。

聲譽

聲震全國被譽為“西部鼓魂”
今 年76歲的“涼州區四壩‘攻鼓子’藝術團”的藝術指導楊支元老人告訴,1957年,武威“攻鼓子”在北京參加了中國民間文化的表演活動,當時還在天安門和懷柔堂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進行了表演。表演結束後,他們這支特殊的“農民演出隊”受到了領導們的高度評價。1990年4月,甘肅電視台拍攝電視藝術片《西部之舞》,攻鼓子作為重點節目之一被介紹到全國,之後,邀請表演者日益增多,武威“攻鼓子”聲名大振,被稱為西部“鼓魂”。據楊支元老人介紹,自1993年成立“涼州區四壩‘攻鼓子’藝術團”以來,“攻鼓子”已經獲得了如1996年全國民間鼓舞比賽銅獎及連續兩次獲得我省民間藝術比賽金獎等多項大獎。
“攻鼓子”不同一般的“腰鼓”和“太平鼓”,但又融合了腰鼓的靈秀和太平鼓的渾厚,更顯灑脫和豪邁。除了鼓法不同,表演者裝束也迥異,黑衣白扣,儼然是古代的武士。此外,打鼓演技也很講究,要做到手、眼、神的統一。數十名到上百名儀態剛毅、瀟灑的精壯漢子拉開架勢,只見一條條有力的弧線從空中劃出,由輕而重,由緩而急,初似流泉,漸如驚雷,在隆隆鼓聲中他們提足起舞,雙腿前弓後登,步伐穩健和諧,鼓隊陣形變幻無窮,忽如雁陣展開,忽如長蛇疾沖,忽而列成方陣,忽而旋走太極,勇往直前……使人如臨金戈鐵馬的古戰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