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生理學術語)

抑制(生理學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抑制是大腦皮質的基本神經過程之一,是與興奮對立的狀態。其表現為興奮的減弱或消失。按照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的腦各個部分,時刻都有興奮與抑制交替轉換的活動,興奮和抑制可相互誘導;作為大腦皮質基本神經過程之一的抑制,有條件性抑制非條件性抑制之分。條件性抑制又稱內抑制,主要包括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後者包括外抑制超限抑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抑制
抑制介紹,生理意義,生理過程,其它解釋,

抑制介紹

所謂消退抑制是指在條件反射形成後,如果反覆套用條件刺激而不予非條件刺激強化時,已形成的條件反射就會逐漸減弱,直至消失。
所謂分化抑制是指條件反射形成後,如果如果只給條件刺激物強化,其他刺激不予強化,這樣,對其他刺激的反應就會逐漸消失。例如對40瓦的燈光形成條件反射以後,其他的燈光,如80瓦的燈光也能引起條件反射,但會對40瓦的燈光刺激會逐漸適應。
所謂外抑制是指當有機體正在進行某種條件反射活動時,一個額外刺激物突然起作用,在其神經中樞可能產生一個新的優勢興奮中心,而使原來正在進行的條件反射受到抑制。
超限抑制是指當刺激物過強、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時,神經細胞不但不能引起興奮,反而會發生抑制。它能使神經細胞免於因興奮過度而耗盡,因而又叫保護性抑制。人在過度疲勞時的睡眠就是超限抑制的表現。

生理意義

在大腦皮質水平上,抑制和興奮一樣,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通過抑制,大腦皮質的信號化活動不斷地得到糾正而逐漸達到完善,使反應更加精確有效。因而抑制過程也是積極的神經過程。例如,當抑制過程在大腦皮質內引起廣泛地擴散並擴散到皮質下中樞時,就可引起睡眠。睡眠具有保護性意義。

生理過程

在構成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的神經細胞(又稱神經元)間的突觸水平上,普遍存在著抑制現象。腦內神經元間的突觸抑制,構成上述大腦皮質抑制過程的基礎條件。目前認為突觸抑制可能在兩個部位:一個是突觸前的軸突末梢,稱為突觸前抑制;另一個是突觸後膜,稱突觸後抑制。前者是指通過某種生理機制減少了興奮性突觸的遞質釋放,使得神經衝動傳至該突觸時不容易或不能引起其突觸後的神經元興奮,從而呈現出抑制性效應。後者是由抑制性神經元引起的一種抑制。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存在有相當數量的抑制性神經元,一般屬中間神經元,其軸突末梢釋放抑制性物質,與其後繼的神經元構成抑制性突觸。當抑制性神經元興奮時,其末梢釋放出抑制性遞質,經突觸間隙而使所有與它形成突觸聯繫的突觸後神經元超極化,產生抑制性突觸後電位而呈現抑制。

其它解釋

在細胞生物學、植物生理學等生物學科中,常用抑制一詞指全部或部分阻止生化合成/分解、信號轉導或者生長發育之類的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