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行為

挫折行為

挫折(Frustration)包含不同的涵義。一般來說,既可以把挫折看成是一種外部條件,也可以看成是人們對這種條件的反應。挫折行為的表現主要特徵是攻擊、退化、固執和妥協。這些行為表現往往以綜合的形式出現,把它們分開,只是為了更清楚地進行分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挫折行為
  • 外文名:Frustration behavior
攻擊行為(Aggression),倒退行為(Regression),病態的固執行為(Abnormal fixation),妥協行為(Compromise),(1)文飾作用(Rationalization),(2)投射作用(Projection),(3)替代作用(Replacement),(4)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5)表同作用(Identification),

攻擊行為(Aggression)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道藍德(Dollard)及其同事於1939年提出了“挫折-攻擊”假說。這種假說最初認為,任何挫折必然導致攻擊行為。以後他們根據研究結果對這種假說作了修改。他們得出結論說,攻擊行為的產生依賴於四種因素:1)受挫折驅力的強弱;2)受挫折驅力的範圍;3)以前遭受挫折的頻率;4)隨著攻擊反應而可能受到懲罰的程度。應當支持,“挫折-攻擊”假說有很大片面性。多數心理學家都指出挫折與攻擊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攻擊只是人們遇到挫折時的表現形式之一,而不是唯一的表現形式。
攻擊行為可能直接指向阻礙人們達到目標的人或物,也可能轉向其他的替代物。直接攻擊障礙物,對人嘲笑謾罵,甚至動手打人,都是直接攻擊 的例子。如果不能直接攻擊阻礙自己達到目標的對象,會把攻擊行為轉向某種替代物。這種攻擊往往採取尋找“替罪羊(scapegoating)”的形式。美國的一項研究證明,父母不和的家庭中打罵孩子的情況要比夫妻和諧的家庭中多2.5倍,而孩子在收到打罵以後又把攻擊的矛頭指向學校和社會,這是產生少年犯罪現象的原因之一。

倒退行為(Regression)

倒退是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時會表現出於自己年齡不相稱的幼稚行為。
倒退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受暗示性最經常的表現是人們受挫後會盲目地相信別人、盲目執行某個人的指示。
在企業中,倒退現象表現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盲目地追隨某個領導人,缺乏責任心,無理取鬧,毫無由來的擔心,輕信謠言等。管理人員也會表現出倒退的跡象。有些管理人員在受到挫折後不願承擔責任,難於做出簡單的決策,敏感性降低,不能區別合理的要求和不合理的要求,盲目忠實於某個人或某個組織等等,這一切都是倒退的表現。

病態的固執行為(Abnormal fixation)

固執(Fixation)通常是指被迫重複某種無效的動作,儘管反覆進行某種動作並無任何結果,但仍要繼續這種動作,由於這種行為具有強制性的特點,它們往往不能被更適當的反應取代。
對大學生進行的實驗表明,大學生在收到輕度挫折後學習新問題的能力大為下降。這是因為挫折的效應之一是使他們原有的行為凝固化,從而阻礙了新反應的習得。
表面上看,固執與正常習慣非常相似,但當設法改變固執和正常習慣時會看出它們之間的明顯區別。如果習慣的行為不能滿足人的需要,或者受到懲罰時,習慣的行為會改變。而在同樣情況下,固執的行為不僅不會改變,反而會更加強烈。因此,懲罰對人可能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效果,它可能成為挫折的起因,從而產生固執行為,也可能是改變不良習慣的手段。正因為懲罰有這種兩種效果,所以再使用懲罰手段時要特別謹慎,否則會產生事與願違的結果。
人們處於驚慌失措的狀態下往往會發生固執行為。例如,發生火災時,人們往往拚命推拉鎖上的大門,越重複這種動作,越可能喪失逃避的時機,但人們往往還要繼續這種動作,在企業中,人們受到挫折後往往會抵制經濟或技術上的變革,他們會執拗地認為老一套的辦法是最好的,甚至找各種理由為自己的抵制行為辯解。一般來說,挫折情境較少的企業職工的士氣較高。

妥協行為(Compromise)

人們受到挫折時會產生心理或情緒的緊張狀態。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中稱為“應激”。人們長期處於過度應激狀態會引起各種疾病,因此需要採取妥協性的措施減輕應激狀態。妥協性措施有下面幾種表現形式:

(1)文飾作用(Rationalization)

人們在受到挫折後會想出各種理由原諒自己或者為自己的失敗辯解。文飾作用起著自我安慰的作用。這非常類似我們平時所說的“阿Q精神”。如果一個學生考試成績很差,會用“我不做死啃書本的書呆子”為由安慰自己。

(2)投射作用(Projection)

一個人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質強加於別人身上就是投射作用的表現。把自己的不良品質投射到別人身上,會減輕自己的內疚、不安和焦慮。投射作用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應。自己作風不正派的人往往大談別人作風不正派。

(3)替代作用(Replacement)

當一個人確立的目標與社會要求相矛盾,或者受到條件的限制無法達到是時,他會設定另一個目標取代原來的目標,這就是替代作用。升華(Sublimation)是替代作用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弗洛伊德提出的升華概念,原意是指人的性慾本能受到社會的禁忌時會轉向文學藝術等活動的創造上去。用性慾解釋人的一切行為當然存在問題。如果我們在批判弗洛伊德主義的同時,把升華理解為人們受挫後的行為表現,則是經常可見的事實。例如,個人生活中的不幸往往會使人在事業上取得突出的成就。

(4)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人們表現於外的行為或情感,與他們的內心的感受完全相反,稱為反向作用。反向作用往往是為了掩蓋內心相反的情緒。不想贍養年邁父母的子女可能表現出對父母過分殷勤的態度,不想撫養子女的後母可能表現出對孩子過分的關心和照顧,以此來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等等。

(5)表同作用(Identification)

表同作用是與投射作用完全相反的表現。投射作用是把自己不良的品質強加到別人身上,而表同作用則是把別人具有的、是自己感到羨慕的品質加到自己身上。這往往表現為模仿別人的舉止言行,以別人的姿態風度自居。兒童由於身心發展不成熟,不能像成人那樣行事,會體驗到挫折。為了減輕挫折,他們在遊戲中扮演成人的角色。成年人也會有表同作用。例如,一個人想當演員,但條件不夠,就模仿演員的穿著打扮。
應當指出,上述種種妥協措施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們的挫折和應激狀態。但是如果我們把上述種種妥協看成是人們受到挫折時的行為表現,則會對於我們了解受挫者心理狀態和行為特點有一定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