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蚊

按蚊

按蚊(Anopheles) 無脊椎動物。 體多呈灰色,翅有黑白花斑,刺吸式口器。靜止時腹部翹起,與停落面成一角度。雌蟲吸取人、畜的血,傳播瘧疾和絲蟲病等。又稱瘧蚊。分布於世界各地,中國常見的四大傳瘧媒介為中華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和雷氏按蚊(Anopheles lesteri)。幼蟲多喜在有水草、陽光照射的天然清水中孳生;成蚊多分散躲在室外洞穴中,部分在居室、畜舍內越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按蚊
  • 拉丁學名:Anopheles
  • 別稱:瘧蚊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雙翅目
  • 亞目:長角亞目
  • 蚊科
  • 亞科:按蚊亞科
  • 按蚊屬
  • :按蚊
基本生活狀況介紹,學名分科,寄生蟲的宿主,群體種類分布,1.嗜人按蚊,2.多斑按蚊,分布,生活形態,1.卵,2.孑孓,危害控制,

基本生活狀況介紹

學名分科

按蚊,瘧蚊屬(學名:Anopheles),別稱瘧蚊,是蚊科Culicidae)下的一屬,成蟲的特徵是翅膀大多數有斑,停留時身體與停留面保持一角度。其中有30—40種是瘧原蟲屬生物的寄主,會傳播瘧疾給人類。甘比亞瘧蚊(Anopheles gambiae)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種,因為它是最危險的瘧原蟲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的宿主

寄生蟲的宿主

而有一部分的瘧蚊也是犬心絲蟲症的病原體,犬心絲蟲Dirofilaria immitis)的宿主。其他還包括絲蟲科的寄生蟲,例如:班氏絲狀蟲(Wuchereria bancrofti)及馬來絲蟲(Brugia malayi)等。蚊科的其他種類,例如斑蚊,也
是多種寄生蟲的宿主
嗜人按蚊嗜人按蚊
按蚊
titletitle

群體種類分布

本屬已知約450種及亞種,分為6個亞屬,包括瘧蚊亞屬(Anopheles)及塞蚊亞屬(Cellia)等。以下只列出一部分的種類。
黑魨瘧蚊(Anopheles annularis)嗜人瘧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粗須瘧蚊(Anopheles barbumbrosus)須喙瘧蚊(Anophelinae barbirostris)孟加拉瘧蚊(Anopheles bengalensis,或稱褐色瘧蚊)溪溝瘧蚊(Anopheles fluviatilis)甘比亞瘧蚊(Anopheles gambiae)巨大瘧蚊(Anopheles gigas baileyi)鹹水瘧蚊(Anopheles indefinitus)灰色瘧蚊(Anopheles insulaeflorum,或稱花島瘧蚊)月潭瘧蚊(Anopheles jeyporiensis candidiensis)寇氏瘧蚊(Anopheles kochi)朝鮮瘧蚊(Anopheles koreicus)貴陽瘧蚊(Anopheles Kweiyangensis)林氏瘧蚊(Anopheles lindesayi)深山瘧蚊(Anopheles lindesayi pleccau)河床瘧蚊(Anopheles ludlowae)斑腳瘧蚊(Anopheles maculata)密拉斯瘧蚊(Anopheles melas)微小瘧蚊(Anopheles minimus,或稱矮小瘧蚊)帶足按蚊(Anopheles peditaeniatu)中華瘧蚊(Anopheles sinensis)類中華瘧蚊(Anopheles sineroides)華麗瘧蚊(Anopheles splendidus)史帝芬塞瘧蚊(Anopheles stephensi)黃尾瘧蚊(Anopheles takasagoensis)多斑瘧蚊(Anopheles tessellatus)瓦容瘧蚊(Anopheles varuna)八代瘧蚊(Anopheles yatsushiroensis)以下介紹幾種按蚊:

1.嗜人按蚊

目的克隆和分析嗜人按蚊核糖體DNA(rDNA)第2內轉錄間隔區(ITS2)序列,研究嗜人按蚊rDNA-ITS2序列的種屬特異性及不同個體rDNA-ITS2序列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ar Polymorphism,SNP)。方法用DNA提取試劑盒從嗜人按蚊中提取DNA摸板,利用蚊蟲5.8S和28S序列的保守性設計特異引物進行聚合酶鏈反應以擴增嗜人按蚊rDNA-ITS2基因,擴增產物經回收純化後連線到TA載體,經amp+LB固體平板篩選的陽性克隆,經amp+LB液體培養基培養後進行PCR鑑定、EcoRI酶切鑑定和序列分析。結果經PCR反應擴增出全長556bp的嗜人按蚊rDNA-ITS2基因,純化後重組克隆經PCR鑑定可重現556bp的特異性條帶,其酶切產物亦與目的基因PCR產物位置相同。嗜人按蚊6個克隆的同一性為99.6%,其rDNA-ITS2基因單核苷酸存在顛換和插入,在556的範圍內有一個A→T,一個G→T的顛換;一個T的插入。結論嗜人按蚊rDNA-ITS2序列在種間高度保守,但不同個體間也存在一定的SNP多態性

2.多斑按蚊

形態描述雌蚊 中型灰色蚊蟲,翅長3.1—4.2mm。 頭:頭頂具白色豎鱗,後頭豎鱗深褐色;額簇發達。觸鬚具3個白環;端白環和亞端白環寬;端黑環約為亞端白環的1/3—1/2寬;中部亞端黑環有少數白點或白鱗片。喙一致暗色。觸角梗節背側有細白鱗;鞭分節l有少數白和暗鱗,節2僅有少數淡色鱗。 胸:前胸前背片有1-2淡色鱗片;後背片光裸。中胸盾片暗灰色,有中央縱條,中側縱條不明顯;具淡色較寬的或窄彎鱗,兩側角有明顯的黑鱗簇;小盾片中央有淡色鱗。 無前側鬃;氣門鬃4—8根。 翅:前緣脈共有7個白斑;Ⅴl基部全淡色或有棕色鱗片;Ⅴ2柄長約為Ⅴ2.1的2倍寬,近分枝處一致白色,Ⅴ2.1和Ⅴ2.2各具2個黑斑;Ⅴ3在末端有一黑斑,基部2個黑斑;Ⅴ4基段白色,中段有2黑斑,一近分叉處,4.1具2黑斑,Ⅴ4.2僅有一個黑斑;Ⅴ5大部淡色,Ⅴ5.1有2—3黑斑,Ⅴ5.2僅近末端有一黑斑;Ⅴ6有3個黑斑。各縱脈末端都有緣纓白斑。 足:各足股、脛節以及後跗節1具白星斑;節5全白。 雄蚊 一般形態與雌蚊相似。觸鬚外側有斑點。腹節Ⅵ—Ⅷ背板有黃鱗。 尾器:抱肢基節具鱗片,具亞基刺4—5根,其中一根較粗長,末端扁寬。小抱器頂毛粗壯,比棒狀構造略長;亞頂毛短;端毛內側有許多小毛。陽莖葉片6—7對,其中4—5對刀狀,一側有鋸齒。 幼蟲 頭:頭毛2—3C具明顯側芒;4-C不分枝,偶有末端分2枝;5—7C不很發達,分枝較少,例如5-C僅分12—15枝6—7C的分枝稍多;8-C不分枝或分2枝,9-C分4—7枝。 胸:前胸毛1—2P粗壯、具羽狀分枝,有明顯的基瘤;3-P簡單;3-T多數具3—6普通毛狀分枝。 腹:腹毛1-Ⅰ具普通毛狀分枝;1-Ⅱ已分化為掌狀毛,具13—17柳形葉片;1-Ⅲ—Ⅶ為發達的掌狀毛,葉片葉絲不超過葉身的1/2長。腹毛1-Ⅹ細長,超過尾鞍長;氣門梳具長齒3—4個。
地理分布安徽、山東、海南、雲南.其他記載地區:福建、台灣、江西、湖南、湖北、香港、廣西、貴州、西藏(陸寶麟等,1988)。由於過去記載的多斑按蚊是廣義的,可能包括了多斑按蚊種團的其他種。

分布

大多數分布在熱帶地區,最主要的分布區是在附屬於撒哈拉沙漠的非洲地區。

生活形態

就像所有的蚊一樣,瘧蚊是完全變態,必須經過四個階段:卵、幼蟲(孑孓)、蛹及成蟲,才能夠完成發育。前三個時期居住在水中,為時大約5-14天(隨種類而有所不同,溫度也有影響)。瘧蚊的成蟲為多種寄生蟲的宿主,且會經由攝食(吸血)的過程將寄生蟲傳播出去。雌成蟲最長可以活一個月左右(在實驗室飼養可能更長),但在自然情況下大多只活1-2個星期。

1.卵

雌成蟲每次約產下50-200個卵。瘧蚊的卵為船形,有浮囊,一個個獨立浮在水面上。平面向上,凸面向下。卵完全不能適應乾燥環境,故在乾燥情況下約2-3日就會提早孵化(通常孵化須2-3周)。

2.孑孓

瘧蚊幼蟲的身體可分為具有口刷以攝食的發達頭部、大型的胸部及分節的腹部三部分,不具有附肢。與其他的蚊類不同,瘧蚊幼蟲缺乏呼吸管,因此身體須平行貼於水錶。
瘧蚊幼蟲透過位於第八腹節上的氣孔呼吸,因此必須不時浮至水面。幼蟲大多時以藻類、細菌和其他表層微生物為食,只有在受到干擾的時候才會潛入水中。孑孓既可整個身體急動來游泳,又可用口中的刷狀物來推進。
幼蟲的發育經過四個階段(蛻期),之後便變態進入蛹期。在每一個蛻期的結尾,幼蟲會蛻皮,脫去外骨骼,以提供繼續生長的空間。
孑孓棲息地的範圍甚廣,但很多種類還是更喜歡清潔和未受污染的水。瘧蚊的孑孓會生活在淡水或鹹水的沼澤、紅樹林、稻田、長滿草的溝、小溪、河流及臨時的小儲水池。很多種類都比較喜歡有植物的棲息地。

危害控制

了解瘧蚊的型態、發育與行為能幫助我們找出瘧疾是如何透過它傳播的。這能幫助我們找出適合的方式來控制瘧蚊的數量。影響瘧蚊傳播瘧疾能力的因素包括它對瘧原蟲的易感性(容易被感染的特性)、它的壽命以及它的攝食特性。如果要控制瘧蚊的繁殖,應該要考慮瘧蚊對殺蟲劑的抗藥性、攝食習慣以及成蚊的棲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